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 教学教研>>教育教学>>两组建设>>备课组>>一年级>>数学>>文章内容

苏教版一年级下册《笔算两位数加减两位数(不退位、不进位)》集体备课

发表日期:2015/4/9 7:50:20 出处:未知标签:} 作者:lkxxjs 有2001位读者读过

 

教学内容:

     小学数学江苏版一年级下册第5758页。

教材解析:

     这部分内容教学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笔算。让学生初步掌握笔算加减法“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算起”的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教材以学生坐车为情境,引出数学问题——“两辆车一共坐了多少人?”引领学生合作探索笔算方法。教材通过已有的知识经验:计算器、小棒和口算等方法,强化说明列竖式时也要“个位和个位对齐,十位和十位对齐”,而“从个位算起的顺序”没提及。两位数减两位数的笔算,以“试一试”的形式呈现,要求学生从笔算加法的经验中迁移探索笔算减法的方法。

设计理念:

     本课设计充分体现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体验、在时间中发展的理念。通过呈现丰富的感性材料,激活已有的知识经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启迪他们的思维。注意让学生人人参与活动,从中观察体验,在分析发现、理解中建构数学思想的全过程,使学生的思维得到真正的发展。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探索两位数加、减两位数(不进位、不退位)笔算方法的过程,能用竖式正确地进行计算。

2、让学生在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增强数学意识,培养思维能力和合作学习的态度。

教学重点、难点:

让学生掌握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笔算的基本方法。

教学资源:挂图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情趣

谈话:我们少年儿童是祖国的花朵,得到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关心和爱护。你们看,有一所学校的一年级学生正乘汽车准备到全国著名的景点青海湖去旅游呢,他们多高兴啊,听一听他们说了些什么。

二、自主探究,体会领悟

1、教学例题

出示情境图

让学生仔细观察挂图,读图中人物的对话。

提问:你能从图中看懂什么?你能提出什么问题?想好之后在自己的小组里互相说说,然后各小组推选一名代表说一说。

在挂图下出示“两辆车上一共坐了多少人”的数学问题,学生连起来读挂图中的对话和下面的问题。

读完后提问:同学们读了题以后,知道这个问题可以用什么方法计算吗?

学生自己独立思考,再同桌讨论,然后进行小组交流,最后指名说说想法,达成共识。

板书列式:43+31=

提问:你们能不能借助自己的学具(小棒、算珠)或者利用已有的知识进行计算。并说说是怎样计算的。

学生独立思考后在小组里交流,最后推选代表汇报结果。板书:40+30=70

      3+1=4

      70+4=74

谈话:请同学们回想一下,刚才你们用小棒计算时,把4捆和3捆合在一起,把3根和1根合在一起;用计数器计算时,4030都拨在十位上,31都拨在个位上。有的同学心中想的算法是先算40+30,再算3+1。想想,这些算法的相同点是什么?

讲述:在计算加法时,必须个位上的数与个位上的数相加,十位上的数与十位上的数相加。这样的算式,除了用同学们刚才提到的几种方法计算以外,还可以用竖式计算:

板书:

             4   3

            +3   1

             ——

提问:同学们能从这个竖式中看出什么?(个位和个位对齐,十位与十位对齐)

谈话:个位与个位对齐,十位与十位对齐,也就是相同数位对齐。想一想,为什么要相同数位对齐?

学生试算,指名板演。

然后针对学生试算情况,让学生说说计算顺序,对于先加个位上的数或先加十位上的数,都予以肯定。

2、教学“试一试”

教师板书:43-31=

谈话:根据我们刚才学习的用竖式计算加法的方法,你能用竖式计算这题减法吗?

学生试算,然后同桌交流,教师巡视,最后请一名学生板演。

3、归纳笔算的方法

提问:列竖式计算加、减法时要注意什么?小组讨论后指名发言。

小结:在用竖式计算加、减法时,必须把个位与个位对齐,十位与十位对齐,然后把对齐的数相加减。

三、巩固深化,应用拓展

1、“想想做做”第1题:

在书上计算。同桌检查计算结果并改正。

2、“想想做做”第2题:

学生独立在练习本上完成,做完后在学习小组里交流批改。

3、“想想做做”第3题:

老师读题目要求,学生自主观察题目,作出判断。

指名说出判断的结果,并说说自己的想法。

提问:用竖式计算两位数加、减一位数,要注意什么?

4、“想想做做”第4题:

让学生观察插图,把对话和问题连起来读。

各自列式计算,指名板演,全班共同订正。

提问:怎样回答书上的问题?为什么这么回答?

