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文]提高数学教学质量的几点思考
发表日期:2015/3/16 10:29:44 出处:未知标签:} 作者:禄小教师 有642位读者读过
提高数学教学质量的几点思考
禄口小学 谢云
尊敬的各位老师大家好:
首先非常感谢领导给我们提供这个学习交流的机会,感谢你们对我工作的信任和支持。在接到这个发言的通知以后,我就一直揣摩“如何提高教学质量”这一话题。自我感觉题目设计面不但广,而且很难面面俱到的进行阐述,作为一个年轻的我很难圆满的完成任务。只能把我的看法与近几年的做法向各位老师做一汇报,如有不当之处敬请指正。
根据时代的发展和要求,数学教学的价值目标取向不仅仅局限于让学生获得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在数学活动中,增强数学的应用意识,获得数学的基本思想方法,经历问题解决的过程。为了以后更好提高教学效果,经过一番深思,我个人觉得数学教学,理顺知识网络,促进学生对基本知识、基本概念和基本方法的巩固掌握相当关键。这里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对如何提高教学质量谈一谈自己的体会。
一、了解学生,做学生的良师益友。
老师要对本班学生作深入细致全面地了解,从学生生活入手,与学生零距离接触。只有教师真诚的热爱学生,才能使学生热爱教师,从而热爱教师所上的课。只有师生的心灵沟通了,才会产生情感,有了情感才会产生感动,有了感动才能产生奋力拼搏的动力。在教师了解学生的同时,也要让学生了解教师,更多的让学生了解教师对他们的希望。办公室和食堂是我们培养感情的地方,特别是这学期我的办公室只有两个人,孩子们闯进办公室来闲聊的情况就更多了,孩子们像个传话筒,家里大大小小的搞笑事她们都拿来讲,我根本不用花心思去找话题聊。我们班有几个孩子比较胆小,但她们也喜欢听故事,所以没事也会到办公室来玩,只是仍然不怎么发出声音。有一段时间我喜欢上编头发,小朋友们都愿意做我的模特。我挑了那个不怎么讲话的同学,只是因为她的头发又顺又长,而让我欣喜的是自从那次意外的偏爱,居然轻松地打开了她的心扉。我清晰地记得她主动跟我说的第一句话:“老师,以后我都批着头发上学了!”以前她安静敏感又小心,很长一段时间我记不起她的名字,就这么不知不觉间她就优秀了起来,让我感动的不是她成绩的变化,而是性格的改变,看到她和小伙伴们一起说说笑笑,这比什么都有意义。
二、数学教学重在培养学生的兴趣,有兴趣了学生才会乐意走进课堂,愿意去品味数学的情趣,也才会有展示自我的欲望。教师在教学时充分挖掘生活中的数学教学素材,引导学生将数学应用到生活实践中去,让数学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使学生感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并由此对数学产生亲切感和浓厚的兴趣,这样,会大大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从而进一步提高数学教学的质量。
小学生自控能力差,学习明显受心理因素支配,如果重复形成单调的练习内容和教学任务的完成,就会使学生烦躁、厌倦、直接影响教学效果和教学任务的完成。因此抓住孩子们的注意力是我教学当中最重视的一点。
首先,上课不走神是我的首要 要求,与其课后一遍又一遍地分别去讲解知识要点,真不如一次讲到位,确保每个孩子都听到了。开学初我花了大量的时间跟精力去培养孩子们的这个习惯,不管是谁课上走神,我必定停下课来强调。
