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 教学教研>>教育教学>>两组建设>>数学中心组>>文章内容

第一次数学教研活动

发表日期:2015/3/30 20:15:27 出处:未知标签:} 作者:禄小教师 有1158位读者读过

第一次数学教研活动

“牵手实小,学习探究”,是我们数学教研组共同研究新课改模式下“问题导学”模式的主要举措。新学期伊始,牵手实小的实践活动就迅速地发起了第一次研究挑战。

实小的周善伟主任和我们禄口小学的青年教师陈良力老师,共同为我们精心准备了第一次的同课异构研究课“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周主任将实小正在致力于研究的“让学课堂”带进了我们的课堂,客商处处显示着他们学校的“让学”理念。在情境探究中,让学生猜测、让学生动手验证、让学生反思、让学生汇报,在一步一步的让学中,自然引出因数的概念;在活动探究中,让学生合作、让学生交流、让学生活动,教师只是适当的引导,在让学生的活动讨论中、在让学生的游戏中,给予学生自然发现的机会,设置悬念,制造冲突,巧妙地引出“公因数”、“最大公因数”的概念;在总结时,一个表格将整节课所研究的几组数字清晰地呈现,让学生观察、让学生发现,引发学生共鸣。我们学校年轻的陈老师,也为我们展现了新教师极高的教学素质,课堂中问题的设计、细节的把握,独到特别,能看出陈老师的独到用心,值得学习。

在研讨中,周老师更是针对自己的课和陈老师的课,提出了进一步的想法,尤其是他善于研究不同版本教材、善于让学的思想,给予了我们老师很多教学的新思考。两位老师的精彩表现,让我们大饱耳福,需要我们好好消化。

 

 

 

教案:

 

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认识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会在集合图中分别表示两个数的因数和它们的公因数。

2、使学生学会用列举的方法找到100以内两个数的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并能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行有条理的思考。

3、使学生在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过程中,进一步发展与同伴进行合作交流的意识和能力,获得成功的体验。

 

教学重点与难点:理解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概念,学会找公因数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 创设生活情境

1、电脑显示:小红家卫生间是长方形,如右图,小红爸爸准备装修卫生间,要在地面上铺正方形地面砖,要选边长为几分米(整数)的地面砖,才干不用锯分就能整齐地铺满地面砖呢?

同学说出:用边长1分米的正方形地面砖铺地。 12分米

师:怎么铺?会多出来吗? 18分米

同学说出:每行铺18快,铺12行,不会多出来。

师:有没有其它铺的方法?

同学说出:我用边长2 分米的正方形地面砖铺。

师:怎么铺?

同学说出:每行铺9快,铺6行。

师:有没有其它铺的方法?

同学说出:我用边长3分米的正方形地面砖铺,每行6块,铺4行,也正好。

同学还可能说出:用边长4分米的正方形地面砖铺地。

让同学小组讨论:按要求能不能铺?让同学明确要锯分铺了。

师:还有其它铺的方法吗?

让同学说出:还可以用边长6分米的正方形铺地,每行3块,铺2行。

师:哦,原来小红家卫生间有这么多的铺法?

小红爸爸要铺得快一点,那一种铺法最好?

二、引导自主探索

1、自主探索、形成概念

师:那我还要问一问,你们是怎么想出可以用边长是1236分米的正方形地面砖铺呢?

让同学说出:①1236都是18的因数,又都是12的因数

        ②12361812的公有的因数

师:18的因数和12的因数有几个?能举完吗?

让同学说出:能,只有4个,个数是有限的

师:我们可以把这4个数叫做1812的公因数,最大的一个是几?

师:谁给它起个名字?

由此引出最大公因数的概念。

2、观察发现、探索方法

出示例4812的公因数有那些?最大公因数是几?

师:你能用那些方法解决这个问题?小组讨论;

让小组代表逐一汇报:

方法18的因数:1248 12的因数:1234612

812的公因数有:124;最大的公因数是4

方法2:先找8的因数,再从8的因数中找出12的因数

8的因数:1248其中124也是12的因数

812的公因数有:124;最大的公因数是4

方法3:把812用几个素数的乘积来表示:8=2×2×2 12=2×2×3

812的公因数有:124;最大的公因数是2×24

……

师:还可以用下面的图来表示:

]

三、应用拓展训练

1、基础练习

⑴在18的因数上画“ ”,在30的因数上画“

1830的公因数有,最大公因数是。

⑵把1520的因数、公因数分别填在下面的圈里,再找出它们的最大公因数。

15的因数 20的因数 15的因数 20的因数

1520的公因数

⑶先在空格里画“√”,

8的因数

10的因数

20的因数

810的公因数有 最大公因数是

820的公因数有 最大公因数是

1020的公因数有 最大公因数是

12的的因数有 42的因数有

1242的公因数有 1242的最大公因数是

你能用同样的方法找出1624的公因数?

