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研讨(三)一书一世界 一课一芬芳——写在《七彩故事》校级展示课后
发表日期:2015/6/3 14:05:04 出处:未知标签:} 作者:lkxxjs 有784位读者读过
一书一世界 一课一芬芳
——写在《七彩故事》校级展示课后
自我校实施七彩故事校本课程来,我们愈发认识到课外阅读的重要性,培养孩子养成课外阅读的习惯是语文教学的根本。一本书就是一艘船,能带人到远方,我们老师和家长带孩子到达不了的地方,书可以带他们到达。我们学校虽是乡村小学,但在领导、老师的努力下,我们一直行走在课外阅读的路上,用自己的方式践行课外阅读活动,让孩子们的梦想落地。
为了使阅读走入孩子们的生活,我校的三位老师将自己细心打磨的阅读推荐课进行了展示,课堂上老师与同学一起走进一个个美妙的故事,给予孩子们打开这个世界的大门。记得郭学萍老师曾经这样写道:“我想送给孩子们玉兰绽放的花瓣,可它们属于枝头,属于小山,属于蜜蜂与蝴蝶扇动的翅膀。我没有翅膀,但我可以用语言描述飞翔,我奉献出我的双手给孩子们,给他们指尖上的温暖与光芒,每一根枝条都像小路通向看不见的远方。”我想我们的《七彩故事》,我们的阅读校本教材就是给予孩子们这样一个神奇的世界。
培养孩子养成课外阅读的习惯是语文教学的根本。阅读对于语文教学起着相当大的作用。《新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收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规律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这就是说,阅读是文本意义与读者主体意识之间互相交流、双向互动的过程,是以文本为对象的认识与操作、建构与审美并行的活动。有人说:“阅读是披文得意的心智技能,是缘文会友的交往行为,是书面文化的精神消费,是人类素质的产生过程。”
在课外阅读如火如荼开展的今天,阅读不是欠缺,而成为学生的另一种负担。于是,孩子们对阅读的兴趣“从无到有”,却又“由浓转淡”,因此,在推进校本课程的过程中,我们一直坚持思考,并及时做出调整,努力激发孩子的阅读兴趣、保持孩子们旺盛的阅读热情,让阅读成为“自觉”。 语文课外阅读应该是孩子们日常生活的一项常规内容,应该成为他们的一种生活习惯。而学生阅读行为习惯的培养,并不是一个“阅读日”或“读书节”所能解决的,必须因地制宜,建立一套符合实际 且行之有效的阅读制度。为此,我校实施的“多个一”行动计划,即一室一柜,一日一篇,一周一课,一周一首,一期一本。一室一柜就是班班有图书柜或图书角,让学生有地方读、有图书读;一日一篇就是每日循环播放故事大观园,如《孙敬修爷爷讲西游记》,,让孩子在故事里耳濡目染、茁壮成长;一周一课就是每周都要设置一节阅读课,保证孩子必要的阅读时间;一周一首就是学生一周背一首校本教材《诗词天天诵》里的经典古诗词,每日放学路队早读以及上课问好时均可不断重温记忆,走近经典;一期一本就是一学期的假期全校师生家长共读一本经典名著,积累阅读、持之以恒。在实际操作中我将晨诵、午读、暮温结合,形成多种形式全方面的朗读习惯。晨诵——与黎明共舞,利用早读课时间朗读诗词等,结合我校每日一诵的习惯,让课外阅读伴随太阳的升起日日常伴孩子的生活;午读——共度午间好时光。午休,将读课外书作为一种奖励机制,鼓励孩子利用午自习读自己喜欢的课外书,并不时开展全班齐读一本书的活动,让孩子们沉浸在快乐的阅读之中;暮温——描绘七彩童年,晚上孩子与父母的亲子阅读不仅可以让父母与孩子共同学习,分享读书的感动和乐趣,更能帮助孩子与父母良好的沟通,促进彼此的感情。
