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 德育天地>>家长学校>>文章内容

家长学校菜单讲座集

发表日期:2015/1/13 9:35:37 出处:未知标签:} 作者:zdx 有829位读者读过

目录

1、孩子情况知多少——了解是教育的前提……陶红梅

2、孩子天天在变化——家教必须从实际出发……袁红萍

3、独生子女有优势——要善于利用有利因素……陶崇发

4、独生子女有弱点——要防患于未然……江远畅

5、非智力因素更重要——成人成才的重要保证……陶应平

6、孩子应该身强体壮——不断提高孩子的身体素质……伍凤娟

7、孩子有孩子的朋友——正确认识孩子的交往需要……顾丹丹

8、孩子为什么离家出走——增强家庭的吸引力……贯茜

9、做一名优秀的新生家长——帮助孩子顺利度过入学关……张冬香

10、好习惯受益终身——孩子的习惯养成教育……王龙


                       孩子情况知多少

                    ——了解是教育的前提

    提出这个问题,可能有些家长会感到奇怪。家长天天与孩子接触,怎么不了解孩子呢?许多做父母的,能如数家珍似地说出孩子以下情况:孩子的身高体重;孩子喜欢吃什么东西;孩子在什么时候可能得病;孩子对什么药品有反应;孩子做作业时有什么习惯;孩子的成绩在班上排在什么位置;孩子当不录小干部;孩子经常受到老师的表扬还是批评;孩子最要好的小朋友是谁……这些是孩子经常反映出来的最基本的现象。如果我们深入一步提出问题。恐怕相当多的家长会感到茫然。

  假如您的孩子在小学上学,我问您几个问题:

  1.小学低年级的学生往往把老师(特别是班主任)的话当圣旨一样对待,甚至拿老师的话顶家长。这是什么原因?家长又该怎样处理?

  2.现在的孩子是独生子女,在独生子女身上有哪些优势?有哪些不足?家长应该怎样因势利导?

  3.有些孩子的玩具、书本用具,总是弄得乱七八糟,想找一件东西到处乱翻,做事情没头没脑,丢三落四。这种习惯是怎么形成的?可不可以改变?

  4.有些孩子做事虎头蛇尾, 缺乏毅力。 毅力能不能培养?怎样使孩子成为一个有毅力的人?

  5.孩子的智力发展是有一定规律的,您了解智力都有哪些因素吗?核心的因素是什么?小学生智力发展有什么特点?要促进孩子的智力发展,家长应该怎么做?

 

  您能比较准确地回答这些问题吗?

  假如您的孩子在初中上学,我也给您提出几个问题,请思考:

  1.不少孩子上了初中以后变得不爱向父母汇报情况了,甚至对父母的问话爱搭不理的,有时还冷对父母,指责父母“太烦人”。这反映了初中阶段孩子的什么特点?能不能改变?

  2.有些初中孩子喜欢关起门来做自己的事情,念书、写日记、想问题,特别讨厌打扰他。家长如果动了他们的东西,他们往往很生气,甚至发脾气。这究竟为什么?父母怎样做才好?

  3.有的初中生交了几个好朋友,形成一个“小群体”,经常一起玩呀、闹呀,在一起一呆就是二三个小时,而父母却很难知道他们在一块说些什么,干些什么。父母想拆散他们,往往徒劳无功。“小群体”有什么特点?应该怎样正确对待?

  4.许多家长担心孩子在初中早恋,那么男孩子和女孩子的交往有什么规律?能不能有效地防止早恋?许许多多的问题让初中生的家长感到困惑。

  这些问题提醒我们,要想教育培养好自己的孩子,对孩子光有一般的了解是不够的,应该尽最大的努力,全面、深入了解孩子的情况。把握现象,知其原因,有针对性地采取教育措施,才能收到好的教育效果。

  我们曾在北京市对 3000多位家长做调查,从幼儿园到初中,“很了解”自己孩子的仅为10.2%16.2%,孩子的年级越高,家长对孩子的了解程度越低。“不了解”自己孩子的家长占6.6% 9.4%,比例不算小。 其他为中间状态。如果我们用类似上边列出的一些问题去进行调查,“不了解”的比例肯定会大大增加。

