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 教学教研>>教育科研>>研究团队>>文章内容

故事校园中的数学方法团队研讨记录(一)

发表日期:2015/9/22 10:39:12 出处:未知标签:} 作者:教科室 有742位读者读过

 

故事校园中的数学方法团度研讨记录(一)

916日下午,故事校园中的数学方法团队活动,在导师潘斌主任的精心指导下,组长谢云老师的精心安排下一起学习了《六年级数学课程标准》。并以《数学课程标准》为指导思想,围绕“数学方法”这个话题进行了研讨。

学习内容材料:

六年级数学课程标准

一、数与代数  在本学段中,学生将进一步学习整数、分数、小数和百分数及其有关运算,进一步发展数感 ;初步了解负数和方程;开始借助计算器进行复杂计算和探索数学问题;获得解决现实生活 中简单问题的能力。教学时,应通过解决实际问题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数感,增进学生对  运算意义的理解;应重视口算,加强估算,鼓励算法多样化;应使学生经历从实际问 题中抽象出 数量关系,并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应避免繁杂的运算,避免将运算与应用割裂开 来,避免对应用题进行机械的程式化训练。 

()具体目标 

1.数的认识 

1)在具体的情境中,认、读、写亿以内的数,了解十进制计数法,会用万、亿为单位表 示大数。

2)进一步认识小数和分数,认识百分数;探索小数、分数和百分数之间的关系,并会进 行转化(不包括将循环小数化为分数)。

 3)会比较小数、分数和百分数的大小。

 4)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了解负数的意义,会用负数表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问题。

5)结合现实情境感受大数的意义,并能进行估计。

 6)进一步体会数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会运用数表示事物,并能进行交流。 

7)在1100的自然数中,能找出10以内某个自然数的所有倍数,并知道235的倍数的 特征,能找出10以内两个自然数的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 

8)在1100的自然数中,能找出某个自然数的所有因数,能找出两个自然数的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

 9)知道整数、奇数、偶数、质数、合数。

2.数的计算 

1)会口算百以内一位数乘、除两位数。

 2)能笔算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三位数除以两位数的除法。

 3)能结合现实素材理解运算顺序,并进行简单的整数四则混合运算(以两步为主,不超 过三步)。

 4)探索和理解运算律,能应用运算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

 5)在具体运算和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会加与减、乘与除的互逆关系。 

6)会分别进行简单的小数、分数(不含带分数)加、减、乘、除运算及混合运算(以两 步为主,不超过三步)。

 7)会解决有关小数、分数和百分数的简单实际问题。

 8)在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能选择合适的估算方法,养成估算的习惯。

 9)能借助计算器进行较复杂的运算,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探索简单的数学规律。

 3.式与方程 

1)在具体情境中会用字母表示数。

2)会用方程表示简单情境中的等量关系。  

 3)理解等式的性质,会用等式的性质解简单的方程(3x+252x-x3)

4.正比例、反比例 

1)在实际情境中理解什么是按比例分配,并能解决简单的问题。

 2)通过具体问题认识成正比例、反比例的量。  

 3)能根据给出的有正比例关系的数据在有坐标系的方格纸上画图,并根据其中一个量的值估计另一个量的值。 

4)能找出生活中成正比例和成反比例量的实例,并进行交流。

 5.探索规律  

 探求给定事物中隐含的规律或变化趋势。

 二、空间与图形 

在本学段中,学生将了解一些简单几何体和平面图形的基本特征,进一步学习图形变换 和确定物体位置的方法,发展空间观念。

 在教学中,应注重使学生探索现实世界中有关空间与图形的问题;应注重使学生通过观察、 操作、推理等手段,逐步认识简单几何体和平面图形的形状、大小、位置关系及变换;应注 通过观察物体、认识方向、制作模型、设计图案等活动,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一) 具体目标 

1.图形的认识 

1)了解两点确定一条直线和两条相交直线确定一个点。  

 2)能区分直线、线段和射线。

 3)体会两点间所有连线中线段最短,知道两点间的距离。

 4)知道周角、平角的概念及周角、平角、钝角、直角、锐角之间的大小关系。

5)结合生活情境了解平面上两条直线的平行和相交(包括垂直)关系。

6)通过观察、操作,认识平行四边形、梯形和圆,会用圆规画圆。

 7)认识三角形,通过观察、操作,了解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三角形内角和是180 °。

 8)认识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 

9)通过观察、操作,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圆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和圆柱的 展开图。

10)能辨认从不同方位看到的物体的形状和相对位置。

 2.测量  

 1 会用量角器量指定角的度数,会画指定度数的角,会用三角尺画30°,45°,60°,90°角。  

2)利用方格纸或割补等方法,探索并掌握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面积公式。 

 3)探索并掌握圆的周长和面积公式。 

 4)能用方格纸估计不规则图形的面积。

 5)通过实例,了解体积(包括容积)的意义及度量单位(米3、分米3、厘米3、升 毫升),会进行单位之间的换算,感受131厘米3以及1升、1毫升的实际意义。 

  6 合具体情境,探索并掌握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的体积和表面积以及圆锥体积的计算方法。