此外,我校还积极开展“同读一本书”活动,间周进行一次聊书或系列丛书赏析活动。每个学生都要建立一本“读书成长册”(即平日积累词句的读书笔记本),从原有的好词积累丰富到阅读过程中收集到的精彩片段、名人名言、心得体会,学期结束进行“优秀读书册”的评比展示,评出优秀的作品,奖励好书一本。每月利用一节课举行读书交流会,交流所读书的内容,喜欢的人物,喜欢“名人名言”,格言,谚语,经典名句,畅所欲言,谈自己对书,对句,对名言,格言,警句的理解与感想,交流自己在读书活动中的心得体会,在班级中形成良好的读书氛围。在实际开展的过程中,教师首先根据学生的实际阅读水平,选出合适的推荐书目。如我班同读的书就是《笑猫日记》,孩子们与杜真子的那只会笑的猫,或微笑、狂笑、冷笑、狞笑、嘲笑、苦笑,一起感受着情绪的变化,我惊喜地发现孩子们喜欢读书了,也更爱表达了。
阅读为孩子们打开一扇扇窗,开启一道道门,让他们看到一个魅力无穷的大千世界后,阅读会真正成为他们不可缺少的伙伴,成为他们发现真、善、美的眼睛。作为老师我们会坚定走在课外阅读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的大路上,努力盛开出更艳丽芬芳的花朵,结出更大更香甜的硕果。
老师们,你在使用《七彩故事》的过程中,有哪些真实的感受与想法,又有哪些好的建议,“同读一本书”活动中你有什么意外的收获和金点子呢,期待您的分享。
附教学设计:
黄鹤楼的传说
王玥
教材分析:
围绕黄鹤楼选编了两则传说,资料链接里有关于黄鹤楼的介绍以及书后有一些关于黄鹤楼的诗词。
学情分析:
学生对阅读课重视程度不够,课前准备不足,阅读材料中的一些生词不认识,不了解,对黄鹤楼较为陌生。
教学目标:
1、了解黄鹤楼的地理位置,大致样子,知道黄鹤楼传说的主要内容
2、诵读、积累关于黄鹤楼的古诗词
3、感受传说的神奇,激发阅读兴趣
教学过程:
一、课堂导入
教师引背《送孟浩然之广陵》,诗人李白是在哪里送别好友孟浩然的?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黄鹤楼的传说。
什么是传说?口头上流传下来的故事。其实啊,传说大多是由神话演变而来的,说到神话,我们来回忆一下,以前读过哪些神话?这些神话里面都有神仙,都让人感到神奇,今天我们要阅读的两个传说都与一位神仙有关,现在就让我们来看看,黄鹤楼的传说到底神奇在什么地方?
二、黄鹤楼的传说
1、书中为我们选编了两则有关黄鹤楼的传说,我们先来仔细读读较短的这篇,看看这个黄鹤楼的传说到底神奇在何处?
2、学生自由读,读后交流。教师利用语言渲染,引导学生想象。
(1)喝酒不给钱(2)用橘子皮画黄鹤(3)对着黄鹤拍手,黄鹤翩翩起舞(4)仙人吹笛,驾鹤飞走……
3、看来这个黄鹤楼果然很神奇,第二个传说我们不细读,请同学们快速地看完,老师用这样几个问题检测你们看懂了没有。你可以采用划线的方式做好标注。
4、出示PPT
(1)黄鹤楼的地理位置
(2)黄鹤楼的样子
(3)传说是谁建造了黄鹤楼,能不能说说这个故事。
5、学生自读,回答。
(1)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蛇山上
(2)尖顶飞檐、金碧辉煌、飞檐雕栋(解释雕栋、飞檐,出示图片帮助理解)
谁来看着图片为我们介绍一下黄鹤楼?