  古人云:“知已知彼,百战不殆,”教育孩子也是这样的道理。要想把自己的孩子教育培养好,必须在了解孩子上下些功夫。您不仅应该了解少年儿童的身心发展的普遍性规律,而且应该了解自己孩子的个性特点。与同龄的孩子相比较,自已的孩子既有反映共同性的一面,又有他自己的独特之处。这样,您的教育行为才能从实际出发,有针对性,收到实效。

  有些家长反映,他们很想了解孩子,但孩子有话不跟他们说,请您考虑一下,您是否做到了这样几点:

  (一) 平等地对待孩子,不居高临下,不以审问式的语言问孩子问题;

  (二) 跟孩子讲自己的心里话,体现真正的交流与沟通;

  (三) 对孩子经常实事求是地讲理解性和肯定性语言;

  (四) 经常参与孩子的活动。

  如果您做到了这几点,孩子会跟您说心里话的。

  当然,为了教育培养孩子,不仅要“知彼”,“知已”也是非常重要的。我们这本书,肯定会对您了解自己的孩子提供很多参照;同时,也为您了解自己,特别是自己的教育行为提供很多参照。

  建议您在阅读本书时,能联系实际进行思考,不仅对家教中遇到的各种问题有理性上的认识,而且在教育措施与方法上,也有符合实际的选择与创造。

孩子天天在变化

                     ——家教必须从实际出发

     有一位名人说过:每天的太阳都是新的。这是说,大自然天天都有变化,每天的日出日落千姿百态,各不相同。那么人呢?孩子呢?北方有句民间俗语:不见孩子子,只见衣服小。今天与昨天相比,孩子是“新”的,他的生理、心理、智能、品格天天都在发展变化。每过几个月,家长都会感觉到孩子的个子长高了。然而,父母们在教育培养孩子时,往往又忘记了孩子的其他变化,说的是几年不变的内容,采用的是几年不变的方式。孩子已经听得厌烦了,父母还是天天喋喋不休的老一套。这样,教育效果会好吗?还有句民间俗语:在父母眼里,孩子永远长不大。这是父母的一种心理定势,须知,家长的心理定势,是不利于教育孩子的。

  我们来分析两个例子。

  例一:一位做奶奶的打电话给笔者,说她的小孙女上了小学,两周以后变得浮躁、不踏实了。原来,孙女从 4岁学钢琴,每天固定时间练习,进步很快,而且每天还有认字、学画画儿的安排,孩子很听话,很踏实。现在,放学后回到大院里就跟小朋友疯玩,不叫她不回家。有时去叫她,她公开喊:“为什么不让我跟小朋友玩儿?”拉她回家做作业,潦草从事。练钢琴也不像以前认真,应付家长。这位奶奶还希望孙女像上小学之前那样服从安排,按部就班。愿望可以理解,事实上是不太可能了。原因是,孩子上了小学,生活环境、学习环境变了,特别是认识了更多的会玩儿的小朋友。爱玩儿是孩子的天性,和小朋友一起玩儿的快乐,远远超出了弹钢琴、画画儿所带来的乐趣。这位奶奶和孩子的其他家长应该重新考虑孩子业余时间的安排。首先要考虑安排玩儿的时间,最好与别的孩子的家长统一认识,玩儿一段时间都回家做功课或学习其他安排好的内容。弹琴、画画儿等应适当压缩时间,注意激发、保持孩子的兴趣。双休日的日程优其要安排好。对小学低年级孩子来说,玩与学两不误是基本原则。玩儿时认真玩儿,学时认真学,家长帮助孩子合理安排,严格要求。

  有些家长一看见孩子玩儿,就着急生气,恨不得孩子老坐在那儿学习才好,这是认识上有偏差。一位在美国读博士的女青年对我说:“小时候我父对我说:‘玩儿的时候,要痛痛快快地玩儿;学习的时候,要认认真真地说。干什么都应讲效率。’我就是这么走过来的,至今仍然如此。”