2、提高练习:

1)综合题:两个自然数的和是52,它们的最大公因数是4,最小公倍数是144,这两个数各是多少?

2)开放题:有两个50以内的两位数,这两个两位数的最大公因数是6这两个两位数分别是多少?

[设计意图:练习形式多样,层次分明,让同学体会数学的综合性和应用性,注重认知结构的深化和发展,能有效地培养同学的创新思维。]

四、全课总结:

这节课你们学了哪些知识?有什么收获?

五、安排作业:练习五(5

习题超市:

1.口答填空:

24的因数是(    )

36的因数是(    )

54的因数是(    )

243654的公因数是(    )

243654的最大公因数是(    )

2.直接说出下面各组数的最大公约数。

34      624       1339

181     1719       1415

1530     910       1618

2.两个数的( )的个数是无限的.

A.最大公约数 B.最小公倍数 C.公约数 D.公倍数

3.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是6,最小公倍数是90,已知一个数是18,另一个数是( ).

A90 B15 C18 D30

1、直接写出下面各组数的最大公约数。

35 48 113 1326

 

 研讨:

 
发表于2015-3-23 15:18:00
上个星期五,也就是3月20日,我们有幸聆听了周善伟老师为我们学校老师上的一节课。同时我们刚刚毕业的陈良力老师也给我们带来了一节课,他们上的都是《公因数与最大公因数》。
听完课,收获很多:
周老师的课轻松自然,学生学得愉快轻松,每个知识点的引出,都做了铺垫与引导,有的更是在孩子产生困顿之后引出,指导。
孩子们兴致高涨。还有两题没做,老师说,回去做吧,还是做完呢?孩子们一致要求做完再走。孩子们真是想学乐学。
这是我们平时羡慕的境界。我想以后我要从引导、铺垫上多下功夫才行。
陈老师刚工作,但是课上得很扎实。
我们一直在探讨“问题”导学模式,我想问题问得好,也就能引导的好,所以我们还是要从问题的设计上多斟酌才行。
发表于2015-3-23 20:44:00
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理解和掌握倍数、因数的含义,初步学会找一个数的倍数和因数,知道一个数的倍数和因数的特点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在自主学习中,让学生完成课本里12和18的因数,,然后填进圆圈里,这里周老师安排了游戏环节,让学生逆向判断因数,当出现公因数时,有目的地将两个圆圈交在一起,学生无法理解圆圈的意思,这个步骤,得引导学生说出:交叉在一起的圆圈是共有的数字(也就是公因数),外面部分是填上独有的数字,当共有的数字写完后,不要再把共有的写在外面。
例2求出12和18的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又一次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探究平台,教师抛出问题后,让学生独立探究。为了解决问题,学生充分调动了已有知识经验、方法、技能,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找出了各种求“12和18的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方法。在这个过程中,由学生自己建构了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概念,是真正主动探索知识的建构者,而不是模仿者,充分的发掘了学生的自主意识,也充分体现了教师驾驭教材,调控学生的能力。
发表于2015-3-23 21:11:00
上周五我有幸参加了本学期的“牵手实小”数学研讨活动,回顾往年的几次教研活动,每次几位老师为我们精心呈现地同课异构研究课都让我受益颇多,这次也不例外,整个上午听课下来,既享受又受益。
这次教研活动同样是在同课异构模式下进行的,活动以五年级的知识《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为课题展开。第一堂课是实小的周善伟主任为我们精心准备的,我已经不是第一次听周主任的课了,这次听完同样让我感叹他课堂的巧妙、生动和精彩。周老师首先引入正方形铺成长方形的例子,让学生在观察中发现其中的“倍数”关系,为后面探索新知做好铺垫;接着让学生猜测正方形边长与铺满的长方形长、宽的关系,带着疑问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理解其中的“倍数”关系,并让学生在反思归纳中很自然地引入“公倍数”的概念;其次周老师让学生在练习、比较、讨论中有效地掌握了“公倍数”和“最大公倍数”的关系和求法,尤其是周老师安排的卡片游戏,真正地将课堂交给了学生,让学生在操作展示中学到了知识,寻得了学习数学的快乐;最后周老师设计的练习也是很有研究的,既全面、丰富又不失一定的梯度性与趣味性,值得我学习。第二堂课是学校的青年教师陈良力老师上的,作为同样没工作多久的新老师,他的课堂把握和呈现让我惊讶,有不少我值得借鉴的地方,足可以看出他为这堂课做的精心准备,真心感谢这些优秀的老师,不仅培育出一代代祖国花朵,也激励同行的我对自己的教学有了新的思考、新的规划和新的期盼。