细心的同学会发现,书上还有一个资料链接,这里面的文字可不像传说那样充满神秘的色彩,而是用直白的数字和叙述,让我们更加客观的了解黄鹤楼。老师也搜集了一些资料,和书上的合并了一下,我们一起来看看。
出示黄鹤楼图片,补充介绍黄鹤楼。
观看视频
(3)鲁班,指名说故事。
三、黄鹤楼的诗词
如此神奇的黄鹤楼,古往今来吸引了许多文人墨客登楼赏景,吟诗作赋,讴歌黄鹤楼的壮美景观,其中以崔颢的《黄鹤楼》一诗最妙,传为千古绝唱。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详细学习崔颢的诗,了解“昔人”“晴川”“鹦鹉洲”等词。
其余李白、白居易、贾岛、毛泽东的诗略读。
四、补充介绍江南三大名楼
五、回顾课堂,引导课后查阅其余两楼的传说。
今天的阅读课我们就上到这里,回忆一下,你能不能向你的朋友、家人介绍黄鹤楼了?能不能把黄鹤楼的传说讲给他们听?在了解其他风景名胜的时候,我们也可以像今天这节课这样,从它的地理位置、样子,以及它的传说和有关的文人故事来搜集资料、或者是给别人进行介绍。
观看视频
新《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我认为,对于小学三年级的学生,教师应千方百计地营造宽松的教学环境,给学生充分阅读的时间,让学生正确地读文章,在深入阅读时,要留有足够的时间让学生调动各种感官,读出感觉,读出味道,读出情趣。学生在良好的个性化阅读氛围中,会有“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的感觉,于是才能积极的思考,去把握、分析和赏析一篇文章,使阅读成为个人化的行为,只有学生主动、自由地个性化阅读,才能在其中形成自己独特的阅读感受。 而个性化阅读是建立在学生大量阅读的基础上的。
然而,在传统的语文教学模式中,教师往往特别强调对课本上文章的精讲精读,结果是学生的阅读视野狭窄对阅读失去激情。因此,教师要千方百计把学生的阅读视野引向课外,引向一个更广阔的空间,加大课外阅读量,鼓励学生读有益的书和各种报刊杂志,鼓励学生在网上阅读,学生从中获取丰富的精神养料,受到情感的熏陶,获得思想的启迪,享受审美的乐趣,从而提高语文的素养。
有一个孩子每天向前走去,
他看见最初的东西,他就变成那东西,
那东西就变成了他的一部分……
梅子涵先生在《一辈子的书》中说:“如果是早开的紫丁香,那么它会变成这个孩子的一部分;如果是杂乱的野草,那么它也会变成这孩子的一部分。我们都想看见一个孩子一步步地走进经典里去,走进优秀。”一个希望优秀的人,是应该亲近文学的。作为小学语文老师,我也想成为孩子成长路上的一个“点灯人”,让孩子们在光亮中可以看见,那一本本优秀的书,让孩子在童年时期能爱上阅读。因此,本学期我们五(4)班继续开展“每天阅读半小时,师生共读一本书”的读书活动,现总结如下:
过去两个月,我们班完成了三本书的阅读与交流,依次是《外公是棵樱桃树》、《雨啊,请你到非洲》、《我亲爱的甜橙树》。经过不断地实践与反思,形成了一系列可操作的做法:
1、利用每节语文课的前三五分钟开展知识问答。由师生根据阅读进展,针对阅读内容出一些浅显的小题目,让学生竞答。这些题目难度小,趣味性强,只要学生认真看书基本都能答上来。
2、建立班级QQ群。鼓励学生和家长加入到群里进行实时的阅读交流与讨论。
3、建立班级读书圈。教师在班级读书圈内发布阅读检测题,学生阅读完整本书后进入圈子完成测试题,系统自动评分。检测题以选择题为主,趣味性的题目占一半,还有一半题目涉及到整本书的思想主旨。
4、教师在读书圈发布话题,让学生跟帖表达自己的观点。及时反馈自己的阅读感受,必要时向全班同学展示质量较高的更贴,以达到让学生重视网上跟帖这样的交流方式。
