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导学”因创新而精彩(节选1)
发表日期:2015/6/10 12:02:08 出处:未知标签:} 作者:耿泰和 有523位读者读过
著名新教育倡导人朱永新教授曾说:“离开模式什么都是‘浮云’。教育的核心竞争力取决于你这个学校有没有具有核心竞争力的课堂,有没有具有核心竞争力的课堂经营模式”。这就告诉我们,学校的竞争在课堂,课堂的竞争在模式。如何构建一种科学高效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在充分享受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乐趣的同时,个性成长、全面发展 ,这是我校自2011年7月建校之日起,一直思考实践的课题。三年来,我校一直致力于构建一种“成长为本、问题导引”的教学模式,并坚持用课题研究推动“问题导学高效教学模式”的滚动式发展,让课堂充满创造的活力,让每一个走进实中的孩子都能实现梦想、完美成长。
一、“问题导学”教学模式的灵魂---成长为本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人的心灵深处,总有一种把自己当作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的固有需要,这种需要在学生的精神世界中尤为重要。”,这句话告诉我们,教育应该服务于学生这个不断成长的生命体,引导他们学会思考问题、解决问题。2012年3月,中国教育学会“十二五”教育科研规划课题“‘问题导学’教学模式研究”在我校正式开题实验。其核心价值是体现“以生为本”的改革理念,把学习的主体地位还给学生,培育学生具有“自主、合作、探究”的素养与才能,突出学生能力的培养和素质的提高。
我校的课堂教学模式紧紧围绕“问题导学”进行着一场“颠覆性”的革命:即将“成长为本”定为“问题导学”模式的灵魂,教育的重心从满足成人对学生的要求逐步转向满足学生自身成长的要求。在“问题导学”教学模式中,教师承认、尊重、相信学生生命成长的本能,学生在享有成长权、选择权、表达权、展示权等权利的过程下享有真正的生活,有效调动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生发了学生对课堂的热爱。
理论检验于实践。我校确立“以学为先,学导同行”的理念,着力打造“问题导学完美成长大课堂”:在观念改变上,开展了多层面、多形式的培训,多教少,学大于教;在空间改变上,学生T行,6人一组围桌而坐,组员人人参与自学、参与讨论、参与展示、参与评价,开展合作式探究学习;在流程改变上,将学习前置,先学后导,导学同行,学道贯穿,每堂课学生始终处于积极、愉快的学习状态,当堂训练,人人达标。这样,除语、数、英学科课后各有不超过20分钟的作业外,其他学科均实现课外“零作业”;在组织改变上,建立班级--学科长--小组长--学科代言人管理体系框架,在课堂以问题为导向,以小社团的形式开展自主学习,合作交流,各项活动实施小组捆绑式评价,打造高效学习组织。在学习保障上,为确保“问题导学”课堂的高效实施,我们以培养学生“十大良好学习习惯”为突破口,落实《学生自主学习“七字诀”》、《高效课堂学生上课“十要”》,以习惯养成促学习效益的提升,并通过干部走课反馈、班级日总结、级部周评比、学校月表彰等形式强化学生的合作意识与集体荣誉感。。
为了让课程改革稳步发展,我们还用“问题导学”五环节校级教学模式作为高端引领,鼓励各个学科创建了富有学科特色的课堂教学模式,在此基础上,激励老师创建富有个人风格的教学模式。学校—教研组—教师个人“三级建模”,上下贯通,使教师成长根植于课堂,生发于实践,形成了一股推动我校课堂教学改革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
二、“问题导学”教学模式的基本策略---优质高效
课堂改变,学校才会改变;课堂高效,教育才会高效;课堂优质,学生才会卓越;课堂创新,学生才会创造;课堂进步,教师才会成长。正因如此,我校“问题导学”教学模式坚持采取“12345”基本策略:
抓住一个本质:让学生愿意学习、学会学习的同时形成自学能力和自我发展的能力。
满足两个要求:满足学生需要,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满足升学的需要,不迎合升学,但成绩是必须的副产品。
关注三个指向:效果、效率、效益
践行四分教育:分层预习 分层达标 分组学习 分类指导
做到“五个参与”:教师要参与自学、参与讨论、参与管理、参与评价、参与反思,做好倾听者、指导者、帮助者、评价者、反思者。
“12345”基本策略突出了“问题是教学的起点、小组是能力的平台、展示是生成的关键、导学是教师的水平”这一特质,确保了“问题导学”课堂的高效实施。
三、“问题导学”教学模式的课堂操作---能力培养
我校以“教改会客厅”为主阵地,以项目驱动的方式精心构建“问题导学”教学模式。即专家课引领思路;论坛课诠释方向;集研课打造模式;走推课解决不足;模版课典型示范;展示课高效推动;优质课引领提升。
经过七个层次的精心打磨,“问题导学”教学模式逐步走向成熟:“问题导学”教学模式是一种以学生主动参与为前提,以自主学习为途径,以问题为核心,以探究为主线,以引导为桥梁,以多维互动为形式,以全程反馈为保障,旨在培养学生自主思考和合作探究能力的教学方式,目标是让学生成为“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为终身学习和工作奠定基础。其标准为:问题是教学的起点、小组是能力的平台、展示是生成的关键、导学是教师的水平。
“问题导学“五环节为:问题导入、呈现目标、释疑巩固、盘点提升、达标测试。
(一)问题导入。学习和思维是从疑问开始的。问题的设置只有能激发学生去解决问题,导入才是成功的。
(二)呈现目标。这个目标一定是教师对学习目标的分解,细化到让学生一目了然:这节课要认识什么、了解什么、应用什么、解决什么。
(三)释疑巩固。这是一节课的重要环节,可分为以下5个环节:
1.自主学习:这是推进“问题导学”的能力支撑
2.合作探究:这是推进“问题导学”的形式保障
3.展示交流:这是推进“问题导学”的重要环节
4.质疑点拨:这是推进问题导学的智慧源泉
5、巩固练习:这是推进问题导学的必要手段
(四)盘点提升。此环节源于整体建构理论,要求教师必须具备方法意识,必须超越教材,交给学生方法和规律性的东西。
(五)达标检测。达标检测的题目要针对本节课的知识点,面要广,难易程度不可太高,要让90%的学生都能达标,在此基础上可适当拓展。
“问题导学”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探究习惯以及把知识转变成智慧的能力,保证了学习的深度和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