5、“想想做做”第5题:

各自看图填空。

全班共同订正。

提问:你发现了什么?

四、总结评价,点拨学法

谈话:今天这节课同学们学得非常认真,都能积极思考,主动合作,现在同学们再回顾这节课所学的知识,想一想怎样用竖式计算加、减法?

学生相互说一说,再推选代表说给大家听。

邢茜:

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笔算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两位数加减整十数和一位数的口算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学生有以下几种出错的情况。①数位对不齐,有的学生把一位数加减两位数中个位上的数对到十位上,造成计算错误。②横式上的得数不写。③有的学生在写竖式时,总是把数字或符号抄错,如把56抄成65,把加号抄成减号。④有的学生竖式是写对了,但在具体计算时把减法当加法在做,或把加法当减法做,或个位上用加法算而十位上用减法算。⑤有的学生口算了以后再把答案写在竖式上;有的干脆连竖式也没有,直接一个横式;还有的学生先在横式上口算答案,再列竖式计算,造成横式和竖式两种答案。

针对以上这些学生出现的错误,在接下来的教学中,我觉得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①规范学生的书写,小到竖式从哪个位置开始写起,画横线用直尺比着画,都要严格要求。②虽然暂时不要求学生一定得从个位算起,但为了后面教学得方便,还是要使学生体会到从个位算起比较简便。③与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相比,两位数加减一位数对于学生来说要更难些,所以小棒的操作和计数器的运用不能忽视,只有借助摆小棒的直观操作和计数器的直观演示,才能使学生真正理解算理,正确计算两位数加减一位数的笔算。

 

赵玉红:

学生在课堂中能够认真学习,都能积极思考、主动合作,基本能够正确掌握笔算两位数加减两位数、一位数的基本方法。 

反思本节课的整个教学过程,我认为:用竖式计算两位数加、减两位数、一位数(不进位、不退位)的关键让学生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注意两点: 

第一,相同数位对齐; 第二,从个位算起。 

本节课的整个教学过程,由两位数加两位数的竖式写法和笔算方法迁移到两位数减两位数,强调要把得数写在横式等号后面。 

在教学中,我发现学生在书写格式上存在很大问题,有些学生虽然数位对齐,但在竖式中把加号位置写错了,如果两位数加减两位数中,出现整十数情况,学生对0的处理出现许多困难,而且容易混淆,碰到两位数加、减一位数,学生出现数位不对齐的现象,有的学生忘记写横式后面的答案。 

面对出现的问题,我采取了这样的办法:在黑板上先划出类似算式本的直线,再进行分步指导,边板书边指导,学生跟着老师一起书写,发现效果还可以,并进行相应强化练习。 

我们教师在平时的数学教学中,特别要重视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包括书写的习惯,仔细检查的习惯,好习惯使学生受益终生!

 

陈娟:

    《两位数加减两位数(不进位,不退位)》这部分内容主要教学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加与两位数减两位数不退位减的笔算。由于学生已经掌握了不进位加与不退减的口算方法,明确了相同数位上的数可以直接相加减的道理,而用竖式计算只是形式不同,但算理相同,计算难度并不大。这部分内容既是学生正式学习加减法笔算的开始,又是接着学习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乃至以后学习三位数加,减法笔算的基础。

由于在这之前所教学的加法和减法都是要求学生口算的,所以让他们自主探索例题45+31的计算方法时,大部分学生还习惯于口算。如果出现这种情况,一方面要通过口算方法的交流,进一步强调要把相同数位上的数直接相加,另一方面要引导他们通过摆小棒或在计数器上拨珠来说明自己的思考过程。介绍竖式的写法时,可以先写出第一个加数,再在它的下面写上“+”和第二个加数,然后提问:31个位上的“1”为什么要和“5”对齐?十位上的“3”为什么要和“4”对齐?接下来告诉学生,在两个加数的下面要画一道横线,这道横线的作用类似横式中的等号。最后示范计算的步骤:先算516,把6写在个位上:再算4个十加3个十得7个十,在十位上写7。学生列出计算6734的竖式后可以追问:“4”为什么要和“7”对齐?“3”为什么要和“6”对齐?算出得数后可以进一步追问:743,这个“3“为什么要和“6”对齐?算出得数后可以进一步追问:743,这个“3”为什么写在个位上?633,这个“3”为什么要写在个位上?633,这个“3”为什么要写在十位上?这里所说的注意点有两条:一是要把相同数位上的数对齐,二是要从个位算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