您的位置 >> 教学教研>>教育科研>>研究团队>>文章内容

同读一本书活动形式下的阅读思考团队研讨记录(一)

发表日期:2015/9/22 14:01:29 出处:未知标签:} 作者:zfx 有699位读者读过

                                        同读一本书同读一本书活动形式下的阅读思考团队研讨记录(一)

921日下午,同读一本书活动形式下的阅读思考团队,在导师卞良燕主任的悉心指导下,组长朱晨灿老师的精心安排下一起学习了《语文课程标准》。并以《语文课程标准》为指导思想,围绕“同读一本书活动形式下的阅读思考”这个话题进行了研讨。

卞良燕主任发言: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对课外阅读的相关要求

学段目标与内容

 第一学段(1~2年级阅读 1.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养成爱护图书的习惯。 2.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习默读。 3.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在阅读中积累词语。借助读物中的图画阅读。 4.阅读浅近的童话、寓言、故事,向往美好的情境,关心自然和生命,对感兴趣的人物和事件有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并乐于与人交流。 5.诵读儿歌、儿童诗和浅近的古诗,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 6.认识课文中出现的常用标点符号。在阅读中体会句号、问号、感叹号所表达的不同语气。 7.积累自己喜欢的成语和格言警句。背诵优秀诗文50()。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5万字。 

第二学段(3~4年级阅读 1.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初步学会默读,做到不出声,不指读。学习略读,粗知文章大意。 3.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表达情意的作用。能借助字典词典和生活积累,理解生词的意义。 4.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 5.能复述叙事性作品的大意,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关心作品中人物的命运和喜怒哀乐,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 6.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展开想象,领悟诗文大意。 7.在理解语句的过程中,体会句号与逗号的不同用法,了解冒号、引号的一般用法。 8.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以及在课外阅读和生活中获得的语言材料。背诵优秀诗文50() 9.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收藏图书资料,乐于与同学交流。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40万字。

    第三学段(5~6年级阅读 1.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默读有一定的速度,默读一般读物每分钟不少于300字。学习浏览,扩大知识面,根据需要搜集信息。 3.能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意思,辨别词语的感情色彩,体会其表达效果。 4.在阅读中了解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的基本表达方法。在交流和讨论中,敢于提出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断。 5.阅读叙事性作品,了解事件梗概,能简单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场景、人物、细节,说出自己的喜爱、憎恶、崇敬、向往、同情等感受。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作品的情感。受到优秀作品的感染和激励,向往和追求美好的理想。阅读说明性文章,能抓住要点,了解文章的基本说明方法。阅读简单的非连续性文本,能从图文等组合材料中找出有价值的信息。 6.在理解课文的过程中,体会顿号与逗号、分号与句号的不同用法。 7.诵读优秀诗文,注意通过语调、韵律、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背诵优秀诗文60() 8.扩展阅读面。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00万字。

 

 

朱晨灿老师发言:

《语文课程标准》学习体会

                               

 语文课改的春风吹拂着教育的百花丛,芳香四溢。春风拂过,百花争艳。作为一名普通的一线教师,也希望为这斗艳的百花贡献一份力量。新学期伊始,学校就下发了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闲暇时间翻来阅读,对照自己的语文教学,有了深刻的认识和体会,下面我就将这次学习的收获总结如下:

()、革故——教育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教育目标的膨胀化与泛化

在教学三年的摸索中,我深深地知道小学语文课堂存在的问题。很多时候老师们忽视了语文课程学习语言文字的实质目标,进行了大量的情感教育。课堂上热热闹闹的情感烘托早已脱离了文本。取而代之的则是老师不尽的语言煽情。这种煽情最后却将语文课变成了品社课。失去了语文课堂的价值。真的情感与态度价值观的目标的实现应该体现在通过老师的引导学生对语言文字有了深刻的品读和感悟之后的一种自然而然的感情升华。

2.“对话”形式主义倾向

真正的语文课堂讲求的是学生和文本的对话,而现在的课堂老师大部分将学生和文本对话的时间用来滔滔不绝的给学生分析文本。学生不能再课上或者课下充分的阅读文本。导致学生在根本没有走进文本的情况下跟老师走进了枯燥的分析教学中。让学生对语文失去了兴趣。教师应该在课堂上给学生留足充分的阅读课本的时间,留给学生充分思考的时间,让学生从文中找到问题的答案,这才叫学生和文本对话。当今的语文课堂老师将课堂上大部分的时间霸占。学生无法和学生之间发生思维火花的碰撞。只是机械的进行听取,而不是靠学生之间的商讨,体验而获取的知识。

3、对学生读书重视程度不够高。

从读书的角度来说:一味的要求学生有足够的课外阅读量。但是却忽视了教师对学生课外阅读的指导。课堂上学生读课文太少,大部分的语文课堂大致可以分为教师分析师讲解,教师提问,学生回答,游离于课本之外的讨论四个部分,而学生真正踏下心来看书,思考,和文本进行交流的时间却几乎没有。老师不能用用老师的讲解代替学生的思考。只有自己做过的才是自己真正获得的。所以如何让学生在课堂上充分读书也是教师值得思考的问题。

