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 教学教研>>教育教学>>两组建设>>教研组>>六年级>>语文>>文章内容

六年级语文组开展第二次教研活动

发表日期:2015/4/13 10:27:43 出处:未知标签:} 作者:禄小教师 有623位读者读过

《螳螂捕蝉》第一课时教案

授课人:邱宏

(一)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联系上下文说出“自由自在”、“恍然大悟”的意思,并能用这两个词语造句。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4、能凭借课文语言文字,明白不能只看重眼前利益而忽视身后隐患的道理。

(二)教学重难点:

理解语言文字,熟悉课文内容,理解文中的寓意。

(三)教学准备

音乐、课文朗读、ppt

(四)教学过程:

一、板书课题,导入新课。

螳螂和蝉和两种不同的昆虫,它们之间会发生什么故事?请同学们自己读课文。

二、学生自读课文

  要求:1.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边读边想,争取弄清上面的问题。

     3.遇到比较难读的句子,难懂的句子,多读几遍。

三、查自读情况。

 1. 指名分段课文,注意纠正学生读错的字音。

 2. 检查有关词语的理解。

   投影出示:如果其它诸侯国乘虚而入,后果将不堪设想。

   蝉高高在上,悠闲地叫着,自由自在地喝着露水。

   听了少年这番话,吴王恍然大悟。

  (1)指名读句子,联系句子联系词义。

  (2)指名说,集体讨论。

 3. 针对前面的几个问题,说说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四、再读课文,理清脉络

 1. 默读课文,看看写个故事的起因是哪些自然段,写起因、经过、结果。

 2. 组成小组想到交流讨论。

 3. 集体交流,讨论。

 4. 分段读课文,争取能讲清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五、指名书写生字。

 1. 出示生字。

 2. 指名读。

 3. 师生评价。

 4. 学生描红,临写。

六、作业。

 1. 完成习字册描红。

2. 熟读课文。

板书设计

                螳螂捕蝉

           吴王―――楚国 (诸侯国在后)

           螳螂―――蝉  (黄雀在后)

教师评课

陶应平:

邱老师的《螳螂捕蝉》洋溢着浓厚的语文情趣,弥漫着淳厚的语文气息,而又自自然然地融合在几个便教利学的听说读写板块之中。这节课邱老师并没有“循规蹈矩”逐段教学,而是从学生阅读心理出发,根据教材本身的特点,大胆重组教学内容,一节课就那么几个教学环节,十分简洁,却又“针针见血”把教学重点一一落实解决。

    1、找出直接讲述这个故事寓意的段落,弄清楚涉及到这个故事的对象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出示故事画面进行想象,根据老师所给的四组词语((1)蝉 悠闲 自由自在(2)螳螂 拱着身子 举起前爪(3)黄雀 伸长脖子 正要啄食(4)少年 拿着弹弓 瞄准)复述课文。

    2、完整读课文,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恍然大悟”的意思,学生质疑讨论:少年是怎样用这个故事达到劝阻吴王的目的的?这是个怎样的少年?由此感悟到少年是在智劝。

 

邓银芳:

跳出课本,走进历史。吴王为何要不顾后果执意攻打楚国?这“不堪设想”的后果是什么?邱老师给学生讲了当时的吴国面临的国际形式,吴国的实力,以及吴国与其他各国的关系。让学生明白:“不战”才是百姓之福,国家之福。把课文放到更广阔的历史背景中使课文内涵更加厚重。最后让学生为吴王草拟诏书,表演第二天上朝吴王会怎样向大臣们宣布他的决定。

    整堂课的教学环节安排新颖独特,对教材的重组使教学流程简明流畅,以发展语言理解和运用能力为主线,科学地安排了听、说、读、写、演等语文实践活动,匠心独具地把朗读、感悟、想象、复述、表演等整合成几个活泼的板块,使学生在层次分明的实践中得到全面的训练,整体的发展。

周长文:

一、重组教材,直奔主题

教学中老师并没有“循规蹈矩”逐段教学,而是从学生阅读心理出发,直奔主题,大胆地重组教学内容,巧妙地将文中9、11小节重新整理成一篇完整的寓言故事突出了文中寓言故事的学习,读好小故事再领会大决策。教学环节简洁清朗地分成了四个板块,重难点一一落实。(一)自读课文,边读边将文中易出错的地方圈划。思考:课文哪几小节具体讲述了螳螂捕蝉这个故事?(二)重组故事,抓住文中一些语言如:悠闲、自由自在、拱着身子发挥想象复述故事。(三)少年为什么讲述这个故事?联系上下文体会“恍然大悟”之“领悟”:只顾眼前利益,不顾身后隐患。(四)四人小组演练课文对话。

二、抓住故事中的主要人物,体会人物形象

教学中教师注重引导孩子揣摩少年的一言一行,感悟少年的“智劝”。(1)“劝说”一词体会少年的爱国,勇敢,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2)“侍奉”可见少年身份的低微;(3)“一连转了三个早晨”可见少年的执着;“露水沾湿了他的衣襟”感受其用心良苦;(4)“玩弹弓”等少年的行为看似无心,实则有意,一切都是少年精心策划的。在师生交流的过程中,教师简洁,精当的评价对学生的发言作了较好的概括、提升、引领,突显了教师自身较好的语文素养。

三、水到渠成,引经据典

《螳螂捕蝉》是一则极富理趣的历史寓言故事,典出西汉刘向的《说苑》。

课上水到渠成地引入原文,带领学生饶有兴趣地读一读,领略了我国古诗文语言的简介凝练而富有韵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