  例二:北京广播电台“家庭教育”节目组收到一封家长来信。写信的是一位母亲,儿子刚刚上初中,她在信中说:“我在教育孩子中遇到了难题。过去,儿子对我无话不说,他的情况我都知道;现在,儿子懒得和我说话,我多问了几句,他就烦躁得不得了。而且现在跟我要钱比以前多多了,买了什么也不告诉我。我想,我的儿子可能已经变坏了吧……”这封信转到我手里,希望我到电台公开解答。

  其实,这对母子之间发生的情况,是比较正常的现象。上了中学的孩子,尽管才12岁左右,他们自己却觉得长大了,学着大人的样了为人处事。他们的至近人际交往关系已从父母、老师转向了同龄的好伙伴。有什么话愿意与朋友说,而不再愿细细说给父母听。孩子的人际关系由纵向为主逐渐走向横向为主,这是成长道路上的必然趋势。如果上了中学的孩子还总是依偎在妈妈身边问长问短,形影不离,反而不正常了。

  这时,如何与孩子平等、民主地相处,成了为人父母者的重要课题。越是以家长的自居,让孩子一切都控制在家长的眼皮底下,越难以达到目的。

  我们举这两个例子,目的是要说明: 孩子在不断变化过程中, 家长教育孩子要从实际出发,适应变化了情况。家庭教育不能搞主观的“一厢情愿”,几个月的教育一贯制,几年的教育一贯制往往低效,甚至失效。

  家长如何了解和把握孩子的变化情况,给您提几点建议:

  一、阅读有关儿童少年身心发展的书籍、文章,参加家长学校的学习,了解儿童少年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特别要注意生理发展、心理发展、品德发展的规律。这些内容在本书中均有价绍。知道这些规律,对了解和把握自己孩子的特点很有好处,而且有利于选择和调整您的教育方法。

  二、利用向种与孩子接触的机会,注意观察孩子的表现——行为动作,情绪倾向,饮食起居,与人交往。在观察的基础上,动脑筋分析孩子的现伏:身体健康不健康,情绪正常不正常,学习是否有困难,交往是否出问题。如果发现有些异常,要分析可能的原因是什么。需要进一步了解的话,应跟孩子认真聊聊天,听听孩子的想法,必要时,可以跟老师和孩子的小伙伴们聊聊。

  三、每隔一两个月,做父母的或者和其他与孩子直接接触的长辈在一起,以讨论的方式,全面评价一下孩子的情况。最好让孩子参加。评价的内容包括:品德表现,行为习惯,学习状况,非智力因素发展,身体状况。要明确地肯定孩子的进步,指出不足和努力方向。

  四、写孩子的成长日记(或周记)。现在,有不少家长和孩子共同写孩子的成长日记,我认为是一种可行而且不错的方法。

  有位母亲,她的孩子一出生, 就开始写孩子的成长日记, 实际上也是教育培养孩子的日记。孩子懂事以后,常把日记读给孩子听。孩子上小学会写日记时,就一起写成长日记。这位家长说,等孩子到了18岁生日时,在家里“出版”这本日记,作为送给孩子的成人礼物。这位家长从自己的亲身体会中,总结出一句非常有意义的话——家长必须和孩子一起成长。

  最后,再次提醒家长:孩子是不断成长变化的,您的教育内容和方法应适变化中的孩子。

 

            


独生子女有优势

              ——要善于利用有利因素

    近些年,有许多文章以“小太阳”、“小皇市”为名形容独生子女,比较多地描述他们的弱点,而分析独生子女存生哪些优势的文章却极为少见。事实上,与多生子女相比较,独生子女的某些优势是明显的。这些优势,既反映在家庭环境和家长身上,也反映在孩子身上。我们不但要看到这些优势,而且要充分利用它们,促使下一代更好的发展。

