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 教学教研>>教育教学>>两组建设>>数学中心组>>文章内容

第三次数学教研活动

发表日期:2015/5/9 9:53:20 出处:未知标签:} 作者:禄小教师 有1017位读者读过

第三次数学教研活动

期待着,期待着,终于在58日迎来了我校与实小的第三次“牵手”教研活动,这一天,学校的多媒体室里聚集了全校的数学老师们,整整一上午,老师们都聚精会神地学习着每一节课,积极热烈地讨论着,大家都在活动中收获了很多很多。

这次活动延续着禄小、实小各一位老师展示同一课,实小数学教研团队传经送宝,禄小教研团队学习研讨的思路开展。首先是禄小的张静老师展示的《圆的认识》,张老师的课堂给予我们对圆的重新认识,也感受到了张老师的认真和用心。然后是实小的郭庆英老师展示同课异构《圆的认识》,郭老师的课堂让我们感受到了对孩子的尊重,也让我们看到了郭老师对孩子思维能力、动手能力、合作能力等综合能力的培养,更看到了郭老师对孩子的独到引导,整节课充分展示了郭老师的教学魅力。紧接着,实小的冯主任对两节课进行了点评,两位老师对教材的理解、滴课堂的把握、思路的清晰、新课程理念的渗透等都展现的很到位,同时对照郭老师的课堂为我们的张老师指出了操作活动设计中的一些注意点:工具恰当,暴露原生态思考;要求要明确;体验更深入;注重全体学生的注意;学会提问;恰当评价;等等。最后更是以自己备的三上《认识分数》一课为例,为我们细致分析了操作课堂到底应该如何设计操作活动。

如此有意义的活动,一个上午的时间怎么够呢?最后,由于时间有限,实小的数学团队们还有很多经验没有交流到,我们禄小老师也还有很多想法没有表达,老师们都意犹未尽,只能期待下次活动早点到来。

 

 

教案:

圆的认识

教学目标:

1.在大量感性材料与现实情境的分析中感悟、认识圆的本质特征,理解圆心和半径的作用。

2.掌握圆各部分名称,会用字母表示圆心、半径。

3.能比较熟练地用圆规画圆。

4.经历和体验“材料感知——聚类分析——归纳特征——抽象命名”概念建构的过程,逐步提升学生比较、概括和抽象及数学语言的表达能力。

 

教学过程:

一、感悟圆的外部特征

出示多媒体(生活中的圆)。

提问:从这些自然现象、建筑、工艺品中,你看到了什么平面图形?说一说与其他平面图形如长方形、正方形有什么不同。

明确:像长方形那样由线段围成的图形称为平面上的直线图形,而圆是由曲线围成的平面图形。

二、感悟原理,提炼圆的基本特征

1.不同情境中的画圆输入。

情境一:教师甩动系绳的小球,在空中画圆。

情境二:如果在操场上画圆,可以怎么画?

媒体二次呈现体育老师在操场画圆的场景。

情境三:学生用圆规在纸上任意画一个圆。

要求:边画边想,怎样画又快又好?要注意些什么?

组织交流,初步体会画圆技巧。

情境四:老师用圆规在黑板上画圆。

组织学生在交流后再练习一次。

2.发现共同的特点,提炼圆的特征。

提问:在空中画圆,在操场上画圆,在黑板上画,在纸上画圆。在不同的情境里画圆,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组织学生交流想法,体会相同点:虽然画圆的情境不同,但都要先固定一个点,展开一定的距离,然后旋转一周。

3.命名并思考不同情境中的关键要素。

1)介绍:我们把固定的点叫做圆心。通常用字母O表示。确定的这段距离,叫“半径”。用字母r表示。(示范:在图中表示出来)

2)提问:回顾刚才画圆的四个情境,你能找到它们的圆心和半径吗?

组织交流:

提问:每一个情境中的圆,它的圆心在哪里?半径在哪里?

小结:通过4个情境的分析,我们了解了形成圆的基本要素,看来圆规就是根据这些要素来设计的。

三、在画圆过程中感悟圆的位置关系与大小,明确半径、圆心的作用

1.要求:现在你能更熟练、准确地用圆规画圆了吗?至少画出两个圆。

教师巡视,捕捉学生中画圆的基础性资源。

1) 同心圆

2)分离的两个圆(有大有小)

3)相交的两个圆(有大有小)

2.分步呈现学生的资源。

组织交流:

1)为什么同一个圆心却可以画两个圆?

2)这里的几组圆大小是一样的,那是什么原因使得两个圆有这些不同的位置关系。关键在哪里呢?