其次,为了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努力创设充满活力的空间,从而激发他们的思维。数学本身只是一串没有感情色彩的数字,但如果人为地赋予它们情境或是身份,数字也可以变得很活泼。记得刚学一位数乘法的时候还没有学竖式,有一次毫无准备地遇到一题12×9,我一眼就能看出答案,却不知道怎么跟他们解释。就在这时,班里的一个小朋友灵机一动,自告奋勇地要帮我们解决。他是这样理解的:12×9表示12个9,他把9看做糖果,妈妈说要给他12颗糖,先给他10颗糖就是10×9,又给了他2颗糖,就是2×9,所以90+18=108。他的语言很稚嫩,讲的有点磕磕绊绊,但孩子们都听懂了,并佩服得竖起了大拇指。他的一番解释给了我很多启发,以后教学乘法分配律的时候我也可以按照这样的思路让抽象的公式变得简单明了。在教学中,老师要做的是努力激发学生的潜能,尊重每一个学生,鼓励每一个学生的奇思异想。哪怕是不恰当的笨拙的见解,也不应遭到批评,而是要给予积极的评价,让每一个学生都感到自己有能力、能胜任、有独创性。
第三、在合作学习中培养兴趣。
实施小组合作学习,对教师而言绝不仅仅是一种教学形式上的简单转换,而是一种教育观念上的深刻转变,是对学生主体性的进一步的认识过程,相信学生能力与创新潜能。小组的组建要能够实现积极的合作,充分发挥各自的才能,在组建小组的时候要注意一下几点:
1、思想条件:一个团队需要各种不一样的人,他们可以性格不同,能力互补,但一定要有团队意识。要具有共同的愿望和态度,能够产生心理认同以及情感认同。
2、个性条件:成员的组建要根据学生的学习方法、学习习惯、兴趣爱好、心理素质、思想品性、个性特点等来搭配,尽可能多地聚集不同性格的人。小组合作为组内成员提供了相互沟通、相互补充、相互支持以及相互配合的机会,通过长期地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从而发挥优势互补的效果,从而有利于他们拓展视野,在互动的过程中充分发挥出个人与集体的智慧。
3、能力条件:我是根据学生的知识和能力来组建小组,把优等生、中等生和后进生交叉组合,目的是以优生带动学困生。这样的搭配有可能会因为基础不同导致学困生自卑心理的加重,慢慢降低了合作学习的积极性和热情,因此在上课的过程中我会有目的性地给他们创造回答问题的机会。
组建了小组,不但可以在数学课堂中实施小组合作,平时这个资源用的也很多,比如组长帮助成员巩固当天学习的内容,互查当天作业,开展小组娱乐活动等等,使每个学生从中受到启发,得到帮助和提高。
四、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加强后进生的补习工作。
学生的个体差异是客观存在。因此在教学时,要认真对待 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思维方式,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数学基础和能力水平。一方面应该提供一个可以促进不同学生共同进步的机会。让所有的学生都能体验到学习数学的乐趣。另一方面,教学中可提出不同的要求,提供多种可能鼓励学生自主选择,让学生在以适合于自己的要求和方式的学习中,逐步达到目标要求。要尊重学生的差异,并利用这种差异,让学生去交流,在相互学习中共同发展。同时要特别重视学习困难学生的内外辅导工作,关注他们的学习过程,给予真诚的帮助,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进步。
要想提高班级整体的教学质量必须要紧抓学困生的辅导。
