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日期:2009/3/12 16:11:50 出处:未知标签:} 作者:无 有634位读者读过
《品德与社会》课“活动化教学”实施初探 |
|
|
随着“二期”课改的深入推进,“活动化教学”已愈来愈得到广大《品德与社会》课教师的青睐,并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成效。所谓“活动化教学”,就是在新的教育思想和理念的指导下,以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内在需要为基础、以教学活动为主线、以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探索、主动操作为特征,从而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及社会性发展的教学方式。 一、《品德与社会》课倡导“活动化教学”的必然性 (一)倡导“活动化教学”,是课程教学改革的必然趋势 反思传统的小学德育课教学,由于受“教师中心、教材中心”的制约,教师不从学生的生活实际以及需求出发,采用单一的说教灌输方式,学生被动盲目接受,严重存在教育概念化、成人化、简单化的倾向。由于脱离实际,学生的品德行为难以内化,教学效果甚微。“二期”课改将转变学习方式作为突破口,在教学中注重创设和利用社会生活情境,采用切实可行的活动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实践体验,把体验性学习、探究性学习与接受性学习有效地结合起来,就是为了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以提高教学的实效。 (二)倡导“活动化教学”,是学生品德形成及社会性发展的必然规律 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说过:“儿童的认识全来源于活动。”现代德育发展理论告诉我们:个体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的发展,是在与外界的相互作用中,通过主体的各种活动来建构的,主体自身的活动是主体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当学生自觉、主动地参与和投入到教学活动中去了,知识就能真正领悟;情感就能得到充分体验;能力就会得到锻炼和提高;态度价值观就会产生变化。因此,学生的亲身经历和主观体验是得以发展的前提和关键,而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正是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有效中介。 (三)倡导“活动化教学”,是儿童身心特点的必然需求 儿童生性好奇、好动、好玩,活动是他们的天性。意大利著名教育家蒙台梭利指出:“儿童对活动的需要几乎比对食物更为强烈。对一种可能使出他们全部精力的活动,他们将感到一种本能的冲动,因为这正是自然使它的能力得以完善的道路。”在《品德与社会》课教学中,大力开展“活动化教学”,正是适应了儿童的年龄特点和心理需求,引导他们在活动中动脑、动眼、动耳、动口、动手,以达到全感官地参与,寓教于动、寓教于乐,使他们在兴趣盎然的活动中活跃身心,促进知、情、行的发展。 二、《品德与社会》课“活动化教学”的实施策略 《品德与社会》课实施“活动化教学”应力求体现以下这些教学策略: (一)注重全程性 “活动化教学”中的“活动”不是课堂教学内的“装饰”和“点缀”,而应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依据教学目标和要求,课前可进行铺垫活动,课内可开展形式多样的教学活动,课后还可安排延伸活动。要将活动作为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主要方式,真正使《品德与社会》课成为“活动型”课程。 (二)体现主体性 教学是教师与学生的双边活动。教师和学生都应成为活动的主体。在“活动化教学”中,这两个主体又是互动的,它们相互作用,共生共长,成为教学的共同体。教师应是活动的设计者、组织者和引导者,重在如何有效地指导学生参与活动;而学生更是活动的主人,通过积极参与活动过程,主动探索,获得知识、经历与体验。