3.画一个半径为2厘米的圆。

教师抓住学生画圆过程中细节问题进行交流指导:

1)简单介绍定半径的方法      2)标出圆心与半径

四、在折圆中理解直径,体会直径、半径的关系与特点

1.第一层次:引出直径的概念。

要求:这里有一个圆纸片,你能想办法找到它的圆心,并标出半径吗?

教师参与学生活动过程。

组织交流:

1)两次对折后,折痕相交的点就是圆心,折痕的一半是半径。

2)二条半径成一直线,就形成了一条折痕,从整体看这条折痕在圆中叫什么?(直径)在圆纸片上画出直径。

教师在黑板上的圆中画出一条直径。用字母d表示。

3)你能用数学语言准确的说一说怎样的线段是直径吗?

2.第二层次:在小组活动中发现直径、半径的特点与关系。

提问:半径与直径是圆中两条特殊的线段,他们都有哪些特点?又有怎样的关系呢?请同学们利用圆纸片画一画、量一量、想一想。四人小组交流一下你们的发现,如果有需要也可以与老师对话。

教师在过程中可以打开思路:

有的同学关注了直径和半径的长短关系,有的还在研究条数。

组织交流:

1)感受:同一圆内,有无数条半径和直径,所有的半径都相等,所有的直径都相等。

2)感受:同一圆内,直径是半径的2倍。

五、巩固练习、拓展延伸

1.快速反应:判断圆中哪条是直径,哪条是半径。(课本第86页练一练第1题)

2.在设计图纸中的正方形中找到圆心,画一个最大的圆。

3.欣赏:

1)平面图形绕顶点旋转形成圆

2)平面图形绕中心旋转形成圆

3)学生用圆规画出的美丽图案的作品

4.教师小结:今天我们认识了圆,理解了圆的特征,我们还可以研究圆的周长和面积。

 

 

研讨:

 

第三次课改研讨 (浏览次数:50)
发表于2015-5-9 10:00:00


期待着,期待着,终于在58日迎来了我校与实小的第三次“牵手”教研活动,这一天,学校的多媒体室里聚集了全校的数学老师们,整整一上午,老师们都聚精会神地学习着每一节课,积极热烈地讨论着,大家都在活动中收获了很多很多。

这次活动延续着禄小、实小各一位老师展示同一课,实小数学教研团队传经送宝,禄小教研团队学习研讨的思路开展。首先是禄小的张静老师展示的《圆的认识》,张老师的课堂给予我们对圆的重新认识,也感受到了张老师的认真和用心。然后是实小的郭庆英老师展示同课异构《圆的认识》,郭老师的课堂让我们感受到了对孩子的尊重,也让我们看到了郭老师对孩子思维能力、动手能力、合作能力等综合能力的培养,更看到了郭老师对孩子的独到引导,整节课充分展示了郭老师的教学魅力。紧接着,实小的冯主任对两节课进行了点评,两位老师对教材的理解、滴课堂的把握、思路的清晰、新课程理念的渗透等都展现的很到位,同时对照郭老师的课堂为我们的张老师指出了操作活动设计中的一些注意点:工具恰当,暴露原生态思考;要求要明确;体验更深入;注重全体学生的注意;学会提问;恰当评价;等等。最后更是以自己备的三上《认识分数》一课为例,为我们细致分析了操作课堂到底应该如何设计操作活动。

学习了这么多,老师们的体会肯定更多,赶紧来交流交流吧!

