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语文组集体备课(二)
发表日期:2015/4/25 21:27:13 出处:未知标签:} 作者:禄小教师 有598位读者读过
《夜晚的实验》
主备人:邱宏
一、教材分析
《夜晚的实验》讲述了科学家从蝙蝠飞行的现象上发现了超声波,并利用这个科学成果造福人类的事实。这篇课文是本册第四单元“探索与发现”的典型例文,课文条理清晰,语言通俗易懂。
二、教学目标
能力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2.能联系语言环境,懂得课后作业中“瞎子”、“穿透”、“听”等词的意思及其所带引号的用法。
认知目标:学会3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情感目标:通过朗读复述等一系列语言训练,感受并学习科学家细心观察,大胆实验,不断利用科学技术造福人类的科学精神。
三、重、难点
1. 在教师的指导下,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2. 在课文的学习中,体会斯帕拉捷科学严谨的态度,坚持不懈的精神,在课文的学习中培养学生从小爱观察、肯动脑的良好习惯。
四、学法、教法
六年级学生在前面的学习过程中,已经学习了《读书做记号的学问》和《精读和略读》,初步掌握了一些读书方法,通过读书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运用“主动参与、乐于探索、交流合作”的学习方式。
在突破认知目标时,我采用自学检测法来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对有些学困生适时点拨,不理解的词语运用联系上下文及查字典的方式来解决,生字回忆以前学过的形近字来比较学习,以达到温故而知新。
在突破能力目标时,采用合作探索法,小组内自由读课文,分自然段轮流读读自己喜欢的段落。在读的过程中,自己提问题,小组内探讨,最后全班集体交流,分项读书收获。
对于情感目标,主要培养和感受科学家的科学精神,就采用自读自悟法及互动式教学法,全班同学交流讨论后,由教师布置新案例,引导学生学以致用,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及创新精神。
附教案
第12课《夜晚的实验》第一课时教案
(一)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新词。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3、能联系课文语言环境,懂得课后作业中“瞎子”、“穿透”、“听|”等词的意思及其所带引号的用法。
(二)教学重难点:
能联系课文语言环境,懂得课后作业中“瞎子”、“穿透”、“听|”等词的意思及其所带引号的用法。
(三)教学准备
音乐、课文朗读、ppt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鱼儿在水中有自由来去的本领,人们就模仿鱼类的形体造船,鸟儿在天空有自由飞翔的本领,人类就模仿鸟儿的结构制造飞机。这就是仿生学的例子。今天我们也来学习一个在仿生学过程中重要的实验。
板书课题: 夜晚的实验(读题)
看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有什么疑问吗?
二、初读指导
1.自由读课文,要求:
(1)画出生字,读准字旨,读顺课文。
(2)借助字典并联系下文自学生字词。
2.检查自学情况。
(1)指渎生字词,相机字音。
喉咙 苍蝇 (咙、蝇是后鼻音,在词中读轻声)
瞎子 薄膜 油漆 矿藏 领域
堵住 揭开: 判断
(2)指名分自然段朗读课文,检查学生的掌握课文的能力。
3.通读课文,回答揭题时提出的前两个问题。
(板书:蝙蝠 斯帕拉捷)
能不能根据这两个词把文章的内容概括出来。
4.指导分段
默读课文,看看课文是由哪几个部分组成的?
第—段(第1自然段)写蝙蝠在夜空中飞行引起了斯帕拉捷的好奇。
第二段(第2—6自然段):写经过多次实验,终于揭开蝙蝠出行的秘密。
第三段(第7—9自然段):写斯帕拉捷的实验引起了科学对超声波的研究,使我们享受到它带来的恩惠。
5.三部分中哪个是我们学习的重点,为什么?
三、指导书写
本课生字全是左右结构的字,注意安排好各部分的比例。
大部分左窄右宽或左小右大。
判:左右相等;
添:注意“点”和“捺”。
板书设计
12、夜晚的实验
第12课《夜晚的实验》第二课时教案
(一)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2、能联系课文语言环境,懂得课后作业中“瞎子”、“穿透”、“听”等词的意思及其所带引号的用法。
3、 通过朗读、复述等一系列语言训练,感受并学习科学家细心观察、善于思考、大胆实验、潜心研究、遭受失败不气馁、善于反思。不断利用科学技术造福人类的科学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
通过朗读、复述等一系列语言训练,感受并学习科学家细心观察、善于思考、大胆实验、潜心研究、遭受失败不气馁、善于反思。不断利用科学技术造福人类的科学精神。
(三)教学准备
音乐、课文朗读、ppt
(四)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同学们都很崇拜科学家,老师也是一样。可是在我们的印象中是不是总是觉得科学实验是一个特别悬乎的事?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的认识是不是有了一些改变呢?