5、开展阅读交流课。通过交流讨论更加深入全面地认识故事主人翁,对作者想表达的核心主旨有更深刻的理解,解决阅读中的困惑,适当教授一些阅读方法。
6、写读后感,交流。鼓励学生联系自己的学习生活实际,从书本走向生活,从别人的故事走向自己的故事。
整个活动也有遗憾之处:这三本书是老师单方面决定的,因此总有一小部分孩子对当下阅读的书目不太感兴趣,因而积极性和参与度都不高。为此,今后在选择书目上,应适当考虑学生的兴趣和需要,组织更多活动展现孩子们的阅读感受。
我校对于课外阅读,开展了以下几个方面:校本教材《诗词天天诵》,每日放学路队早读以及上课问好时,就可以均背诵经典古诗词;校本教材《七彩故事》,每周安排一节课走班教学;每个学期寒暑假期间,发给每个孩子一本名著,让孩子在家也能进行课外阅读。
近期,学校开展了“同读一本书”的活动。是老师、孩子、家长共同阅读一本书,并就这一本书发表自己的看法。首先,要解决的是“同一本书”,结合孩子们的情况,我没有让家长自己去买书,而是在学校图书馆统一借了“暑期名著”《小鹿斑比》发给孩子们。这样,也减轻了家长的负担,在下面的活动中,就会得到更多家长的积极配合。其次,一年级的小朋友认字不多,自己一个人读难度较大,这就要家长在旁边帮助他,引导他,让他产生读的兴趣。我们设计了一张“亲子同读一本书展示卡”,让孩子和家长在读书的同时,进行思考。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学生姓名、家长姓名、同读书名、阅读时间、主要内容、好词摘抄、好句摘录、学生体会、家长感受。全班53名同学,每个同学都写好交了上来。同时,我在班级建立“读书圈”,引导家长参加,在圈中发表读书之后的感想之类的话题,家长之间也可以交流感受。有些家长会觉得这种活动,能让自己和孩子一起静下心来,慢慢品味书香,用孩子的眼睛去认识事物,陪着孩子慢慢成长。在学校,老师也开展了“同读一本书”读书交流会,让孩子们把自己读书后的感受相互交流,产生共鸣。让孩子觉得课外阅读可以获得更多的知识,觉得阅读真有趣。
一、激发学生有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想使学生开展广泛的课外阅读,首先得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和愿望,所以,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选择适合他们的读物很重要。袁老师的这节课给同学们选取了华佗的故事,生动的故事,骇人的传说,极大地激发了同学们的阅读兴趣。在袁老师老师的这节课中,我能从学生们的精彩回答中感受到他们个性化的理解和体悟。
二、引导学生重方法
阅读教学要将“趣”与“法”相结合,在激发了兴趣之后应该提供一些方法的指导。比如,课堂伊始,以何种方式带领同学们进入文本也很重要,袁老师以猜谜导入:身穿大白袄,天天医院跑。学生异口同声揭开谜底是:医生。从而自然地引出今天阅读故事的主人公:华佗。在补充的典型野史轶闻,诸如《麻沸散》、《刮骨疗毒》的故事中,吊足了学生的兴趣,在潜移默化中学生又深刻认识到一个医术高明的华佗。
三、促发学生多交流
