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知识学习为问题导学(转)
发表日期:2015/4/24 8:00:42 出处:未知标签:} 作者:耿泰和 有460位读者读过
“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这个著名的“钱学森之问”,其实涉及中国教育的一道高难命题。
知识传递式课堂教学一般都是教师单纯讲授知识,学生根据教师要求进行记录、记忆或者做题,然后接受考试。这种课堂教学的最大弊端是忽视了学生的情感发展、闲置了学生的多元思维,从而浪费了学生的智力资源,扼制了学生潜能的开发,使学生的学习活动变成了简单的机械劳动。有一项统计,自恢复高考制度以来,全国各省市诞生了3600多位高考状元,到目前为止,没有一位状元被发现已成长为卓越型杰出人才。其实,不是这些状元没有能力,从某种意义上说是传递式课堂教学没有给予他们创新思维的“种子”。
从能力特征上推理,所谓杰出型人才必须具备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创新的前提是培养思维意识和思维能力。要培养思维意识和思维能力,其前提则是培养问题意识和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这种问题能力从哪里培养?无疑首先要从课堂中培养,中小学课堂只有走向以问题为中心的学习型课堂,才能培养学生的问题能力。根据课堂教学的发展规律,在这里,我将“以问题为中心的学习”课堂视为“问题导学型”课堂。
走向以问题为中心的课堂。教学的本质应是让学生学会学习,最终学会终身学习和持续发展。从教学内涵上看,课堂教学应从“教”的课堂逐步走向“学”的课堂,这是一个从低级向高级、从不成熟逐步走向成熟的动态发展过程。具体可划分为四个境界:即教师知识讲授课堂——教师导学课堂——问题导学课堂——自我导学课堂。这是遵循教育科学规律的必然,后者没有否定前者,而是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认知能力发展程度的进化过程。以上境界既有密切的内在联系,又有着本质差异,其教学理念和思路及方法都有很大差异。如“教师导学”课堂是指在教师指导下组织学生自主、合作与探究学习的课堂境界;而“问题导学”课堂则是学生在以问题为主线的自主学习、发现生成问题基础上与教师合作探究的学习境界。一般而言,有什么样的课堂,就会培养什么样的人才。课堂就像人的素质胚胎,有什么样的内涵特征和文化取向,就会培养什么样素质的人才。
“问题导学”能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品质。“问题导学”课堂是以“问题”发现、生成和解决为主线的小组合作学习,其“问题解决”的主要途径是以各种有效活动为学习平台,学生在自主建构、合作探究、展示对话过程中,学会了思考、分析、比较、总结、归纳、综合、判断和评价。长期坚持“问题导学”课堂,有助于学生多元思维、发散思维、创新思维等能力的培养,久而久之,就能够养成创新思维品质。中小学阶段是学生创新思维品质养成的奠基阶段,他们不一定能有什么惊人的发明和创造,但是,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在中小学阶段一旦养成,将在未来的社会实践中发挥巨大能量。“问题导学”课堂,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丰富学生情感、挖掘学生潜能、促进学生思维发展,所以“问题导学”课堂不仅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品质,还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遗憾的是目前许多高中和大学课堂仍停滞在封闭的“教师讲授课堂”阶段,没有着力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
“问题导学”型课堂创建任重道远。我国自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全面实施素质教育,21世纪初在基础教育阶段开始全面推动新一轮课程改革,使中小学课堂教学改革取得了历史性的成就。目前,很多学校的课堂都超越了“教师讲授”课堂境界,积极地走向了“教师导学”课堂境界。实践证明,“问题导学”课堂不仅能使学习者学会学习,而且可以提高学生学业成绩,促进学生多元思维发展,为学习者学会终身学习奠定十分重要的基础。但是,目前创建“问题导学”课堂教学困难依然很大,如教师角色、教师行为、师生关系、备课思维等方面的深度转型非常困难,很多教师难以走出自我,对知识讲授型课堂和教师导学型课堂有深厚的情结。
“问题导学”课堂的真实意义在于使学生获得问题发现、问题生成、问题解决的能力,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意识、合作能力、交往能力、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使他们学会终身学习。我国如果实现人力资源强国的发展目标,就必须将每位社会成员培养成优秀的人力资源。这些优秀人力资源的培养只能在“问题导学”课堂和“自我导学”课堂里培养。当下,教师面临的核心任务,就是为了实现人力资源强国,挑战自我,超越现实,创建“问题导学”型课堂,追求“自我导学”的课堂理想。“问题导学”是当代课堂教学深度改革不能回避的新路径,也是引人注目的新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