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 德育天地>>文章内容

[转载]小学德育 主题活动 存在问题

发表日期:2015/3/17 10:24:49 出处:未知标签:} 作者:陶崇发 有496位读者读过

小学德育 主题活动 存在问题
一、德育活动的主题设计,缺乏针对性和教育性
主题性是德育主题活动课程的基本特征之一。一个好的活动主题是德育活动成功的一半,而一个有价值的德育活动首先必须有一定的教育意义,这必然要求教师在选择和设计德育活动的主题时,应该首先选择学生实际生活中最突出的问题,有针对性地开展德育活动,这样才能到达相应的德育效果。实际上,教师在选择和设计德育活动的主题时,往往会出现两种偏差:一是活动的主题选择缺乏相应的针对性;二是活动的主题设计缺乏一定的教育意义。
这主要是因为教师进行德育活动主题的选择和设计时,并没有结合学生自身的特点,不能深入了解学生的实际生活,不能及时与学生进思想上的沟通和交流,不能发现学生内心深处的所思所想,更不能敏锐地感知学生中存在的一些突出问题,仅仅只是照抄照搬其它各种活动主题的设计,这必然使得这种德育课教学过于盲目而缺乏有效性。
有效性是德育主题活动教学的生命力所在,是教师要花大力气去追求的目标。这里所说的“效”,是指是否真正让学生在活动中有所体验和感悟,经历了过程,训练了方法或行为。追求活动的有效性,就应当强调活动的针对性,学生的兴趣和主体性、参与性,以及活动过
程的最优化。活动过程的优化离不开活动前的充分准备,活动引入的准与巧,活动过程的新与妙,活动结束后总结得与失。
二、片面追求活动的形式,忽视了活动的实效性
德育主题活动课是以学生直接参与的主题活动、游戏和实践活动为组织与实施方式,是一门活动型综合课程。活动性是德育主题活动课程的又一基本特征,这一特征必然决定了在课堂教学中应实施活动化教学,倡导采用以学生直接参与的丰富多彩的活动为主要教学形式,强调寓教育于活动之中。
然而,教师在实际德育教学过程中,往往只是挖空心思地设计了许多能激发学生兴趣的活动,片面追求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形式,而不顾实际的教学效果。也有一些教师在教学活动过程中,只是为了应付课堂教学的需要,并没有真心实意地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使得活动仅仅是为了走走过场,而没有多大的实际意义,从而对学生品德的形成和发展不能起到一定的引导作用,这必然使得德育活动课教学表现出“表面轰轰烈烈,实际收效甚微”的问题。
三、过分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忽视了教师的主导性
德育主题活动课是引导学生在活动中获得经验和体验,是学生直接参与主题活动的过程中逐步习得的课程,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是德育主题活动课程的基本要求。它还是一门综合型活动课程,其教学方式是师生共同参与主题活动,教师的角色应是指导者、支持者、合作者,或“主持人”、“导演”、“教练”。学生的所有活动都离不开教师的指导,教师在学生生活和学习活动中的指导作用是首位的。教师直接参与到所创设的活动情景中,扮演一个角色,不以教师的身份来讲话,而是以情景中的角色来打动、启发学生,也能收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然而,在实际的活动教学过程中,我们看到教室里“所有”的学生都在“活动”,似乎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其实不然,仔细观察一下,学生的发言、议论有时离题万里,吵吵闹闹,缺乏目的性,有时只是一些性格活泼、表现欲强的学生的天地,活动效率很低,教师成了旁观者,很少把自己当成活动中的一员,更不能把自己当成倾听学生内心感受的朋友,课堂缺少师生灵活机动的对话,即使在学生汇报自己的感受时,教师也不置可否。这对于绝大多数学生而言,并没有使他们深切体会到这种活动的价值和意义。这是因为在活动过程中,过分强调了学生的主体性,而教师只是跟着学生走,并没有发挥有效的指导作用,从而使学生在德育活动中所体会到的认识也只是肤浅的、表面的,并不能上升内化为自己的道德认识。
四、片面强调活动的个体性,忽视了活动的民主性
学生在活动中发挥个体性是德育主题活动课的一个重要特点,也是关系到德育效果的首要问题。确保学生积极参与活动,让他们亲身感受体验,会使他们印象深刻,他们会设身处地地去思考,去理解别人,亲自感受到事情的发生变化的全过程,所得到收获是真实的,也是有效的。但是德育活动课不仅仅要发挥一部分学生的参与活动的积极性,还要调动全体学生都参与到活动中来,都能充分发挥主体作用,而不只是让少数“乖孩子”做示范性表演,多数同伴只能当观众。而且还要求全体学生要自始至终以不同方式参与活动。而这正是活动的民主性。
为了实现活动的民主性,教师在指导和参与活动的过程中,要关注全班所有学生,能够给每一个学生参与活动的机会。然而,在实际教学活动中,教师并没有使全体的学生都全心全意地投入到活动中去,只是有一小部分学生在活动中取得了一定的进步,而绝大部分学生仍然处于活动的“门外”,这种现象必然要求教师充分发挥其活动中的民主指导作用。教师在主题活动的民主指导和参与中,应注重与所有学生的平等交往,注重所有的学生心理需要和感情认同。而不是仅仅关注积极分子、活跃分子。
五、片面追求单一目标,忽视三维目标的和谐统一
新课程明确提出要实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和谐统一,构建现代课堂教学比较完整的目标体系,由以知识为本、学科本位转向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真正对知识、能力、态度进行有机整合,体现活动教学对人的生命存在及其发展的整体关怀。有些学校把德育主题活动教学看作是个可有可无的环节,甚至有的被作为“自习课”或“放羊课”,这些课堂教学是为活动而活动,为表演而表演,为体验而体验,“三维”目标(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并没有落实。也有的学校只是注重校内活动课程,而忽略了校外活动教学。也有的只是重视模拟的活动教学,而轻视真实活动教学,这必然使得活动教学在学生中不能实现最大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