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语文集体备课(三)
发表日期:2015/4/25 21:40:57 出处:未知标签:} 作者:禄小教师 有614位读者读过
《天游峰的扫路人》
主备人:周海波
一、教材分析
本单元的主题是感悟人生。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天游峰的扫路人》正是达成此目标的宝贵教材。
这篇散文用细腻的笔触描写了“我”在登天游峰时的所见、所闻、所感,刻画了一位质朴而充满自信的老人的形象,表现了我对扫路人自强不息的精神和自信、豁达开朗的生活态度的赞美。
课文通过形象的比喻,具体的数据,侧面的烘托,把天游峰的“高”与“险”表现出来,反衬扫路老人的特点。此外,还通过外貌、神态、语言、动作描写来展现扫路老人的性格。课文语言优雅朴素,富含哲理。
二、学情分析
六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一些学习方法,具备了一定的阅读能力,如自主预习、边读边画边批注、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但我们农村学生对天游峰险峻的特点没有形象的了解,对扫路人的艰辛也没有切身体验。
三、教学目标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应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和趣味的熏陶。结合教材特点及六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我制订了以下两个教学目标:
(1)体会天游峰扫路人自强不息的精神和自信、豁达、开朗的生活态度。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因为课文中人物刻画生动形象,作者主要通过人的外貌、神态、语言、动作来反映人物的特点,这种写法值得借鉴,因此我把教学重点定为引导学生透过文中人物的外貌、神态、语言、动作的描写,感受“天游峰的扫路人是一位怎样的人”。
教学难点
六年级小学生人生经验不足,对人的思想心态理解不深,在理解扫路老人的话时有一定的难度,因此我把“品味老人话语中所蕴含的人生哲理”确定为教学难点。
四、教法、学法
“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是学生、教师、文本、编者之间对话的过程,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感受。”教学中,我结合本课特点,准备采取以读代讲的形式,通过朗读、默读、浏览、速读等多种形式,再加上想象、课件、图片的展示等手段引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在读中自读自悟,加深理解和体验,感悟老人的自信乐观、豁达开朗的特点,逐步培养学生创造性阅读和探究性阅读的能力。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结合我校“自主学习 因势利导”的课堂教学模式,教学中,我重点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预习阶段,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培养主动探究的习惯;在小组交流中引导学生学会合作与探究,培养勇于创新的精神;在展示环节以朗读为主线贯穿读、说、析、品、评,不知不觉让学生受到熏陶,完成教学。
附教案
第15课《天游峰的扫路人》第一课时教案
(一)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习生字,理解词义
3、通过朗读训练,理解句子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重难点:
通过朗读训练,理解句子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准备
音乐、课文朗读、ppt
(四)教学过程:
一、 启发、揭题
1、 启发学生回忆:同学们,我们的祖国山河壮丽,去多名山风景秀丽,如:安徽的黄山和九华山、四川的峨眉山、山西的五台山……它们吸引了无数中外游客。你曾经游览了哪些名山?游览之后又有什么感受呢?
2、 揭题、设疑:看了课题“天游峰的扫路人”,你想知道些什么?天游峰的扫路人有什么特点呢?大家能从他身上受到什么启发呢?
二、自读课文
1、 一读要求:借助汉语拼音读课文,读准生字字音,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
2、 二读要求:在读通顺的基础上,做到流利地读,要有一定的速度。
3、 三读要求:默读课文,提出不懂的词语和不理解的地方,做上记号,准备质疑。
三、检查自读效果
1、 点名分段读课文、纠正读音
2、 答疑解难
3、 理清课文脉络
根据作者登天游峰的所见、所闻、所感分段
四、再点名分段读课文
五、作业设计:
选择合适的词语填在括号中,说说为什么这样填写
1、 在一片( )中,我隐约听见“哗——哗——”的声音,颇有节奏地从岭下的竹丛中传来。(清静 寂静)
2、 茶、很热,很香,仿佛一股暖流,很快把我们俩的心灵( )了。(沟通 畅通)
这充满自信、豁达开朗的笑声,一直( )我回到住地。(跟着 伴随)-
板书设计
15、天游峰的扫路人
天游峰 险峰
游客 望而却步 半途而废
第15课《天游峰的扫路人》第二课时教案
(一)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朗读训练,理解句子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从具体语言材料的朗读品味中体会天游峰扫路人那种攀登不止、自强不息的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
从具体语言材料的朗读品味中体会天游峰扫路人那种攀登不止、自强不息的精神。
(三)教学准备
音乐、课文朗读、ppt
(四)教学过程:
一、复习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知道了什么?