  现在的独生子女大多是在父母轻力盛的时候生的,母亲在怀孕期间注意营养,注意保健,孩子的生理质量一般比较好,这往旆是多生子女无法比的。独生子女来到世上以后,都得到了很好的呵护,健康状况也较好。

  独生子女的最大优势是父母在养育和教育孩子方面投入财力多,投入精力大,使孩子的教育条件和营养条件远远超过了多生子女。家庭的投入在孩子身上反映出来。现时代孩子的平均身高超过以往,生理成熟期有所提前。从智力发展来看,由于重视早期教育,孩子普遍聪明了,他们视野开阔,获取的信息量大,知识面也广,接受新事物的能力比较强。

  前几年,湖南省教育工作者曾在 8个城市进行过独生子女与多生子女的对比调查。分析发现,独生子女在学习、生活、兴趣爱好方面比多生子女有明显的优势。语文、数学两门功课的平均成绩,比多生子女学生分别高出很多。家长也都感到孩子比自己小时候知道的东西多,脑子灵活得多。追究原因,有两方面重要因素,一是独生子女的生活条件和学习环境好,二是独生子女在家里得到的学习辅导机会多。

  在美国,有不少专家研究独生子女问题,存在两种分歧的意见:一种观点认为,独生子女是典型的“问题儿童”,“独生子女本身就是弊病”。另一种观点则完全相反,认为过去对独生子女的研究有片面性。德克萨斯大学托尼•福尔博说:“令人非常吃惊的是,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没有什么很大的不同。”他们分别对儿童、大学生和成年人进行了研究,发现独生了女在长大成人后,不论在生活方式、学业造诣,还是在婚姻或物质财富方面,与非独生子女不存在很大差别。也有的研究者认为,独生子女在卫生习惯、健康状况、道德品质方面比非独生子女甚至还好一些。

  尽管美国与我国的国情不同,生活条件和教育观念、教育方法不同,但这些研究结果对我们应有所启示:不要一提独生子女,就认为问题成堆,不好教育。关键在于如何确立正确的教育思想观念,客观地分析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兴利除弊,保证孩子健康成长。

  如何利用有利因素?

  先说家长的财力投入。为孩子投资是必须的,但要讲科学,要注意实效。俗话说:“花钱要听响儿。”有些家长为孩子投资很慷慨,却很盲目,收不到应有的效果。一次,我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做家教“专家热线”节目,一位老年妇女打来电话:“我的儿子、儿媳为了孩子学习好,花了 5万元让孩子进了一所私立学校。可是孙子不好好上学,功课懒得做,成绩总上不去。我的儿子、儿媳打算再多花点钱,换一所学校。想听听专家的意见。”我从询问中得知,那孩子只有 8岁,父母忙于自己的事情,很少与孩子接触,只图省事儿,想多花线找好学校、好老师,认为这样就能使孩子学习好。 这岂不是太盲目了吗?当前,要把孩子教育好,没有家、校的共同配合是不行的。家长只花钱、不花精力是胡涂做法。于是,我建议家长不必换学校,下决心克服困难,多与孩子接触。观察孩子,经常找老师了解情况,定能分析出孩子不努力学习的原因,对症下药。

  当然,像这种只投钱不投精力的只是少数家长,有的是不得已而为之。还有相当数量的家长,既花钱又花精力,而钱花的不是地方,难见效益。比如,看了一篇文章,或听了什么人的意见,说学习弹纲琴可以开发智力,于是节衣缩食买了钢琴,至于孩子是不是有兴趣,是否有音乐潜质,是否有条件请到老师,是否能保证学琴的时间……家长并没有考虑。结果往往是钢琴被闲置起来,钱等于白花了。再如,为了让孩子多学东西,给孩子报了这个班,又报了那个班,双休日家长和孩子都马不停蹄,累得不亦乐乎。孩子疲于奔命,脑子都大了。那钱也至少白花一半。再如,看电视广告说某种保健品能使孩子更聪明、功课考 100分,就赶紧买来给孩子吃,结果孩子并没有变得更聪明,钱不但白花,还可能有副作用……