从数学学困生的学习的能力和知识的掌握情况来看,他们都具有学习方法差、学习效率低;认识水平低,思维不力;知识结构缺乏系统性这些特点。(当然除了这些还有许多因素。)我们平时工作中,最主要的是课堂教学。 课堂上在学习基础知识时 我非常关注学困生的上课状态,我要确保我的眼睛能跟他们的对视上,提问时根据他们的能力我也尽可能地给他们创造机会,回答的无论完不完美我都会用友好的微笑,亲切的目光,和善的手势等鼓励学困生,让他们感受到信任,从而调动他们回答问题的积极性。我们班的学困生大多存在一些类似的家庭因素。家长不够重视自己的子女,忙于生意或者农活,或者父母外出打工学生缺乏督促,也有的家长自身学识水平非常低(甚至小学都没有读过)等原因,导致学生学习成绩没有明显成效。提高上课的学习效率对他们非常重要。
课间时间我会安排一些学困生做一些基础题训练,以减少他们对知识的积累,也能增强其学习的信心。对于学困生来说,成绩的提高不是一时一刻能够做到的,但是如果他们能够端正学习态度,增强自信,我相信他们一定会有不同程度的提高。
低年级阶段我都是亲力亲为,一对一的辅导那些学困生,工作量特别大,到了三年级我开始采用帮扶制度。在班级中总有一些出类拔萃的孩子,他们有着较好的成绩,并有一些较好的学习方法,调动他们的力量,让他们参与到帮助更多的人之中,那样一定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因此我在班级物色一些机灵的孩子培养他们做小老师。开始的时候只是让他们帮我检查作业,出错的地方我来讲给他们听,到后来我讲第一遍再尝试着让小老师根据自己的理解学着我的思路来讲,时间一长小老师就可以娴熟地进行辅导工作了。她们辅导学困生比我还要棒,比我还要有耐心,效果比我还要明显。学困生在听我分析题目的时候多少有些害怕,听不懂又不敢多问。可是他们在听小老师辅导的时候就没有这些心理压力了,那时候的他们心理比较放松,甚至觉得写作业并不孤单枯燥因为有人陪伴。小老师的语言虽然有些稚嫩,有时候听起来语句都不通顺,但是孩子和孩子之间就是有那种默契。磨合到现在,小老师的语言组织能力已经很厉害了。
突然意识到孩子们的可塑性真的非常大,在初步形式一批自信的学习小老师的同时,管理小老师的架势也形成了,原本我并不指望这些小班长能分担我的工作,但现在的孩子真的都非常有胆量,也很善于表现自己。我们班负责开门的小朋友乖巧听话,每次我布置的任务说过的话她都能记得清清楚楚,并做得很好。早上小朋友六点多就到校了,为了利用好早晨的时间我一再强调到校看课外书,不许乱走动,可是连续几周我突击检查发现他们仍然散乱着,我很气愤,提高嗓门对负责开门的那个小姑娘说:你到校早,帮我看着都是哪些同学不爱看课外书的,以后我们班一本课外书都不借他看!我只是随口一说,第二天早上我从教室窗口经过,窗帘关着,里面静悄悄的,我以为语文老师已经在组织早读了,走到门口才发现开门的小朋友拿着书坐在讲台上,下面竖着五颜六色的书,小脑袋缩在书后面都没有注意到我站在门口......后面连续几天都一直这样,我甚至不忍心走进去打扰他们。早读管理其实很简单,阅读课外书对他们来说本来就是件轻松快乐的事,不需要压着他们去看,他们只是需要个环境,大多数孩子还是非常听话的,有人在台上做了示范就有会有人跟着学,一部分人静下来了,那些贪玩的小朋友也会慢慢融入进去。好习惯坚持下去很难,我要做的就是在他们快要疲惫的时候出来,提出一些新想法,让他们体会到坚持读课外书的乐趣。
现在要求我们具有的阅读能力已不再只是语文阅读能力,而是一种以语文阅读能力为基础,包括外语阅读能力、数学阅读能力、科技阅读能力在内的综合阅读能力。数学也是一种语言,而且是一种高度概括、简洁精要、甚至是精心设计的语言。数学课上经常存在阅读理解的问题,需要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训练学生的阅读能力。因为数学不仅是数字运算、空间关系和逻辑思维问题,阅读能力也常常是解决数学问题的必要前提。
五、家校联合,打造教育合力