()、反思——学习新课标后的收获

通过学习,我对过去的教学思想和行为进行了反思,对该如何在课堂中实践新课标的精神也有了更多的思考,不管是“识字和写字”、“阅读”、“写话、习作”还是“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2011版的新课标处处都是以学生为中心,以培养学生的能力为目的。新学期,在自己备课、上课的过程中,我不断地对照新课标审视着自己的教学;在向同事学习、听课的过程中我也不断思考大家上课的过程,我渐渐地发现其实我们的思路清晰了,目标明确了,有时哪怕是提问的方式作了一些小小的改变,学生就能都到不一样的训练。

一是对《语文课程标准》有了更为系统的理解。以前自己对课程理念认识不够到位,教学原则墨守成规,教学方法也未与时俱进,对课标目标、内容缺少整体的关注,也不注意阶段上的联系,教学中虽然也联系课标,但仅仅是大体上的遵循,并无准确的把握,在学习目标的定位上有或深或浅的现象,教学方法上有老师牵着学生走的现象。这次学习,对课标理念上、目标上、量度上、方法上、学段的联系上都有了比较清晰、到位的理解和体会,相信在今后的教学中,将更加关注课标、课堂、学生等方面的有机统一,达到教有所依,学有目标,准确定位,循序渐进。

二是对教材有了更多的感悟。以前用教材,往往只看到了本学段的任务和要求,忽视了学段间的联系和递进,缺乏大语文的观念。只是做到了“教教材”,而没有创造性地用教材,对教材缺少加工、设计,忽视了课标的动态性和生长性,没有把“文本课程”上升到“体验课程”。这次学习,使我开阔了视眼,有可能站在一个新的高度上看待教材,创造性地运用教材。

三是对教学设计有了更多的构想。《语文课程标准》中体现出的新颖的理念、看待课程的观念、看待教材的角度、解读课文的方法、处理问题的手段、引领探究的技巧,让我感受到了课程的人文性、教学方法的多样性。这些对我今后充分感知课文、优化课堂结构、选择教学策略等方面都有极大的启发和重要的意义。

 

()、鼎新——学习新课标后应呈现的课堂

一、 加强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

语文新课标明确提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

二、注重学生的阅读背诵

语文新课标明确提出“要重视朗读和默读。让学生逐步学会精读、略读和浏览。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读背无疑是积累语文素养的好方法。现代心理学研究成果表明,记忆力是一切智力的基础。 朱熹曾经说过: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

三、语文生活化,将语文教学由课内拓展到课外。

老师要树立正确的语文教育观。要把学生从沉重的课业负担中解放出来,让学生“少做题,多读书”,让学生成为支配课余时间的主人。教学中要强调“精讲”,使学生能在课内完成大部分作业。为此,要关注儿童的经验和体验,并以儿童的经验、体验为中介,解决语文课程的抽象性、概括性、典型性与儿童生活的具体性、多样性、独特性的矛盾。从儿童的经验世界出发引导儿童进入课文的想象世界、情感世界,以儿童的自我体验为契机、引发儿童和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的共鸣。既使是学生发表了一些“异想天开”,有悖于常理的意见,也不要轻易否定。我们常常见到的是,恰恰是学生天真、幼稚毫无忌讳的“童言稚语”,表露了儿童纯真的天性,闪烁着智慧的火花。生活即课堂。所以,教师要打破课内课外的界线,树立大语文观,生活处处有语文,把口语交际的课堂延伸到学生五彩斑斓的生活之中,关注自然,关注生活,关注社会。

四、突出小学生在小学语文学习中的体验性,激发学习兴趣。

体验性学习应贯穿在语文教学的全过程,学生不仅要用脑子去想,而且要用眼睛去看,用耳朵去听,用嘴说话,用手操作──即用自己的身体去亲身经历,用自己的心灵去亲自感悟。语文教材的内容十分丰富,英雄人物故事,山川秀丽风光,自然科学常识,童话寓言故事等,不仅有生动故事的感染,优美语言的欣赏,而且有人文品质的熏陶。教师要在教学中为学生设计全程体验的程序,让学生在体验感知、体验思维、体验积累、体验情感、体验合作、体验创新、体验挑战、体验成功的过程中,促进知识的感知和内化,陶冶情感,开启智慧,积累良好的现状。学生学习的真谛在于“自悟”。语文教学的体验性可以激发学生的内趋力,增强学生的态度、意识和观念,发展其勇于探索、不断进取的人格力量和价值取向等良好个性,在教学中应予以充分关注。

五、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语文教学的全过程,应是全体学生积累参与学习的过程。体现语文教学的过程性,就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让学生边读边思,领悟语言表达之精妙,获得情感体验之愉悦。给学生讨论交流的时间,讨论交流的形式可以多种多样,或同桌研究,或分组讨论,或自由组合交流,以期达到人人参与、各抒己见的目的;给学生质疑问难的时间,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鼓励学生大胆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并寻求解决的途径。教学过程中体现新的学生观和质量观,是对以往注重学习结果而忽视过程的评价观念的挑战,应引起我们的思考

 

 

总之,2011版《语文课程标准》让我开阔了视眼,更新了观念,分享了经验,获得了教学设计的灵感和可待发展的空间,让我在很大程度上走出了困境,也让我看到了自己存在的差距,明确了今后努力的方向。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努力探索教学艺术,在课改中收获,在课改中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