  7 探索某些实物体积的测量方法。

 3.图形与变换  

 1 用折纸等方法确定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能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图形的轴对称图形。   2 能利用方格纸等形式按一定比例将简单图形放大或缩小,体会图形的相似。  

 3 通过观察实例,认识图形的平移与旋转,能在方格纸上将简单图形平移或旋转90°。

4 欣赏生活中的图案,灵活运用平移、对称和旋转在方格纸上设计图案。

  4.图形与位置  

 1 了解比例尺;在具体情境中,会按给定的比例进行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的换算。

  2 能根据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的位置。 

3 能描述简单的路线图。

   4 在具体情境中,能用数对来表示位置,并能在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位置。

  三、统计与概率  

 在本学段中,学生将经历简单的数据统计过程,进一步学习收集、整理和描述数据的方法,并根据数据分析的结果作出简单的判断与预测;将进一步体会事件发生可能性的含义,并能 计算一些简单事件发生的可能性。  

 在教学中,应注重所学内容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应注重使学生有意识地经历简单的数据 统计过程,根据数据作出简单的判断与预测,并进行交流;应注重在具体情境中对可能性的 体验;应避免单纯的统计量的计算。

 () 具体目标  

 1.简单数据统计过程   

1)经历简单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数据的过程(必要时可使用计算器)。

  2)根据实际问题设计简单的调查表。 

  3)通过实例,进一步认识条形统计图(1格表示多个单位),认识折线统计图、扇形统计 图;根据需要,选择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直观、有效地表示数据。 

  4)通过丰富的实例,理解平均数、中位数、众数的意义,会求数据的平均数、中位数、 众数,并解释结果的实际意义;根据具体的问题,能选择适当的统计量表示数据的不同特征。    5)能从报刊杂志、电视等媒体中,有意识地获得一些数据信息,并能读懂简单的统计图表。

6)能设计统计活动,检验某些预测。

 7)能解释统计结果,根据结果作出简单的判断和预测,并能进行交流。 

 8)初步体会数据可能产生误导。

 2.可能性   

1)体验事件发生的等可能性以及游戏规则的公平性,会求一些简单事件发生的可能性。   2)能设计一个方案,符合指定的要求。   

3)对简单事件发生的可能性作出预测,并阐述自己的理由。

  四、综合应用  在本学段中,学生将通过数学活动了解数学与生活的广泛联系,学会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和 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获得运用数学解决问题的思考方法, 能与他人进行合作交流。  教学时,应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发现实际问题中所包含的丰富的数 学信息,探索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法,并鼓励学生尝试独立地解决某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具体目标 

  1 有综合运用数与运算、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等相关知识解决一些简单实际问题的成 功体验,初步树立运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自信心。 

  2 获得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活动经验和方法。

  3 初步感受数学知识间的相互联系,体会数学的作用。

 

潘斌主任发言稿                             

今天再次学习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使我领悟到了教学既要加强学生的基础性学习,又要提高学生的发展性学习和创造性学习,从而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让学生享受“快乐数学”,因此,本人通过对新课程标准的再学习,有以下的认识

一、备课:变“备教材”为“备学生”

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备教的方法很多,备学生的学习方法少。老师注意到自身要有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如语言应简明扼要、准确、生动等),注意到实验操作应规范、熟练,注意到文字的表达(如板书编写有序、图示清晰、工整等),也注意对学生的组织管理,但对学生的学考虑不够。老师的备课要探讨学生如何学,要根据不同的内容确定不同的学习目标;要根据不同年级的学生指导如何进行预习、听课、记笔记、做复习、做作业等;要考虑到观察能力、想象能力、思维能力、推理能力及总结归纳能力的培养。一位老师教学平的高低,不仅仅表现他对知识的传授,更主要表现在他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

二、上课:变“走教案”为“生成性课堂”

教学过程是一个极具变化发展的动态生成的过程,其间必然有许多非预期的因素,即便教师对学情考虑再充分,也有无法预知的场景发生,尤其当师生的主动性、积极性都充分发挥时,实际的教育过程远远要比预定的、计划中的过程生动、活泼、丰富得多。教师要利用好即时生成性因素,展示自己灵活的教学机智,不能牵着学生的鼻子“走教案”。要促成课堂教学的动态生成,教师要创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如果我们的课堂还是师道尊严,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不回答,不予理睬,或马上表现出不高兴,不耐烦,那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一定大打折扣, 因而要让我们的课堂充满生气,师生关系一定要开放,教师要在教学中真正建立人格平等、真诚合作的民主关系。同时教师要高度重视学生的一言一行,在教与学的平台上,做到教学相长,因学而教,树立随时捕捉教学机会的意识,就必定会使我们的课堂教学更加活泼有趣,更加充满生机,也更能展示教师的无穷魅力。课堂提问注意开放性。开放性的提问,没有统一的思维模式与现成答案,学生回答完全是根据自已的理解回答。答案一定会是丰富多彩,这可以作为我们教师的教学资源。教师根据这些答案给予肯定、或给予引导,使学生的思想认识在教师的肯定或引导中得到提高。要促进课堂教学的动态生成,还要充分发挥教师的教学智慧,教师对教育过程的高超把握就是对这种动态生成的把握。