袁老师的这节课一共介绍了华佗的三个故事,应该来说,内容是很充实的,因此,只有做到“精选内容,有效设问”,才能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教学任务。关于《华佗求学》和《华佗收徒》的故事,袁老师在最后都提出了这样的一个问题:你觉得华佗是一个怎样的人?从哪里可能出来的。我认为这个问题很有价值,也激发了学生的表达愿望,他们都有自己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当然对于向我们这些刚工作不久的老师来说,我发现最大的不足就是不会追问,习惯自己分析,而好答案恰恰是引导出来的。通过不断追问,使他们自己讲出精彩的答案。我觉得这一点也是很值得我们新教师学习的。
翻看新课标,我发现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比较重视朗读和默读。所以,我认为朗读要及时跟进,分析到位了之后就可以读。反复朗读,细细品读,学生对文本一定会有很深的体会的。
如果是让孩子随意拿起一本书来进行课外阅读, 存在着诸多问题:如学生阅读水平参差不齐,阅读习惯差, 方法缺, 反馈难、 使得教师对学生课外阅读指导难、评价难。因
此, 在开展读书活动的初期, 用 “同读一本书”活动可以顺利搭建起学生通往课外阅读胜地的桥梁。
1.读书伊始, 要推荐学生读有兴趣的书兴趣是学生阅读的动力。低年级的孩子很小, 如果书选得不当, 就难以吸引学生。在经过一年的歌谣识字后,本班学生的识字量基本能
实现无障碍阅读,我决定向学生推荐内容贴近学生生活的书。
我们师生同读的第一本书是《我要做好孩子》 。在 “同读一本书” 活动中, 生生共读,师生同读,这本书平时就成为了班级学生 “中心话题” , 谈论的焦点。 那一段时间走进教室, 耳边飘来的都是“金铃的妈妈和我妈妈好像” 、“金铃的作文写的很好啊”……通过学生间或随时随地谈论,他们的阅读感受得到了广泛的交流。就连那些阅读能力较弱的学生也能就自己读懂的某一故事情节充分地展示,没有孩子愿意在别人热火朝天地讲述中充当“旁观者” ,所以那些平时不喜欢碰课外书的学生也身不由己、 “随波逐流” 了。 我又不失时机地把每天的课前五分钟作为读书交流时间, 孩子们你一言, 我一语, 气氛十分热烈。这样, 班级的书香味儿也就更浓了,这是其他的阅读活动难以达到的境界。事实证明 “同读一本书” , 对创设班级良好的读书氛围是十分有益的。
2.向学生推荐图书, 也要讲究形式的多样
①制造悬念激发阅读兴趣。对于很少读书或不愿读书的孩子, 听故事是没有负担的, 反而能从讲述者的声情并茂中了解情节, 认识人物的个性, 知道事物的善恶, 对所听的故事常能留下深刻的印象,对未讲的故事产生强烈的好奇心,会有再听 (看 ) 的欲望。
②抓住媒体契机,进行兴趣转移。
现在的孩子特别喜欢看电视,其实这是激发学生课外阅读兴趣的好机会。 一般来说, 相应的图书会在儿童片上映后不久发行。我的做法是电视里上演某部比较好的动画片或儿童剧时, 就推荐某本书。 比如二年级的孩子们看 《快乐星球》着了迷,那时候我们班的孩子读得最多的就是《快乐星球》这本书。
③配合教材, 推荐读物, 迁移阅读。
推荐与课文内容有关的书籍,促进对课文的理解。如: 教学完 《蜜蜂》 , 可以推荐法布尔的 《昆虫记》 。推荐同一作者的其他文章,迁移阅读。课堂上相机介绍作者的其他文章, 增加阅读量, 加深对这位作者的认识。 推荐与文本相同题材和相同写作方法的文章, 迁移阅读。 做到课内得法, 受益课外。
3.读书习惯形成后, 应拓宽阅读范围
学生的兴趣有了, 进入三年级,就可以注意拓宽阅读的面。 《爱的教育》 《名人传》等好书美文如久旱甘霖, 酷暑凉风, 对孩子们的心灵起着浸润、 净化的作用。 安利柯、 卡隆、 代洛西……一串串的故事在学生的脑海中画过爱的痕迹。 贝多芬、 托尔斯泰让学生们在书中与历史对话、 与高尚交流、 与智慧撞击。 打开学生视野, 引领孩子 “登高望远” , 为孩子们打开了一扇扇不同的窗,看到了一个个奇妙的世界。