发表于2015-3-24 8:29:00
数学课也能润物细无声
周五,周老师和陈老师各向我们展示了一堂精彩的数学课——《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从中收获良多。
本课时是在学生已经理解和掌握倍数、因数的含义,初步学会找一个数的倍数和因数,知道一个数的倍数和因数的特点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这部分内容既是“数与代数”领域基础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进一步学习约分和通分以及分数四则计算的基础。因此,认识公因数、探索和掌握找两个数的公因数及最大公因数的方法是本节课的重点及关键所在。
听周老师的课的最深感受是自然细腻,润物细无声。例1;用边长6厘米和边长4厘米的正方形去铺长18厘米宽12厘米的大长方形,那种正方形能正好铺满?“正好铺满”,对这个词的理解,老师没有让学生用空洞的语言来解释,而是安排学生在小组中拿出事先准备好的材料研究验证,再让学生在实物投影仪上演示,何为“正好铺满”不言而喻,清楚明白,已无需用文字来解释,如春风化雨。
接下来,通过学生的探索实践,学生已经认识到6是18的因数,也是12的因数及原因:12÷6=2,18÷6=3,听到这,本以为老师会揭示公因数的概念,因为此时“公因数”已呼之欲出了!可峰回路转,周老师紧接着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还有哪些边长是整厘米数的正方形也能把这个长方形正好铺满?(小组讨论探索)交流时讨论:1、2、3、6与12和18可能是什么关系?学生说了很多:1是18的因数,也是12的因数;2是18的因数,也是12的因数;3是18的因数,也是12的因数……说的多了,公因数自然而然顺利出场,既自然不着痕迹,又有深度,达“润物细无声”之效果。
周老师的课堂上还有很多这样的特色之处:对学生的发言及时掌声鼓励、眼神暗示、语言赞扬……原来,数学也可润物细无声……
发表于2015-3-31 20:56:00
首先谈一谈听周老师的这节课的感受。周老师不仅研究了苏教版的,还参照了人教版的教材,由此可见周老师对于教材把握的很透彻,也是一位善于钻研教材的优秀教师。
周老师的这节课的第一个亮点,就是例题的导入过程以及例题的处理方法。首先出示一个正方形,让学生自己说一说,这个正方形可用来做什么,以拓展学生的数学发散性思维,学生讨论完后,再说明这个正方形其实是一张正方形纸片,随即提问:“如果用它横着铺能铺出的长方形长是多少?”学生回答可谓是高潮迭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被极大调动了起来。周老师接着又问:“长可以是25厘米吗?”大部分的孩子都知道,铺出来的长方形的长肯定是6的倍数,这同时也帮助其他对“倍数”认识还不够深入的同学强化了认识。由于前面课程的学习,学生应该知道“倍数和因数”是相互依存的关系,所以这时再出示例题可谓是水到渠成了。例题:分别用边长是4厘米和6厘米的正方形去铺长18厘米宽12厘米的长方形,哪一个能正好铺满?周老师再引导学生一步步去解决这个问题,然后引入本课的重点“公因数”。
周老师的这节课我觉得还有一个亮点,就是用表格的形式将12和18、8和12、15和20、18和30这四组数的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展现出来,然后让学生去观察并找出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之间的特点,经过学生的积极探索,最终发现最大公因数等于各公因数之和。这样的表现形式,我觉得非常适合五年级的学生去拓展和开发观察发现的能力,为未来学习较复杂的数学知识做一个良好的铺垫。
然后我想谈一谈陈老师的课。陈老师是一位工作不到一年的新教师,能上出这样的公开课就已经很不错了,他的课没有过多的、琐碎的小问题,他仅用几个贯穿始终的大问题,引导学生去学习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可能是工作经验不足,我觉得新授部分讲解的还是有些少了,应该花更多的时间再新课的讲解部分,不能再新课的时候去做大量的习题,这样可能会使学生在半知半解下做错题目,一但形成错误思想,学生很难纠正过来。不过整体来说,这节课还是不错的。
 
 
 
发表于2015-3-31 13:28:00
听了周老师和陈老师的同课异构,不同人有着不同的教学风格,周老师经验丰富,教学起来显得很是娴熟,各个环节都是水到渠成,觉得没有一句多余的话,并且没一句话都问得恰到好处。给我印象最深的是最后的一个游戏,我觉得设计得非常好,把两个圈拼在一起,让孩子走上讲台进行汇报,不仅给学生提供一个展示的机会,更重要的是能让他们产生知识的冲突,从而很自然的引出了公因数的书写格式,这样的教学比单一的讲解让学生更能接受。虽然我也是教五年级的,我还没有上到这一节课,如果让我上的话,我可能还不如他们中的任何一个,陈老师虽刚工作那种驾驭课堂的能力还是值得学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