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原的早晨》教学反思
发表日期:2015/5/5 9:08:25 出处:未知标签:} 作者:陶红梅 有500位读者读过
《草原的早晨》教学反思
袁红萍
《草原的早晨》是一篇文字优美、内容新颖的散文,通过描写早晨牧民在草原放牧的情景,展现了草原繁荣兴旺的新气象。在第一课时的教学设计中,为了让孩子体验草原的美丽和牧民们的勤劳,我结合低年级孩子的特点,利用多媒体多次创设情境,在情境中展开教学:
一、在导入时
对学生来说,草原是陌生的。要让学生感悟到草原之美,并进一步把感受到的美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是比较困难的。针对这一实际情况,我出示了几组草原风光图片,让学生对草原有一个整体的印象。在此基础上,问,你们知道这是哪儿吗?顺势导入课题:草原是美丽的,那草原的早晨又是一番怎样的景象呢?这节课就让我们走进草原的早晨。
二、在精讲课文时
在精读课文的教学中,我三处恰当地运用多媒体课件,创设情境。首先,课文第一自然段在理解上是个难点。我借助教师的语言描述和课件演示:图上先出现宁静的、铺满新绿的草原,接着出现牧民的鞭子,最后出现牧羊人在活动的情景。随着太阳的升起,画面由暗到亮,与之相配的是舒缓低沉的音乐,接着是“啪!啪!”的鞭声,各种动物的叫声和人的吆喝声,草原现出一片热闹的景象。然后,把观察、读书和思考结合起来,加强了词语与事物表象的联系,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帮学生理解了“铺满新绿”“宁静”“草原醒来了”的含义。
课文的第二自然段写牧民们赶着羊群奔向草原的欢乐场面。学生对“涌”的理解可能会不到位,我抓住表示羊儿动作的词语“涌出”、“蹦跳”、“奔”,让学生先看羊儿“涌”出圈门的录像,再读句子,最后联想自己下课时的情景,化抽象为形象,生动地再现了很多羊儿欢快地“涌”出圈门的景象。这样将学生的体验与文本联系起来,很容易就引起了共鸣。在此基础上指导朗读,水到渠成,学生自然就能把羊儿的多、羊儿的欢乐表现得淋漓尽致。
第三自然段通过欣赏蓝天上白云飘,蓝天下羊群散布在草原上,慢慢地移动吃草,牧羊人悠闲地躺在草原上的动画,学生再一次感受到了草原的美丽和牧羊人的快乐。特别是理解比喻句和回荡这两个地方,结合课件让孩子感悟较深。在理解比喻句时,我让孩子结合图片和想象,堂孩子感受到草原的羊多,草原的美。在理解“回荡”一词时,我通过欣赏歌曲和教师语言的描述,引导学生想象当时的情境,学生在老师创设的音乐情境中,理解了词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