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力见证成长
发表日期:2015/5/24 22:11:40 出处:未知标签:} 作者:lkxxjs 有739位读者读过
努力见证成长
——记“圆梦杯”新教师赛课
忙碌的5月,更是忙碌的季节。在忙碌中,我们的“圆梦杯“青年教师赛课活动如期到来了。面对机遇、面对挑战,我们的青年教师迎难而上,在5月15日和5月19日为我们呈现了两场精彩的课堂盛宴,让我们对不同的内容的教学有了全新的认识。同时,我们学校分别请来了实小的郭校长和周主任为两场活动传经送宝,让我们的活动得到升华。
1、努力付出
两场活动,6位新教师,为了给大家展现一堂优秀的课堂,将自己教学以来的进步充分呈现给大家看,都很用心的准备。每位老师都经过了很多次磨课,请年级组老师和师傅们不断指教,不断尝试改进,为赛课做足了准备。
课堂上,每位老师都展现着自己独特的风格。陈良力老师的敢于挑战、善抓关键,郑丽老师的设想独到、关注学生,纪倩云老师的精炼板书、寓学于乐,赵玉红老师的善于探究、关注细节,徒海月老师的巧妙设计、关注核心,邢茜老师的不温不火、细致分析,让我们看到了教学的独特性和多样性老师们的精彩表现,既给了我们压力,也给了我们动力,让我们深深感受到不能停止不前,要在新课标、教学和学生上下功夫,要掌握适合自己教也适合学生学的合二为一的教学方法,同时要在课堂上下功夫,让课堂真正活起来。
2、精彩点评
实小的郭校长针对第一场活动的三位老师进行了深入点评。陈老师抓住了异分母分数加减法计算方法这一关键,对教材例题进行了处理,结合自身提问,巧妙善于思考。在课堂中运用导学案,注重多样方法的展示,总结也很有特点。不过细节上要加以注意,如格式规范要板书,练习设计要注意学生所学范畴。郑老师重难点把握不错,设想到位,但是对二年级孩子表扬太少,活动课设计还不到位,板书也不太注重,需要加以改进。纪老师板书很清晰,将枯燥内容巧妙安排在快乐的情境中,但时间把握不够好,练习不到位,课堂还不够完整。
周主任同样对第二场活动的老师进行了细致分析。赵老师的课堂有底气,能做到有意义、有效率、关注生成性、展现常态性,从复习到新授再到练习都能充分关注学生,善于引导,是以为善于思考的老师。尤其是满十进一的“1”探讨的很深入,充分表现出了赵老师善于思考、乐于学习的品质。只是在课堂气氛、细节处理上还有待完善。徒老师课堂巧妙设计分巧克力和分桃子的情境,而且其中的桃子设计成了“一箱桃子”,让学生在感受数量的变化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几分之一。同时练习的巧改也体现了徒老师独特的思考,找到了解决重难点的方法,让学生更好地学习。不过在一些细节上也要加以注意,如核心问题后要继续追问,建构以后的练习不能少,用板书帮助理解。。其中,邢老师的课因为一个小问题延后到活动后一天没有得到点评,但她的表现也是很棒的。
要真正成长是一条漫漫长路,需要我们自己不断付出努力,也要有一个个机会让我们不断展现,这次圆梦杯新教师赛课就是学校为我们提供的一次挑战,给我们提供了成长的舞台,让我们在这次活动中收获很多。
认识角
教学目标:
1、经历从具体实物中抽象出教的过程,直观认识平面图形的角,初步了解角的各部分名称,知道角有大小,能判断一个图形是不是角。
2、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角,初步积累认识图形的活动经验;在认识角的过程中感受角的特点,体会角的大小变化过程,发展初步的空间观念。
3、在认识角的过程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发展数学思考。
教学重点:
角的初步认识
教学难点:
理解角的大小与两条边叉开的程度有关
教学过程:
一、巧设铺垫、引入新课
出示(ê和p)。
师:请同学们把桌面上的图形拿出来,大家看看这两个不同形状的图形,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师:你们认识角吗?说说图形中的角在哪里?有的同学说这个是角,有的同学说尖尖的地方是角。那到底哪个是角呢?今天我们就来认识角。