三、变“权威教学”为“共同探讨”

新课程倡导建立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对我们教师的职能和作用提出了强烈的变革要求,即要求传统的居高临下的教师地位在课堂教学中将逐渐消失,取而代之的是教师站在学生中间,与学生平等对话与交流;过去由教师控制的教学活动的那种沉闷和严肃要被打破,取而代之的是师生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真诚和激情。因而,教师的职能不再仅仅是传递、训导、教育,而要更多地去激励、帮助、参谋;师生之间的关系不再是以知识传递为纽带,而是以情感交流为纽带;教师的作用不再是去填满仓库,而是要点燃火炬。学生学习的灵感不是在静如止水的深思中产生,而多是在积极发言中,相互辩论中突然闪现。学生的主体作用被压抑,本有的学习灵感有时就会消遁。

四、变“教师说”为“学生多说”

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引导学生在感性材料的基础上,理解数学概念或通过数量关系,进行简单的判断、推理,从而掌握最基础的知识,这个思维过程,用语言表达出来,这样有利于及时纠正学生思维过程的缺陷,对全班学生也有指导意义。教师可以根据教材特点组织学生讲。有的教师在教学中只满足于学生说出是与非,或是多少,至于说话是否完整,说话的顺序如何,教师不太注意。这样无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数学教师要鼓励、指导学生发表见解,并有顺序地讲述自己的思维过程,并让尽量多的学生能有讲的机会,教师不仅要了解学生说的结果,也要重视学生说的质量,这样坚持下去,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上好数学课应该尽量地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不能把学生埋在越来越多的练习纸中。例如,口算,现在已经名不副实,多数用笔算代替,学生动手不动口。其实,过去不少教师创造了很多口算的好方法,尤其在低年级教学中,寓教学于游戏、娱乐之中,活跃了课堂气氛,调动了学生学习积极性,其它教材也可以这样做。我们不能把数学课变成枯燥无味、让学生学而生厌的课。在数学课上,教师要引导学生既动手又动口,并辅以其它教学手段,这样有利于优化课堂气氛,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也必然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

总之,面对新课程改革的挑战,我们必须转变教育观念,多动脑筋,多想办法,密切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使学生从生活经验和客观事实出发,在研究现实问题的过程中做数学、理解数学和发展数学,让学生享受“快乐数学”。

 

组长谢云新课标学习体会

                                                              

学习了《新课标》,我进一步了解到《数学新课程标准》在课程目标和内容、教学观念和学习方式、评价目的和方法上的变革。使我对新课标的要求有了新的认识和体会,其中“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体验和理解数学”是《数学新课程标准》给我最深的感触。因此,本人通过对新课程标准的再学习,有以下的认识:

一、在教学情境中体验数学的趣味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学生学习中最活跃的因素,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如运用做游戏、讲故事、直观演示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和学习数学知识。一个好的教学情境可以沟通教师与学生的心灵,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之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中。使学生把学习作为一种乐趣、一种享受、一种渴望,积极参与数学活动。

  二、在生活实践中体验数学的价值

在数学教学中要从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引入,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无处不在,使学生对数学产生亲切感,激发他们到生活中寻找数学知识。《数学课程标准》还指出:“提倡让学生在做中学”。因此在平时的教学中,我力求领悟教材的编写意图,把握教材的知识要求,充分利用学具,让学生多动手操作,手脑并用,培养技能、技巧,发挥学生的创造性。数学源于生活。因此我教学时必须紧密联系实际,注重对数学事实的体验,让学生在生活中,实践中学习数学,从而体验学习数学的价值。

  三、在自主合作中体验数学的探索。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信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学习方式”而实践证明,小组合作互动学习更是一种有效的学习形式,通过合作学习不仅可以学到课本上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参与意识,使学生学会与他人合作的方法,进而认识自我、发展自我,充分体验合作探索成功的喜悦。学生在合作、交流、碰撞中掌握了探究的方法。不但确立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还培养了他们自主学习的能力,满足了他们的成功欲,从而让学生享受学习数学的快乐。

总之,面对新课程改革的挑战,我们必须多动脑筋,多想办法,密切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使学生从生活经验和客观事实出发,在研究现实问题的过程中用数学、理解数学和发展数学,让学生享受“数学学科的快乐”且快乐地学数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