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 教学教研>>教育教学>>两组建设>>教研组>>五年级>>语文>>文章内容

苏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教研活动(二)

发表日期:2015/3/18 21:34:38 出处:未知标签:} 作者:禄小教师 有683位读者读过

授课者:卞良燕

 

评讲记录

江远畅主任卞老师的《望月》一课,全文围绕“月”来写,卞老师根据三幅图展开教学:“江中月”“诗中月”“想中月”。在教学第一部分时,卞老师紧抓文章第二段中的关键词句,让学生感受体会夜色之美,从“喷洒”、“镀”、“黑色剪影”、“隐隐约约”等词中体会月色朦胧温柔和语言文字之美。对诗部分,让学生在读中感受在历代诗人心中,赋予月亮不同的情感,代表着诗人当时细腻的心思和美好祝愿。读文字也要读标点,卞老师抓住文中出现的十二个点的省略号,和学生补充对诗,感受一轮多情的明月。在第三部分,紧扣小外甥那奇妙的比喻句来感受月亮的变化,结合图片让学生感受比喻的奇特和巧妙,读出月亮之可爱和小外甥之聪颖。并调动学生主动性和想象力,在此处加了一个说话训练,“在你眼中,月亮还像什么?”在学生奇特的想象中,一节课也快乐地到了尾声

   叶志祥老师卞老师在这节课教学中以月为主线,引导学生品赏江上之月,品读诗中之月,畅想画中之月。通过诗意般的语言勾勒画面,努力为学生创设情境。无论是课件制作还是教师的语言,时时呼唤着学生入情入境地走进诗意的课堂,享受语言文字的美,与文本进行对话,挖掘和填充文本的空白,尊重学生的独特的见解和感受,让学生畅所欲言,所以在听课的过程中,我们也受到美的熏陶,主要表现在:多样化的学习手段,听说读写看的完美结合

叶海燕老师卞教师伴着音乐轻轻、缓缓而有舒舒地展示着朗读的美,同时也让学生再次感受文本的美,江上的月夜之美,无形中使学生学习文本的感情升华到了一定的高度,达到了学习的情感目标。在方面,学完课文后教师出示了几幅画面,让学生结合课文的内容,展开想象的翅膀畅想画面,动笔写下自己的感想。

 

附《望月》教学设计

江宁区禄口中心小学    卞良燕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三个生字,运用多种方法理解“瞳仁”“不假思索”“绘声绘色”“清幽旷远”等词语。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赏读语言,形成积累。

2、感悟作者、诗人、小外甥望月的“美”“情’’“趣’’。

3、了解小外甥聪明好学、爱幻想的人物特点,激发学生展开幻想。

教学重点:

1、激发学生主动积累诗句的兴趣,理解文中描写月光和小外甥对月光产生想像的句子的意思。2、感悟作者、诗人、小外甥望月的“美”“情”“趣”,不同人的心中有不同的月。

 

教学过程

一、反馈“你提醒什么”——扫除阅读陣碍

1、揭示课题,读好课题。

夜深人静,我,悄悄地走到江轮甲板上坐下来。(出示月夜图)月,悄悄地成为夜空的主角,将柔柔的月光倾泻在宽阔的江面上。让我们一起轻轻读课题!(读课题:望月)

2、交流本课读音方面的注意点。

预设:小外甥(甥单个儿读第一声,词中读轻声):气氛(,第一声);呵欠。

3、交流如何把三个生字写正确、写美观。

预设:写正确:“舱”,形声字,“仓”不能误写。写美观:“喻”,“口”字旁写左上角。

4、根据学生自主学习情况,交流理解疑难词语。

预设:瞳仁(把理解词语与认识事物相结合,有时候比读字典中的意思更容易理解。)

不假思索(联系语境理解词语,我们的体验会更深刻。)

绘声绘色(抓住一个关键字就能理解一个词语)清幽旷远。

总结:理解词语的方法很多,同学们在今后的学习中可以进一步积累。

 

二、交流“你读懂了什么”——整体感知

1、学生交流读懂了什么。通过随机点拨,引导学生整体感知课文。(相机板书:赏    说)

2、关注学生个性化解读。

 

三、探究“兴趣点和疑问处”——精读提升

作者赏月

现在,让我们也加入到这赏月的行列中

1、  自由读课文的第2自然段。

2、  假如用一个词来形容今晚这江中月,你会用上哪一个词,并说说理由。

引导学生体验独特的美:朦胧、安详、清幽、静谧、温柔……

3、  图片理解“黑色剪影”和“镀上一层银色的花边”

4、  配乐朗读,分享背诵方法,尝试背诵。

预设:联想画面、抓关键词、按观察顺序(这么美妙的文字,同学们怎么积累下来?有什么记忆的好方法?)

两人对诗

1、  (出示对诗语段)同桌互相对诗吟诵

2、  质疑,理解诗意:

孟浩然客居他乡,旅途愁思。

张继赶考落第,夜宿枫桥寺,忧愁。

明月可亲而不可近,李白思乡思友。

12点的删节号:整段文字或大断文字的省略

3、  师生共同“对月抒怀”

4、  月,在诗人的眼里是多情的、奇妙的。让我们再次有感情的吟诵这多情的诗、多情的月!

5、  引读感悟:诗,和月光一起,沐浴着我们,使我们沉醉在清幽旷远的气氛中。

你们沉醉在哪儿?(诗情画意的境界里)

 

过渡:看来,多情的诗人在有月的夜晚个个都失眠了,要不然怎么会有这么多和“月亮”。有关的诗句流传至今呢!月亮给了诗人以灵感,也给了小外甥以灵感,令他产生了奇妙的幻想,在小外甥的幻想中=,月又是什么样的呢?

外甥说月

1、  小外甥为什么把月亮比作“天的眼睛”?

(出示月的变化图)引导学生结合生活体验理解。

2、你觉得他的想象怎样?(合理、奇特、有趣。)

3、指导朗读(学生在配乐声中吟诵这首儿童诗):

你看老师不改一个字,只要把这句话重新编排一下,就是一首诗

出示:这是

明亮的眼睛

它很喜欢

看我们的大地

所以

每一次 闭上了

又忍不住

偷偷 睁开

每个月都要

圆圆的

睁大一次

……

4、我们和小外甥差不多年纪,一样的调皮可爱,一样的富有幻想,在你的眼里月亮像什么?让我们也插上幻想的翅膀,一起来写一写我眼中的月亮。生动笔写,交流。

5、总结: 你看,月亮在我们的眼里和小外甥一样,是多趣多变的,在作家的眼里是多姿多彩的,在诗人的眼里又是多情多愁的,什么人望什么月,我们眼中的月其实也是我们心中的月,望月能观心。

四、作业

1、积累背诵有关月亮的诗。

2、推荐阅读:《荷塘月色》(朱自清)、《月》(巴金)。

 

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