二、自主合作、探究新知
(一)、认识角
1、感知角
(1)讨论:你觉得哪一个是角?小组说一说,汇报。
(2)针对“点”的观点研究。
师:看来光指着一个点并不是角,谁再来指一指呢?(出示指角后,小组相互指一指,说一说。)
2、摸角。
选择一个角用手掌去摸一摸,你有什么感觉?(边是直直的。)
3、找图形上的角。
学生上台指一指。
总结:看来有的东西上有1个角,有的东西上有好几个角。
4、抽象出角的图形。
(1)谈话:他们的形状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把这样的形状你能用手比划一下吗?(请一名学生上台比划)老师现在把你们比划的角在黑板上画下来。
(2)教师相机出示:刚才你们说尖尖的地方我们称它为“顶点”,这两条线我们称它为“边”。我们用这样的弧线符号表是角。提问:现在你知道角有几个部分组成吗?你能说说有几个顶点和几条边吗?(指名说、反复说)
(3)回顾:之前我们所说的尖尖的地方不是角,而是角的顶点。
(4)指角:以后我们指角先指顶点再指边。
5、寻找身边的角。
谈话:角在我们的生活中到处可见,我们教室里就有很多角,请同学们先找一找,在用这样的方法指一指。可以小组共同找。
6、判断角、数角。
(二)、画角
谈话:同学们都认识了角,会数角了。那你们能不能自己画一个角呢?你想怎样画角?
(小组成员利用手中的尺子画一个角。1分钟后,学生上台展示自己画的角。)
总结:小朋友们真能干。只要有一个顶点和两条边,而且边还是直的,画的的都是角。
(三)、比较角
1、知道角有大小。
(1)师:刚才这位小朋友用硬纸板做的角,有没有其他同学也这样做的,举起手来。老师这里也有一个角,比比看,你有什么想说的呢?(角有大小)。
(2)提问:为什么老师的角大?你觉得角的大小可能和什么有关?
2、会比较角。
(1)师:现在我们做一个游戏。老师这里有一个角,谁能做一个比它大很多的角?谁能做一个比它大一些的角?小一些的呢?
(2)两角重叠。师:现在怎么样了?(一样大)
(3)撕掉一些边。
师:现在呢?你有什么想说的?(和边的长短无关)
回顾:通过刚才的游戏,我们知道角的大小和它叉开的大小有关,和它的长短无关。那现在的你会比较角的大小吗?
三、练习巩固、提高升华
1、想想做做3
2、猜一猜
四、课堂总结、布置作业
师: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你知道了关于角的那些知识?
五、感受“角”的美
六、板书设计
认识角
角:两条边,一个顶点
(直的)
教案2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探索两位数加两位数笔算方法的过程,理解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的原理,掌握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的笔算方法,能正确进行笔算。
2、使学生通过操作、思考探索进位加的笔算方法,感受探究加法笔算方法的策略,体会数的组成与加法计算间的联系,发展形象思维和初步的分析、抽象、概括等思维能力。
3、使学生在学校过程中主动参与探究活动,能积极思考、对话,产生对数学活动的兴趣,初步培养与同伴交流、合作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笔算两位数加两数进位加的方法;理解两位数加法笔算的进位原理和方法。
教、学具准备:
计数器、小棒。
教学内容:
(一)激活旧知,导入新课
1,今天在学习新的内容之前,老师先考考大家,看看这段时间学习的情况如何,你们敢不敢接受老师的挑战呀? 出示题目,口算得数:
13+6= 45+4= 13+9= 45+9=
小朋友们口算后观察:上面两排算式都是两位数加一位数,看看第一排十位上数的变化,说明第一排是进位还是不进位加法?(不进位)第二排呢?(进位)为什么会进位?看来加法难不倒大家,减法怎样?