其中,学生主体参与的态度、广度和深度是检验活动成效的关键。 (三)讲究生活性 《品德与社会》课教学强调关注学生的生活。因此,“活动化教学”涉及的内容必须贴近学生生活,贴近学生实际。“只有源于儿童实际生活的教育活动才能引发他们内心的而非表面的道德情感、真实而非虚假的道德体验和道德认知。”教师要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善于挖掘现实生活中对学生发展有意义的素材,运用多种手段,创设和再现各种生活情境,通过活动指导学生的生活实践,不断丰富、提升学生的生活经验。 (四)提倡多样性 《品德与社会》课教学中的活动是灵活多样的,按活动时序可分为课前、课内、课后活动;按活动组合可分为个体、同桌、小组、集体活动等;活动类型更是丰富多彩的,有参观访调活动、交流讨论活动、游戏娱乐活动、辩析判断活动、演示体验活动、综合探究活动等等。活动形式的选用应从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出发,不论选用何种活动形式,都应追求活动的有效性,使学生的品德行为及社会性程度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高和发展。 三、《品德与社会》课“活动化教学”常用类型 近年来,我区在《品德与社会》课教学中贯彻落实新课程理念,大力倡导“活动化教学”,并进行了积极的探索与实践,广大教师在课改实践中总结形成了以下这些常用的“活动化教学”类型: (一)参观访调活动 这类活动一般是在课前或课后进行。要求学生结合教学内容,通过参观、访问、调查,了解有关情况、开展有关活动;或到网上、读物中搜集有关资料,以增加感性认识,深化拓展教学内容。如教学《崧泽文化》一课,许多教师充分挖掘本土的课程资源,课前带学生参观崧泽文化遗址、青浦博物馆等,目睹一件件珍贵的文物和照片,学生深刻认识了“上海最早的祖先曾在崧泽这个地方生活,上海人的根就在这里”。教学《忙碌的人们》,请学生调查父母的工作日程,搜集各行各业建设者辛勤工作的图文资料,由此引发学生尊重劳动者、从小树立责任性的情感体验。 (二)交流讨论活动 这是《品德与社会》课最常用的活动类型。它有两种形式:一是引导学生将课前搜集的信息材料,通过文字、图片、多媒体等在课内广泛交流,以增强教学的可信度。如教学《人人有责去爱护》一课,学生将课前调查拍摄的电话亭、候车椅、街头绿化等公共设施惨造损坏的照片在课上一一交流,不仅统计了数字以说明公共设施受损的严重性,还剖析了受损的众多原因。二是学生围绕教师提出的问题展开深入讨论,然后再进行充分交流。仍以前课为例,针对“如何防止公共设施遭损坏”这一问题,教师要求学生小组讨论,提出“金点子”。学生集思广益,在交流中提出了“加强宣传”、“严厉罚款”、“改进设施”等许多可行性的建议,从中增进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 (三)辨析判断活动 在《品德与社会》课教学中,教师应选择与学生生活有关的事例或一些社会现象,引导学生开展辨析讨论,激起矛盾冲突,从中阐述自己的观点,进而作出正确合理的判断和选择,而不是将单一的道德观念和价值取向强加给学生。如一位教师在教学《文明打电话》一课中提供给学生这样一个情境选择题:“小明一人在家接到一电话找爸爸,并要爸爸的手机号码,小明应告诉还是不告诉?”学生争论异常活跃,有的说:“不能随便告诉他,如是坏人窃取电话信息,岂不上当了吗?”有的说:“如真是认识爸爸的人找他有急事,故意不告诉电话号码会耽误事情的。”最后学生一致认为最好的办法是让对方留下电话号码,小明告知爸爸后要他与对方联系。这样的活动,不仅提高了学生是非曲直的判断选择能力,而且有效地指导了他们的生活实践。 (四)演示体验活动 新课程强调体验性学习,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身体去亲身经历,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生活,因为只有获得亲身的体验,才能激起情感的波澜。在《品德与社会》课教学中,许多教师经常借助各种媒体创设或模拟生活情境,引导学生扮演不同角色,使他们身临其境,产生换位体验感。如有位教师在教《交流有讲究》一课中,运用录像出示“同学来我家乱翻抽屉”、“两同学为小事睹气互不理睬”、“陌生人上门”等几个生活场境,请学生思考“遇到这样的情况应怎样与之交流?”还让学生寻找伙伴在相互讨论的基础上分角色进行表演。