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语文第三次教研记录
发表日期:2015/4/15 13:21:49 出处:未知标签:} 作者:lkxxjs 有839位读者读过
一年级语文第三次教研记录
陶红梅老师授课
教学设计
小松树和大松树
陶红梅
一、猜谜导入。
1、出示谜语,教学生字“松”,读准字音,记忆字形。
2、看图,今天老师请来了两棵松树,比比这两棵松树有什么不同?
3、这两棵松树间发生了什么故事?今天来学习第8课,出示课题,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检查字词。
1、自读课文,读准字音,难读的字多读几遍。
2、(出示词语)你们看,生词宝宝从课文中跑出来了,你认识它们吗?谁来读读看?你想读哪一行就读哪一行。
谁能把这四行词语连起来读一读?【读的真好,老师奖励你当小老师,你读一遍,大家跟着读一遍。】有谁想向他发起挑战?我们大家一起来把这些词语读两遍。(齐读)
三、指导朗读,感悟体验。
1、过渡:生词宝宝们又回到了课文中。现在再请你自由读课文,看这次能不能把课文读得更通顺流利。请学生来读一读课文的第一小节?
2、谁能读得比他更好?读了这小节你知道了什么?真棒,不仅读通顺了而且知道这小节写了什么。这就是读懂了。
3、朗读第二段。
(1、)看完两棵松树,我们再来看看图上的山,你觉得这山怎么样?
(2、)小松树的家在这么高的山上,我猜它每天都能看到很多美丽的风景,还能看到很远很远的地方。你们觉得呢?想不想知道小松树都看到了些什么?好,现在呀我们就一起登上山顶,跟着这棵小松树向远处看看吧,瞧!【出示各种风景图,指导学生练习说话】
小松树看到了(看到了太阳公公从东方慢慢地升起,看到了白云姐姐在天空中自由地散步,看到了远处铺满新绿的草原和连绵起伏的群山……)
(3、)【展开想象练习说话】
如果你是这棵小松树,看到这么多美丽的景色,心里感觉怎么样?
如果这么美丽的景色只有你才能看到,山下的松树都看不到,你又会怎么想呢?
过渡:小松树心里到底是怎么想的呢?我们来看看,今天它又和山下的大松树聊了什么?
【出示:喂,朋友,你看我长得多高哇!我能看到很远很远的地方,你呢?】
(4、)(指名读)听了这番话,你觉得这是一棵怎样的小松树呀?从哪里看出来的呢?
(1)骄傲、得意!(点红“多高哇!”、“很远很远”)
(2)没礼貌、瞧不起大松树(点红“喂”、“你呢”)
(3)指导朗读:那你能把小松树的骄傲和瞧不起大松树的感觉读出来吗?老师有个小建议,朗读时你可以加上适当的表情和动作,这样会读得更好。自己先试试吧!
A、谁来读?
B、注意读好这些红色的部分,谁再来试试?评价:读得真好,你的表情也很到位!
C、小朋友,读好关键词语,边读边想象是很好的读书方法,想象一下,当时小松树神气活现的样子,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小松树的话吧。
(5)、大松树听后生气了吗?看看大屏幕中的插图。它不但没生气,还笑了呢!你能猜猜大松树这时心里会想些什么吗?
嗯,看来大松树的心眼儿真大,不和小松树计较。所以大松树(引读)——没有回答。
4、朗读第三段。
(1、)小松树的话还被风伯伯听到了呢,作为松树的长辈,风伯伯是怎么做的,它又说了些什么呢?请你看看图,再轻声读读这段话。
(2、)从风伯伯的话中你听懂了什么?
(1)小松树看得远,不是它自己长得高,而是因为……
(2)大松树看不远,不是自己矮,而是因为他长在……
其实,大松树比小松树高多了!
(3、)看来大家都读懂风伯伯的话了,我们一起来学着风伯伯的样子,读读这段话吧。
5、朗读第四段。
(1、)我们都听懂风伯伯的话了,那棵骄傲的小松树听懂了吗?你怎么知道的呀?
(因为小松树听了,惭愧地低下了头)
(2、)如果你是这棵小松树,现在心里觉得怎么样啊?(难过、不好意思,难为情)
像小松树这样因为做错了事,感到难为情就叫做“惭愧”。
【此处对“惭愧”一词的理解是亮点,有“润物细无声”的感觉。】
你来读一读这句话。
[恩,老师听出来小松树感到难为情了]谁再来试试[是一棵知错就改的小松树]
齐读:现在大家一起来读一读最后一小节。
五、观察结构,指导书写。
出示所有生字: 松 多 呢 回 答 伯 孩 爷 托
指导书写“孩”:这个“孩”字他的偏旁你认识吗?(生:子字旁)
点评:重点左窄右宽。
剩下的这4个左右结构的字松 呢伯 托书写的时候也是一样,自己在习字册上描一个写一个
生写习字册,展台出示学生习字册点评
组内教师评课:
魏老师:每一次听陶老师的课都受益匪浅。这次让我印象深刻是这几个方面:一、课堂思路清晰,老师教态亲切自然。每一个教学环节都精心设计,衔接自然。二、谜语导入,激起学生学习兴趣。三、讲解生字的时候,让学生自己去发现记住生字的规律和方法。如“松”字,左右结合记忆。“木”表意,“公”表音,结合记忆效果更好。在写字教学时,先复习生字,找出左右结构的字并发现规律,一切让孩子先说,老师再总结并板书,效果也很不错。
马老师:今天,有幸听了陶老师的课,陶老师首先以谜语导入,这仅吸引了孩子们的注意力,继而陶老师在黑板上板书课题,并教授“松”字的书写。检查生字词时,陶老师运用多种方式指名读,去掉拼音读,开火车读,整个过程中学生的学习兴趣很浓,参与度也较高。特别是,对于理解大松树和小松树的对话,陶老师让学生们加上动作表演,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们很好的理解了小松树那种得意的内心情感
王老师:低年级的课堂,孩子们刚开始上课时很难从课间的欢乐中一下子回到课堂,所以课前的合理导入非常重要,今天陶老师用一则谜语“头上青丝如针刺,皮肤厚裂像龟甲,越是寒冷越昂扬,一年四季精神好 ”,一下子吸引了孩子的注意力,也顺利的引出本文的主人公“松树”,自然而然的就将孩子带入了文本的学习。之前丁雪飞老师在讲座里也说过:课前的情境创设应该与课文有关,与语言学习有关,而且要与学习内容发生关系。
郑老师:低年级新课标要求是朗读课文和识字写字,所以在课堂上多数时间是带着孩子通过自己的理解来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而认识生字是熟读课文的基础。在这节课中,陶老师先出示字词,再讲解字词,然后采取指名读,去拼音读,小老师带读和开火车读等多种方式来记住字词。孩子们很快就将字词掌握,之后开始自由的朗读课文。在这边,我陷入了沉思,在我的课堂我也经常采取多种方式来检查生字词,可是结果都不怎么样,经常开火车开不下去。经过这样一节课,我明白了,一篇课文课前预习一定要落到实处,将字词的掌握让孩子自己去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