  钱该花在什么地方?一个原则是,从家庭和孩子的实际出发,花在真正有利于孩子身心发展的地方。比如,给孩子订阅合孩子看的报刊,不求多,少而精,订了就看,不看不订;给孩子买利于拓宽知识背景的书籍,慎重选择,不看不买;必要时征求老师的意见;给孩子买美观大方、实用性强的文具用品,华而不实的不买,多余的不买;让孩子参观各种博物馆;让孩子参加能回归大自然、磨炼意志、培养良好情趣的夏令营、冬令营;让孩子参加适合本人条件的体育锻炼项目等等。总之,花钱先要思考,最好与孩子一起讨论,重目的,讲效益。拿不准的可以请教老师和专家。

  再说精力投力。一般地说,家长的精力投入与孩子的正向发展应该成正比,可往往难从人愿,精力股入很多,而效果欠佳。这里有个科学性问题,好钢是不是用在了刀刃上。

  下面这些做法就值得研究:

  天天陪着孩子做作业,一陪几个小时,弄得有些孩子到了“你不陪着我就不做”的地步;

  给孩子检查作业,哪里有错,一点一点指给孩子,孩子只管做,从不自己检查。老师批阅发现错误,孩子不怪自己不认真,怪妈妈爸爸“失职”;

  家长陪孩子一起玩儿,不鼓励孩子与街坊邻居的孩子一起玩儿;

  家长每天用大量的时间数落孩子,给孩子讲道理,不管孩子懂不懂、愿意不愿意,每天照说不误;

  家长陪孩子上各种“班”, 似乎上的“班”越多越好, 效果如何不考虑,家长甘心当随从。

  ……

  家长的精力投在哪儿?怎么投?要讲科学。建议家长拿出相当的时间阅读有关家庭教育的书籍、报刊,会得到科学施教的启示。家长主要精力应放在培养孩子学做人上,让孩子从小知道做人要有目标,要经历酸甜苦辣,要多给孩子磨炼的机会。只有懂得做人的孩子,才有前进的动力,才能严格要求自己。要重视对孩子多种良好习惯的培养,劳动习惯、文明礼貌习惯、饮食起居习惯、卫生习惯、学习习惯。要求要简单明了,持之以恒,随年龄增长,提高要求。家长不能乱提要求,更不能今日提,明日忘。家长的精力还要用在规范自身上,要求孩子做到的,自己必须做到。对自身要求不严的家长,教育孩子苍白无力,往往白费口舌。

  至于如何利用孩子自身的有利因素,要从每个孩子的实际出发,扬长避短。比如孩子接受新信息快而且多,在支持他们扩大知识视野的同时,要指导他们不会鉴别、筛选信息,避免不良影响。对动手能力强的孩子要支持他们参与小发明、小制作活动,鼓励他们发挥创造性。有些孩子文艺、体育有特长,在支持他们发展特长的同时,重视全面素质的提高。

独生子女有弱点

                    —— 要防患于未然

独生子女确实存在着弱点,如果家长清醒认识,提前预防,这些弱点是可以避免、可以克服的。

  独生子女的弱点一方面来自“独生”本身,另一方面来自于“独生”导致家长教养态度偏差和教育方式不当。这两方面的原因使一些孩子出现了毛病。

  “独生”的一个重要不利因素是孩子在家庭里没有年龄相近的伙伴,于是没有与兄弟姐妹共同生活、交往的经历。不能一起玩耍、追闹以至吵嘴打架,不能互相学习、争论问题等等,而这些对孩子的成长很重要。许多家长经常不得不扮演孩子的角色陪孩子,但再有童心的家长也难以替代孩子所需要的同龄、近龄伙伴。

  由于“独生”,家长对孩子给予了特别的钟爱。一个宝贝,在家庭里长辈们众情所依,众望所归。孩子得到超量的爱、超量的呵护。衣、食、睡、行、玩、学,都在家长全身心的付出中度过。孩子的地位超过了“掌上明珠”。家长的教育理智被严重淡化了。