34-3= 26-5= 34-6= 26-9=
小朋友们口算后观察:下面两排算式都是两位数减一位数,看看第三排十位上数的变化,说明第一排是退位还是不退位减法?(不退位)第二排呢?(退位)
看来两位数加、减一位数的计算一点都难不倒大家,那两位数与两位数的呢?
2、我们学校昨天下午开展了旧图书义卖活动,相信同学们买到了不少好书吧!我们的小明也是,他是个爱学习和运动的孩子,(出示例图)所以这次他想去商店买一个书包和乒乓球拍,一共要多少钱呢?
指名生回答并板书:34+15=49(元),为什么用加法?(求总数)你是用什么方法算的?(竖式计算)能在黑板上写出来吗?其他学生在数学本上列竖式,列完跟黑板上的方法比一比,看有没有错误的地方。
全体学生列完,交流:是这样列的举手,看来大家都很支持你,你能将你的竖式计算过程完整地说给大家听吗?
你的表达能力真是太强了,同学们掌声鼓励,老师直接给你贴小星星。其实它就是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还是不进位加法?(不进位)用竖式计算,通常称为竖式不进位加法。通过刚才的列竖式计算,能谁说说竖式计算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加法时,我们应注意什么?(两点,课件出示“运算法则一”)
是不是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时也可以用竖式计算出来呢?它的运算法则是怎样的?带着疑问我们学习今天的新内容——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板书)
(二)讨论交流,探索新知
1、(出示例图)小明买的34元的书包,他的同学小红特别喜欢,所以她也想买一个书包,还买一个?(布娃娃),一共要付多少钱?怎么列算式?
生答师板书:34+16=50(元)。你是怎样计算出来的?可能有些同学会有些难度,没关系,我看不少同学都带来了小棒,其实我们可以通过摆小棒得到34+16的得数,老师这边也有小棒,同学也可以这样摆好,想一想怎么摆可以很快算出34+16的得数?摆完后可以在小组里交流你的摆法,到时看哪组最快摆好坐好?现在可以摆了。
(1)摆小棒。
教师巡视,指导学生摆小棒和思考:几根与几根放一起,几捆与几捆放一起。
同学们的动手能力真强,很多小朋友已经摆好做端正了,谁愿意拿着老师的小棒在前面摆一摆呢?学生在演示时,具体问:先算什么?10根也就是几捆?再算什么?原来有几捆?现在呢?
棒极了,下面的同学也是这样摆的举手,看来你们的动手能力真强。(出示课件)可能有同学没看清楚前面的同学是怎么摆的,没关系看看老师怎么摆的: 34就是3捆4根,16就是1捆6根,跟你们一样先算4根加6根等于10根,10根我们通常将它捆成一捆,原来的3+1的4捆就变成了5捆,所以34+16=50。
(2)计数器。
其实我们还可以借助另外一个工具算一算——计数器,谁愿意拨一拨?
指名生回答,适时引导:怎么在计数器上表示34+16?(相同数位对齐)先算什么?个位上10个珠子怎么办?为什么只需要在十位上多拨1个珠子就可以了?(10个一是1个十)从而34+16等于多少?(50)
通过刚刚摆小棒、拨计数器,我们可以看出,在相加前需不需数位对齐?先从哪个数位加起?个位满10十位怎么变化?我们可以想到用什么简便的方法算?(列竖式)学生在数学本上列竖式。
(3)列竖式。
交流:刚刚老师看不少同学还不会算,那老师带你们算一算吧。借助摆小棒、拨计数器,老师在黑板上边说边板书竖式计算过程。完后问:看看上面的计算过程,你们觉得有问题吗?老师倒有问题:这个1为什么要写这么小?这个小1是靠近十位的还是个位?(十位)为什么?因为这个1是表示什么?(1个十)。既然34+16=50,老师在思考16+34=?为什么?(总数不变)能不能用竖式计算的方法检验检验呢?谁愿意上台写出它的竖式计算过程?