楼主
Re:第三次课改研讨
发表于2015-5-12 14:27:00
一次“牵手”就是一次收获,这是本学期三次“牵手”最深的感悟。
此次的“牵手”课题是五年级下册《圆的认识》。很庆幸自己执教过五年级的课程,虽然谈不上经验,但经历总是有的,这样就有对比,感触自然要多一些。《圆的认识》这一课给我最深的感触是知识点很琐碎,之前学生对“圆”的认识到底有多少?这一点我也很模糊。所以回想当时自己的课堂,可以用十个字来概括“目标不明确,时间来不及”。因此能听禄小和实小的老师同时展示这一堂课,我是很期待的,期待能解答我的疑惑。带着这样的心情,伴着与其他教师的小小探讨,两节课很快结束了。
这次的两节课都是年轻教师展示的,课上也难免会出现一些小问题、不顺畅,比如时间上两位教师都没有赶上,这也进一步证实对《圆的认识》的把握应该是需要一些功底的。总的来说,两位老师对教材的理解、对课堂的驾驭和对活动的处理都是我该学习的。印象比较深刻的还是实小郭老师的课堂,很多教学方法、教学理念、对学生操作活动的把握、对学生情感态度的培养等都是很值得借鉴。第一,郭老师让学生在口袋里摸出圆片,不仅提高学生参与活动的兴趣,而且让学生在无形之中感受圆的特征,这样原生态的教学是我们年轻教师要多学习多实践多思考的。第二,郭老师在全新概念的引出方面很巧妙很自然,符合学生认知新知的思维逻辑。第三,郭老师为学生的课堂活动准备了大量的充分的工具,让学生的想法充分体现于课堂。第四,郭老师的课堂紧扣教材本身,条理清晰,教学目标明确。
听课与评课当然是相辅相成的,之后的评课使我对《圆的认识》这一课时与课堂活动的操作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首先,就本课时而言,主要的教学过程有这么几个方面:第一,区别圆与之前认识的其他图形(平面图形、顶点、曲线或直线);第二,学生利用工具自己做一个圆(学生汇报展示方法);第三,教学用圆规画圆(学生自主学习,汇报方法并操作);第四,教学圆的各部分名称(先让学生自己画一画,在通过一些选择或判断题是学生产生对比与冲突,自然而然引出半径、直径的特点,教师总结特点与学生一起归纳出半径与直径的概念);第五,圆的特征认识与总结(通过学生操作交流,总结同一个圆中半径与直径的数量及同圆或等圆中半径与直径间的关系,强调同圆或等圆)。第六,学生练习用圆规画特定的圆。听了实小郭主任的点评,对于“圆”的教学我似乎有种恍然大悟的体会,这次没有白来!
其次,实小郭主任对于课堂活动的操作及一些细节的把握上,也给我们年轻教师提供了一些指导。我的认识时这样的:第一,活动的要求必须明确,我想着其实与之前我们常说的教师的课堂提问要精练、不含糊是相辅相成的;第二,对于全新的概念的引入不能过于直白,要懂得给孩子提供对比和产生认知冲突的机会,这样孩子会自然而然的说出概念描述对象的一些特征,这样,教师只要提炼孩子的回答就可以顺其自然的与孩子一起总结出新的概念,同时学生对概念的理解一定会更加深刻;第三,课堂上要懂得吸引全体学生的注意,达成共识,并不是只有一对一的问答。其实我想,像那些自我安慰式的“懂了吗?”“会了吗?”是更要少出现在课堂上的。
每次“牵手”都有对比、都有感悟、都有收获!相信下一次“牵手”又是一次“充电”!
2
Re:第三次课改研讨
发表于2015-5-13 21:10:00
总体来说,郭庆英老师的课堂环节设计精巧,匠心独运的教学设计,教学流程流畅,善于循循善诱,不断鼓励学生多思考。有趣生动的活动设计,符合学生的心理特征。新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不能单纯依赖模仿和记忆,自主探索、动手实践,合作探究等都是数学学习的有效方式。在《圆的认识》这节课中,首先郭老师让学生在生活中发现圆,激活原有的记忆,其次通过摸圆的方式,突出圆的特点,是曲线的平面图形,动用学生多种感官。接着郭老师将事先准备的学具拿出来,让学生在众多学具中找到合适的,尝试画圆,初步感受圆的特点,在众多画圆方式中筛选出最佳画圆工具,紧接着重点介绍圆规,学生动手画圆,作品展示,介绍画圆经验得失,最后教师介绍圆心、半径和直径,这些知识在学生画圆的探索过程中自然而然能总结出来,所以说郭老师的设计每一步都是有理可循的,这种抽丝剥茧的方式,让学生在活动中自主发现掌握圆概念和特征,我觉得如果在探索画圆的时候能够把握时间,留一些时间给练习,更完美地把教学环节展示出来,我个人觉得会更理想。实小开展的“‘以数学活动’激活课堂的项目”值得我们深思和继续挖掘。
张静老师的课堂总体来说就显得紧凑得很多,教学环节很丰满。在引导学生如何画圆的过程中下足了功夫,特别是总结画圆的部分,很细腻。接着张老师介绍圆心、半径和直径。通过一系列练习判断是不是直径或半径,为什么?这些精妙的设计,穿插在新授部分,可见张老师充分把握了课堂的重难点,并且逐个击破。但是个人觉得半径和圆心,直径介绍得比较仓促,在概念方面教师讲得多,学生总结得少。另外我有个问题:如果先介绍圆心和半径,学生画圆的时候会不会更得巧一些?而且教师更方便讲解画圆的过程,学生也更容易理解画圆的原理。当然以上只是我个人浅薄的看法,希望各位老师多多指正。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