二、 以 “同读一本书” 活动为例,
送给学生阅读方法之钥匙学生阅读的习惯和能力的培养首先来自于课堂教学,阅读方法也来自于教师在课堂的方法指导。平日课文教学中,指导学生利用工具书读准字音, 理解词语, 抓住重点词语句子等, 运用迁移的规律, 课内指导课外读,把课内外阅读有机地结合起来。学生就会自觉运用这些方法。但课外阅读篇幅长、 字数多, 所以精读、 泛读、 浏览、 速读等常用阅读方法的指导也很重要。不同文体采用不同的阅读方法:阅读童话故
事, 重在抓住情节; 阅读人物传记,关键是理解人物的形象; 阅读诗词,紧扣关键词领悟意境; 阅读说明文,明确事物特点, 等等。 教师结合不同书的特点, 不仅引导方法, 也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水平,培养自主阅读的习惯。 教会学生阅读方法后, 还要对学生进行读书内化的指导。交流评论课:可组织学生交流课外阅读的收获、体会或组织学生对所读书刊的内容进行专题评论或综合评论。读书笔记辅导课: 结合阅读, 主要向学生介绍摘抄型、 运用型、 感想型、 评价型等四种读书笔记的写法。使学生明确要求, 掌握方法, 写出高质量的读书笔记。
三、 以 “同读一本书” 活动为引,实施读写结合, 提升语文素养
1.注重积累, 保证源头活水读书重在积累,这是古今中外的读书经验。 为此, 班级学生很多人都学着写读书笔记本,每天都结合自己读书情况, 试着完成一点读书笔记。 读书笔记有如下一些栏目: 书名、 阅读内容、 阅读时间、 好词、 佳句、 尝试运用、 读书心得或疑问等, 这样做, 使学生在课外阅读中不仅注意欣赏了故事情节, 还在阅读中 “加深理解和体验, 有所感悟和思考, 受到情感熏陶, 获得思想启迪, 享受审美乐趣” 。学生表述自己在读书中的点滴体会时, 不讲求形式上的完整, 也不要求内容上的联系, 篇幅可长可短、 灵活自由、 有感而发, 旨在达意。
2.读中学写, 提高写话水平为了培养学生读书内化迁移的意识和能力,我要求学生每天读书后, 能尝试运用书中的内容, 刚开始, 是运用一个词, 然后是一句话,甚至是一个标点一种写法。 学生从内容上、 形式上、 语言上及具体的写作手法上进行揣摩, 受到启迪。 这样让学生把读到的东西,能迁移到自己的写话乃至整个语文学习和实际生活中来。
3.拓展延伸、 充分激发创作热情
随着孩子识字量及阅读数量的增加,我适当增加了练习。为了扩大学生写话题材范围, 丰富写话内容, 开拓思路, 培养学生的写话能力, 我把写话练习由课内延伸至课外, 有计划地进行了写话的训练。每次写话都会确定一个重点, 要求不高, 使学生每次都有长进。为了逐步提高学生能连贯地、有次序地写清楚一个片段的能力,我特别注意三点: 一是主题坚持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我把写话的大范围确定在校园, 从写校园新闻入手教会学生善于观察, 既便于师生的点评、 补充, 又确保了文章的真实性, 从源头上杜绝了抄袭。因此, 在一个个平淡的日子里, 和同学的一场激烈的争吵, 课堂上一件意外的事情,校园中的花开花落,学校举行的一次活动……都成为了学生笔下的生活画面。只要是孩子自己感兴趣的, 只要是孩子自己想写的, 就可以实情实抒, 实话实说。二是根据学生完成写话的情况, 坚持进行点评的训练。三是坚持引导学生经历训练过程, 训练要求逐步提高, 每次练习都要让学生经历一个循序渐进, 螺旋上升的训练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