作为学校代表的老师要处理好与学生、家长的关系,做到充分了解对方的基础上,达到尽可能的互赢。虽然大家都来自四面八方,目的却只有一个:促进学生的发展,提高学生的素质。这也正是教育所要完成的任务。如何才能让学生得到更大的发展?要拉近以教师为中心的学校和以孩子为中心的家庭的距离,增加共同参与的活动,扩大四者的交集。让老师通过家长更多地了解学生在家中的提高,从而设计出适合学生个性发展的教学。家长更是通过老师,配合学校进行必要的强化以及相应的培养,形成合力,避免不必要的重复,来消除孩子发展的障碍。
学生学习成绩的提高,不是教师一个人能够做到的。还需要有家长的配合我们才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对于我们这样一个农村学校来说,家长对学生学习的重视程度有待加强,但是他们非常的淳朴、善良,对于老师要求做到的事情都能够尽量做到。因此我需要和家长取得密切联系。
家长适当介入孩子的家庭作业有助于培养孩子的学习习惯,还可以及时了解孩子的学习情况。家庭作业完成的好坏,与家长的教育、督促和帮助有重要关系。但如果家长掌握不好这个“度”,就有可能对孩子的学习造成不良影响。小学阶段孩子年龄小,有些孩子尚未建立起良好的学习习惯,家长适当辅导是应该的,但辅导不等于代劳,而要启发孩子勤于思考、善于动手,鼓励孩子自己检查作业,发现错误,找出原因,及时更正。
调查反映,做家庭作业时家长全程看、陪、包办的学生,一般自制力较差,其中一部分孩子不能主动按时完成老师布置的课堂作业,学习成绩欠佳。本该孩子操心的事变成了家长在张罗,反而容易淡化孩子的责任心。这样的孩子到了中学,面对比小学更多的科目和难度更大的课程内容时,很容易表现出学习不主动,怕困难,缺乏自学能力,没有后劲的状况。显然,父母的辛勤付出,对孩子的长远发展并没有帮助。
从家庭教育的角度看,家长和孩子共同完成一件事情有其积极的意义。家长对孩子学习的关注也是很有必要的,但这不等于说家长可以大包大揽,因为它的直接后果很容易使孩子患上“作业依赖症”。家长可以介入孩子的学习,但仅指出问题、提出建议,由孩子自己身体力行,家长介入的目的是为了最终的放手。
这里,我给我的家长的建议是:
第一,对于小学数学的学习,家长首先应强调它训练思维的功能,其次才是讲数学的实用性。凡事需要追根溯源,从探寻数学的源头开始,就会让孩子觉得数学其实是一门十分有趣的学科。很多家长认为提高孩子数学成绩的最好途径就是让他们多做题, 其实这是一个错误的想法。做题是为了训练思维,要掌握适当的量。
第二,家长从生活中培养孩子的数学学习能力。
这里不仅仅是指生活中数学的运用,而是要超越数学本身,让孩子多读课外书,不拘泥于某个学科,应广泛涉猎,尤其是科普书、名人传记等等,要让孩子从书中体会知识的无穷魅力,不断寻找学习的精神动力。
第三,家长要注意培养孩子的“数感”。
数感学生的一种基本素养,是数学与现实问题建立的桥梁。通俗点说就是对数的感觉、感受、感情,对日常生活中的数以及数的运算有敏锐的感受力。生活中家长可以跟孩子一起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事物,捕捉事物中蕴含的数学特征。
在跟家长反映孩子问题的时候也要注意,现在家庭大多只有一个孩子,望子成龙思想迫切,家长对孩子的关注可想而知,在他们眼里自己的孩子总是优秀的,当别人指出自己孩子的缺点时,虽然家长也知道孩子存在的不足,可是从别人的嘴巴里说出来,她就是不容易接受。与家长交流的时候要有诚心,要坚持为孩子负责的原则。说真话,优点和缺点,不瞒不夸。谈论学生问题切中要害,摆现象,说事实,引发家长深入思考,不要上纲上线。
每个家长都关爱自己的孩子,每位老师也都赏识自己的学生,我们都期望学生将来能成为祖国建设需要的栋梁之材。为此,家校应联合起来,形成教育的合力,使有利于教育教学的因素发挥最大的效能。
我相信,只要我们共同努力,形成共识,就能在教育的花圃中培育出茁壮、艳丽的花苗,禄口小学教育的明天机会更加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