指名学生上台列竖式,其他学生在数学本上列竖式,全体学生列完,交流:是这样列的举手,看来你们都学会了,你能将你的竖式计算过程完整地说给大家听吗?听明白了的同学举手,从同学举手中说明你说的特别棒,老师直接给你贴小星星。
这样刚好16+34=50,所以刚刚学过的竖式计算也同样用于16+34,数学真奇妙,只要你掌握正确的计算方法,答案都是对的。刚刚用的方法通常称为什么?引导学生观察:黑板上左右两边的算式都是两位数加两位数,竖式计算时它们的最大区别什么?(左边满十进一),所以称为两位数的竖式进位加法,这是我们要学习的主要内容: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进位加法。是不是所有的两位数加两位数竖式进位加法都可以这样算呢?我们的小明又给我们出难题了:
2、(出示例图)小明是个球类爱好者,他觉得上次买的乒乓球拍特别好用,所以他还想一个篮球和排球,一共要付多少钱?怎么列算式?指名学生回答,课件展示计算过程。你是怎样计算出来的?
从刚接触竖式计算开始,我们就知道数位对齐后要先从个位算起,知道为什么竖式计算要从个位开始吗?(先算十位不方便,可能会满十进一)
谁能完整地说说两位数加两位数竖式进位加法,我们应注意什么?(三点,前两点很熟悉)
(三)练习巩固
小朋友真厉害,这么快就掌握了两位数加两位数的竖式进位加法。现在我想考考大家下面这道题:
1、想想做做第1题同学们先不要急着算得数,能不能先说说它们十位上是几?
指名生回答并问理由,引发学生思考:到底对不对我们可以算出得数验证,这4道题2其实是数学书上85页的第1题,同学们在数学书上做出来。
交流:先问学生之前十位算的对不对,指名学生说说先前两题的笔算过程,然后集体说,结合说明两位数加一位数怎样列竖式。有竖式你们会算,如果没有竖式,你自己会列吗?看下面第2题:
2、想想做做第2题(前两题):让学生练习本上完成,说一道题的笔算过程,结合说明两位数加一位数怎样列竖式。
同学们学习得很投入,学会了计算两位数的进位加法,还可以解决生活中遇到的一些问题:
3、想想做做第3题:学生在数学书上列式算结果。
4、在一座小山上住着3只粗心的小狗,我们看看它们粗心在哪里,一起帮它们改掉粗心的坏毛病。
出示例题,引导学生思考:错在哪里?怎么订正?
总结:这也告诉我们在做题时不能粗心,要做一名细心的好学生。
(四)全课小结
今天学习了什么新的内容?(两位数进位加法,注意三点)
研讨:
创设教学情境,既起到了吸引学生、激发兴趣的作用,又为新知的学习埋下了很好的伏笔,与新知的学习承前继后,浑然一体。赛课活动的老师在导入新课时都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为学生创设充满趣味的学习情境,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给我感触最深的是徒海月老师的《认识分数》就创设了情景,让学生感受分数在我们身边的运用。由此我也认识到,教师的设问,应注重从生活实际出发,为学生创设现实的生活情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这样学生们会非常乐意参与教学,于是在自然、愉快的气氛中享受着学习,这便是情境所起的作用。这种情境的创设非常适合中低年级的学生。
在本次比赛活动中,所有的老师都利用了课件辅助教学,这样既可以节省时间,教师可以有效充分地利用时间,又可以将教学内容直观形象地展示给学生,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本次教学课件教师制作得非常用心,充分发挥了多媒体在课堂教学中的重要作用。每一节课都通过多媒体课件的展示使抽象的知识更直观,更让学生容易理解和接受,也更有利于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牢固掌握。这也为我今后的教学在辅助教学手段的选择上指引了方向。
在这次听课学习中,令我认识到了自己在工作中还存在很多不足,也深刻体会到了学习的重要性,觉得要学习的东西还很多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