2、我想我们这节课应该至少解决两个问题:(出示)
斯帕拉捷是怎样做这个实验的?
斯帕拉捷是个怎样的科学家?
通过解答第一个问题,我们才能对斯帕拉捷这个人有所了解,才能走进这位科学家;我们了解了斯帕拉捷,才能真正感受到他实验的魅力。
一、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
1、斯帕拉捷为什么想到做这个实验?
2、指名读。
3、为什么斯帕拉捷对蝙蝠感兴趣?我想散步的人不会是他一个人吧?
4、可能我还有一个疑问希望大家帮助解答:我想街道上、树上栖息的动物会不少,可是他为什么对蝙蝠这么感兴趣呢?
二、学习课文二-六自然段:
(一)整体把握,梳理线索。
1、首先请同学们自己读课文,根据表格的要求边读边思考。做到不动笔墨不读书,先在书上做上记号,再尝试着填表。
实验顺序 |
实验设想 |
实验想象 |
实验结果 |
实验后反思 |
|
|
|
|
|
|
|
|
|
|
|
|
|
|
|
|
|
|
|
|
2、斯帕拉捷的实验一共分为几次完成的?
3、我们发现有的可以内容可以通过读书直接填写出来,有的不能光看就清楚的。先说第一次吧。这一次书上写的比较详细。
4、指名回答。
5、我们是概括的回答,课文中写得还是比较详细的。谁来读读第三自然段?这个自然段解决了两个问题——一个是实验猜想,一个是实验后反思。
6、请一个同学把实验猜想部分再来读一读。他读完了,我再来读一读,大家认真听,发现有什么区别吗?(教师在读的时候故意漏了一个“总”字),发现什么?一个“总”说明什么?
这是人的常态思维,可能和斯帕拉捷同行的人也可能产生过疑问,但是大家也许就会根据常理认为蝙蝠就像猫一样,有一双敏锐的眼睛。而斯帕拉捷——(启发学生说下去)
7、请同学把实验的过程读一读(即读第二自然段)看到这个词了—— “轻盈敏捷” ?能不能用几句话来形容一下它们是如何“轻盈敏捷”的?
8、斯帕拉捷不由得——惊叫起来。谁来读一读斯帕拉捷的反思。想一想,如果你是他,你会如何来表达?(只要学生说的有理则行)
9、第二次、第三次、第四次实验过程,作者并没有像第一次一样面面俱到。认真地读四到五自然段,把作者没有写出来的部分通过自己的想象填写出来。大家可以先看看第一次作者是怎样写的,这样对你写有帮助。
10、指名说,只要说得有理就可以了。
11、通过这样几次实验,斯帕拉捷终于发现蝙蝠是靠听觉来辨别方向,确认目标的。一起读第六自然段。
有没有发现这个“啊”字呀!这可是一个内涵丰富的字。说说看,在这个字背后隐藏着斯帕拉捷的什么情感?
12、请同学们想一想:科学发现一般要经过哪几个过程,才能有所发现,获得结果。这几个部分能不能调换次序?
13、斯帕拉捷的实验完成了,说说看他在你的印象中是个怎样的科学家?
14、科学家能够与众不同,就是在于他们能够抓住细微之处,并且能够打破砂锅问到底。道尔顿有一次为孝敬老母买了一条长筒袜子送回家里,不想老母一见立即不悦道:“孩子,就算你有孝心吧,也不能让我这样的年纪穿这樱桃红的艳色袜子去教堂作礼拜吧。”这一句话把道尔顿说得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他说:“这明明是正合你老人家穿的深蓝色嘛,怎么会是樱桃红呢?”在场的人见状都哈哈大笑。后来道尔顿又拿各种颜色纸让他的学生去认,终于他成了第一个发现和研究色盲的人。于是他专门就此写了论文,并且留下遗嘱,死后请将自己的眼球拿去解剖,好探清色盲的原因。
四、学习七-九自然段。
1、斯帕拉捷的实验为后来的研究者打开了一扇门。看看人们都有了哪些收获?
2、能不能用图形的方式向大家介绍一下蝙蝠的工作原理。
3、大家还知道哪些仿生学的事例?
板书设计
12、夜晚的实验
实验顺序 |
实验设想 |
实验想象 |
实验结果 |
实验后反思 |
|
|
|
|
|
|
|
|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