学生情绪高涨,纷纷融入角色,有一位学生触境生情,在表演中流下了激动的泪水,有效地达成了教学目标。还有一些教师上《成长的脚步》一课,请学生量身高、称体重,并与带来的出身证上的数据相比较,切身体验到成长的幸福与快乐。 (五)游戏娱乐活动 心理学认为游戏是人类的本能和动机之一,儿童的活动和学习是从游戏开始的。游戏娱乐是小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方式,更是“愉快学习”的有效途径。我们发现,在《品德与社会》课教学中,若是运用了游戏娱乐活动,学生的兴趣浓厚,学习积极性高涨,课堂气氛活跃,师生关系融洽,并能顺利地完成预定目标。如有位教师上《学游戏,做游戏》一课,以游戏为线索贯穿全课,设计了这样的教学环节:学生交流表演游戏→展示父母儿时玩的老游戏→寻找伙伴做游戏→学习有益身心的新游戏→开展游戏竞赛。学生在游戏中体验快乐,寻觅友谊,获取知识,并掌握了游戏规则。还有位教师在教学《儿童的乐园》中,请学生分别展示书法、绘画、歌舞、古筝、武术、绕口令等各种才艺,进一步体会少年宫等活动场所给自己带来的进步和乐趣,激励学生积极参加课外活动。 (六)综合探究活动 探究性活动是一种积极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方式。它强调学生的主动探究、自主学习和解决问题。一般来说,《品德与社会》课教学中常用的探究活动有问题探究、比较探究、实践探究等。如上《一起解决问题》一课,教师对学生提出的生活中遇到的众多问题进行删选整理后,请学生分组商讨解决问题的对策。学生积极性高涨,集思广益,在浓厚的探究氛围中,许多问题得到了很好的解决。再如上《交流方式多》一课,有位教师设计了一份表格,请学生分别对各种通讯工具(如电话、手机、互联网、传真、信件、贺卡等)进行比较,然后列出各自的长处和短处,并填入表格,加深了学生对各种交流方式的认识和理解。还有一位教师在教《学游戏、做游戏》一课中,发给每小组一根绳子,请学生探索“一绳多玩”的方法,学生在活动中发明了十多种绳子游戏,有效地开发了他们的智能。 (七)操作实践活动 操作实践活动是由《品德与社会》课程实践性的特性决定的。主要是引导学生在课内或课外,依据教学目标,开展必要的技能训练和行为实践,旨在拓展课堂教学的内涵,达到知行的转化,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如上《做贺卡,表心意》,要求学生在课上学会做一张简单的贺卡;教《学做小主人》,组织学生进行整理书包的行为练习;教学《城市社区》,请学生按居住区域分组画一张社区简图;教学《我愿小区更文明》后,指导学生到所在小区开展宣传、倡议、卫生等公益活动,使教学目标落到实处。注重实践活动,更能弘扬学生的主体意识,丰富学生的社会生活经验,逐步塑造健全的人格品质。 (八)成果展示活动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可以促进儿童好好学习的愿望。”在《品德与社会》课教学中,引导学生分工协作,并展示汇报他们的创作成果,无疑能分享他们成功的快乐,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学《秋游的收获》,许多学生通过各种方式展示秋游的成功收获:有的画出了秋天的美景,有的写出秋游的感受;有的摄下了活动的精彩镜头;有的搜集了秋天的成语;还有的创作了一首首儿歌;更有的搜集了许多秋叶探究植物生长的奥秘……还有一位教师上《看看城市的样子》一课,请学生分别从上海改革开放以来工业、农业、商业、高新技术、城市建设等方面的巨变搜集资料,制作电脑小报,并进行交流评比,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动手创作的能力,更提升了热爱家乡的情感。 除此以外,还有竞赛辩论活动、欣赏品尝活动、配音解说活动等等。需要指出的是,以上所列举的各类活动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并不是单一割裂、相互排斥的,许多活动可以有机结合、综合运用。另外,实施“活动化教学”有时可根据需要到实地进行,还可请社会教育者等有关人员共同参与。总之,我们认为:《品德与社会》课教学必须以活动为中心,“活动化教学”必须以学生为中心,“活动化教学”是实施德育新课程的有效途径。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