1天游峰是武夷山第一险峰。(板书:天游峰)
过渡:让我们一起再来感受一下天游峰的险峻
多媒体:句子(板书:天游峰:险峰 九百多级
游客: 望而却步 半途而返)
2作者在险峻的天游峰上认识了一位扫路人,(板书:扫路人)这位老人每天清扫着九百多级的台阶。
当同学们学到这时,大家有许多的想法,一位老人每天清扫着九百多级的台阶,我们简直不感相信,但他的确这样做了,是什么力量支持着他?一辈子在这座山上清扫路面,难道他就没有一点儿厌倦吗?为什么老人能有如此的力量,是什么使他这样精力充沛?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去好好认识认识这位——(板书:的)(读题)天游峰的扫路人。)
二、继续学习新课
1、自由读课文,自己去认识一下这位老人,再介绍给大家。
2、出示图片,学生介绍老人。(由总体到局部按顺序介绍)
3、课文中哪些语句描写了老人的外貌,找出来读一读。
多媒体出示:对于老人外貌的描写为什么要分开写呢?这样写会不会显得写作没顺序?
多媒体:仔细打量
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读到这你会有什么疑问?
是什么吸引了作者,使他要仔细打量老人?
找出有关语句读一读,体会体会。
指导读好第6节、第7节。
扫路人的工作累吗?再次朗读天游峰的险峻。
他为何说“不累”?老人是如何说的?指名读。从中我们能感受到什么?(老人对山的喜爱之情)
读出“轻轻松松、自在悠闲”的语气。
老人说的轻松自在,而作者却不禁倒抽了一口气,他抬头望了望在暮色中——(引读)读到这,你有什么感受,想说些什么?
让我们一起再来读一读这两段,感悟作者对扫路人的佩服。
将第6自然段与第7自然段进行对比朗读,进一步感知理解,体会扫路人乐观、开朗、攀登不止的精神,并提高认识,明白:只有爱一份事业,才会从中乐此不疲。
还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老人那份开朗、自信,看出他对山的深厚感情?找找有关语句读一读。
听到这,我紧紧抓住他的双手说:“(——引读)30年后,我再来看您!”
多媒体出示,从中我们能感受到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组织读议,启发思考:“30年后,我照样请您喝茶!”30年后,他们能相聚吗?
老人怎么说的?老人的话说明了什么?(老人有一颗对生活满自信、开朗、豁达的心)
4、小结:作者对老人的崇敬之情从内心升起,他深深被老人的精神所折服,你能读出作者的心情吗?齐读课文最后一小节。
(联系人物的性格特点,指导学生用自信、爽朗的语气来读,现出老人的精神风貌。)
5、总结全文
6、四人小组分角色读全文。
填空:本文讲述了一位老人已有( )岁人,他每天早晨( ),傍晚( )。他早该退休了,可他觉得实在离不开这里:他喝的是( ),吃的是( ),呼吸的是( ),而且还有( )作伴。这是一位( )的老人,作者从内心( )他。
三、作业设计:
多媒体显示练笔要求:
“30年后,作家章武又一次来到武夷山,看到那银丝一样的阶梯……”
根据上面文字展开想象,写一段话。
四、板书设计
15、天游峰的扫路人
天游峰 险峰
游客 望而却步 半途而废
扫路人 不累 扫上去 扫下来
开朗 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