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 教学教研>>教育教学>>两组建设>>备课组>>四年级>>语文>>文章内容

禄口小学四年级语文第八册教研活动(三)

发表日期:2015/4/15 14:18:11 出处:未知标签:} 作者:禄小教师 有671位读者读过

 

 

 

 

 

 

主备人:杨茹

三顾茅庐

教材分析:

《三顾茅庐》这篇课文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八册第三单元的第一篇课文。本文是根据我国四大古典名著之一《三国演义》第三十七回“司马徽再荐名士,刘玄德三顾茅庐”改写成的。课文讲述了刘备三次亲自到隆中拜访诸葛亮,诚心诚意地邀请他出山,辅助自己完成统一国家大业的故事。

作为一篇历史故事题材的文章,《三顾茅庐》这课文把笔墨集中在刘备第三次拜访诸葛亮这件事上,着力刻画了刘备的动作、语言、神态等,赞美刘备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精神。

课文虽是一个小小的故事,却也很好地反映了《三国演义》这部不朽名著的魅力。首先,故事曲折多变,前后连贯,牢牢地抓住了读者的心。故事一开始刘备决定拜访,不料张飞关羽阻拦;终于刘备来到草堂,可诸葛亮正在午睡,只好静静等候;等了半晌,正欣喜诸葛亮要醒了,谁知他“翻了一个身,又朝里睡着了”。其次,它塑造的人物性格鲜明,形象突出,对比、衬托等方法运用巧妙。本文中刘备的礼求贤若渴、尊重人才,张飞的直率鲁莽,诸葛亮的雄才伟略,就这样透过文字显现出来。

教学重点:

1.认识刘备访求贤才的虔诚和诸葛亮的雄才大略。

2.学习用“来到……只见……”的句式写一处景点。

3.背诵第三、四自然段。

难点:

1.抓住细节,体会关键词语,认识刘备对人才的尊重与虔诚和诸葛亮的雄才大略。

2.反复朗读文中的那段环境描写,体会其作用。

作业:

一、看拼音,写词语

tǒnɡ yī   zūn zhònɡ   fēn xī  fēn fu   jīnɡ xǐnɡ   tǎo lùn

(      ) (         ) (      ) (      ) (        ) (       )

  máo sè dùn kāi     ɡōnɡ ɡōnɡ jìnɡ jìnɡ

(               ) (                  )

二、比一比,再组词

  矛( ) 尊( ) 塞( )     茅( ) 遵( ) 赛( )

  析( ) 辅( ) 拨( )     折( ) 铺( ) 拔( )

三、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吩咐( ) 讨论( ) 辅助( )

  尊重( ) 茅塞顿开( )

四、根据意思写词语

  ⒈比喻真心真意地邀请人家。 ( ) ⒉对尊长或宾客严肃有礼貌。 ( )

  ⒊形容湖水十分的清而透明。 ( )  ⒋像鱼儿得到水一样。 ( )

附教学设计:

(一)情境导入

1、上课伊始,在悠悠的古乐中,我抱着一本《三国演义》走出,并缓缓叙述:“《三国演义》是我国的四大古典名著之一,是我国古典文学宝库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书中有许多性格鲜明的人物。”

2、拿出“诸葛亮、张飞、关羽、曹操、孙权、刘备”这些人物的卡,通过实物投影放大,让学生根据人物的特征猜猜他是谁,并作简单介绍。

3、转入课题:“东汉末年,天下大乱,群雄纷争。刘备胸怀大志,急于寻求人才辅助自己实现统一中国的大业。于是历史上就有了《三顾茅庐》这个故事。”

(二)、初读释题
  “三顾茅庐”是什么意思呢?你能通过朗读课文来解释吗?让学生自由读课文。

1:刘备三次到茅庐去。

2:刘备三次拜访诸葛亮。

3:刘备、关羽、张飞三次到茅庐去拜访诸葛亮。

4:桃园三结义三次拜访诸葛亮。    

(三)赛读体会,学习第二自然段的对话

1、刘备三顾茅庐,前两次都没有见着诸葛亮。课文重点写了第三次拜访的经过。第二自然段写了去之前张飞和刘备的对话。

2、张飞叫嚷起来,他是怎么叫的,老师也来读一读,请同学们评一评老师读得怎样?你愿意跟老师比一比吗?

3、刘备听了很生气,他怎么说的,指名学生读,请大家评一评他读得怎样?你能比他读得更好吗?

4、师生合作读对话,同桌合作读,体会张飞、刘备不同的性格。    

(四)看、议、读、悟,学习第三自然段的动作

1、看一看:刘备究竟是怎么拜访诸葛亮的呢?请看录像。(播放电视连续剧《三国演义》中“三顾茅庐”中的一段,与课文内容相当吻合。)

2、议一议:欣赏完毕,请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议一议你看到了什么?然后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全班汇报。

1:离诸葛亮家很远,刘备就下马步行。

2:刘备敲门很轻。

3:刘备让童子不要惊醒先生,吩咐关于、张飞在门外等着,自己轻轻地走进去,恭恭敬敬地站在草堂的台阶上等候。

4:他们等了很长时间。

5:一听到诸葛亮醒来,刘备就快步走进草堂,与他相见。

3、读一读:再来让学生读课文。学生的脑海犹如放电影一般全活了。

4、悟一悟:此时,请学生谈你体会到了什么?学生的感受是真切的:刘备等人十分耐心,其实他内心急切,足可以看出刘备待人的真诚。

(五)串教比喻

课文里有三个比喻句:

1、那里的山岗蜿蜒起伏,好似一条等待时机腾飞的卧龙。

2、刘备听了茅塞顿开,像拨开云雾见到了青天。

3、我得到诸葛先生,就像鱼儿得到水一样啊!

它们分布在课文的三个不同的地方。如果一句一句教,既繁琐,学生又不易理解。于是,我在讲到刘备终于见到诸葛亮后,把这三个比喻句连成一串珍珠一块儿教:“刘备的诚意终于打动了诸葛亮。刘备如此虔诚邀请的人肯定是个了不得的人物。”(教第1句)“诸葛亮出山后是怎样辅佐刘备的呢?”(教第23句)这样既节省了时间,有前后贯通,融为一体。

三、课后,拓展延伸,开阔视野。

课文学完了,但我在想,我们难道仅仅是告诉学生这样一个历史故事吗?答案是否定的,不。

我们不仅要知道这样一个故事,知道刘备求贤若渴,待人诚心诚意,还要让学生换位思考:假设当时站在门外等候诸葛亮的是你,你会怎么做?在日常生活中你待人真诚吗?

我们不仅要知道这样一个三国故事,还要继续阅读《三国演义》,了解三国的其它故事,品位祖国的灿烂文化。我设计了以小队为单位出一期“话三国”手抄报,举行一次班级“讲三国”故事比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