  这两方面的原因会带来如下结果。

  一、孩子只知道被关心,不知关心人。也有人概括为:只知受爱,不知爱人。许多家长抱怨,现在的孩子没有孝心,不知道心疼人。有一个小女孩上二年级,患了感冒,想吃香蕉,妈妈骑车跑了好远的路买了二斤香蕉。回到家,妈妈又渴又累,自己也剥了一根香蕉吃,没想到女儿哭着扑上来喊:“你给我吐出来,香蕉是我的,你不许吃!”妈妈难过得流下眼泪。

  二、孩子惟我独尊而且任性。因为家长太宠着孩子,好多事情孩子说了算,久而久之,必然形成孩子惟我独尊的心态。孩子想做的事,家长不答应,他就会耍赖、发脾气、哭闹,家长一心疼心软就迁就,甚至完全“投降”。孩子一旦“胜利”,坏毛病就强化了,久而久之,不任性反而奇怪了。

  三、孩子缺乏责任心和义务感。有不少孩子在家庭里不承担任何责任,不尽任何义务,即使给一点任务也是有一搭无一搭。有的家长对孩子说:“家里的事你一点不用管,只要把书给我念好,把分考好就行了。”殊不知,在任何事情上都不负责的孩子,不可能有很强的责任心,这样,他对学习也很难负责任。责任和义务是一致的。要让孩子承担义务,承担责任。

  四、孩子消费超前,道德滞后。现在的孩子,花钱比过去多得多,而且有些钱花的不是地方。我们的调查中发现,许多孩子买子游戏机、电子宠物,而真正可读的书籍却买得很少;许多家庭尽量满足孩子的吃、穿要求,吃不厌精,穿追名牌,而专用的小书桌却不肯买;有的孩子身上带几十元甚至上百元的零用钱,花钱太手大脚。这些孩子只知道花钱,不知道钱与劳动的关系,不知道怎样正确对待钱。有的孩子花雇同学背书包,写作业;甚至有的孩子用钱拉“朋友”。

  五、孩子依赖性大,各种能力差。由于妈妈、爸爸或爷爷、奶奶对孩子越俎代庖的事情干得太多,养成了孩子的依赖性,本来应该他自己干的事情却懒得干,不会干。收拾书包、削铅笔、包书皮、检查作业、铺床叠被、洗衣服、打扫卫生 …… 应该在小学中年级以前学会自己干,可有些孩子到了小学高年级,甚至上了初中还依赖大人。遗憾的是,有的家长乐得孩子依赖他,如果不依赖,他觉得不习惯,难受。家长是否想过:各种基本能力差的孩子,将来能培养出更强的适应社会的能力吗?他们能够在社会上立足吗?

  六、孩子有孤独感,社会交往能力差。独生子女经常自己独处,回到家里的难得有小朋友一起活动,双体日也往往跟着大人转。时间长了,他会感到寂寞、孤独,交往能力得不到发展的机会。这不但影响个性健康发展,而且会影响他将来在社会上发展。

  以上这些毛病表现在一部分孩子的身上,应该及时得到矫正。对于尚不存在这些毛病的孩子,家长们应超前引导,防患于未然。

  首先,家长应创造条件,让孩子有较多的与同龄、近龄伙伴交往的机会,让他在伙伴群体中成长。交往对象可以是住家邻近的同班同学、同校同学,也可以是邻家的不同校的小朋友;能与亲感、朋友亲戚、朋友家的孩子交往更好。交往的内容较多的是游玩、学习,还有互相帮助、共同参加社区公益活动、庆祝生日节日等。交往的时间要安排好,形成规矩,每天的时间不宜太长,加上一起学习的时间在 1.5小时左右,也可隔日一次,双休日和寒、暑假共同活动时间增加, 最好给孩子们提供一些住在一起的机会。 家长之间要经常联络,共同协商管理措施,千万不能怕麻烦采取“放羊”式,也不要因为安排受到一两次冲击就放弃。小学中年级以后,逐渐让孩子自己管理自己。家长有空闲时间,尽量与孩子们一起活动活动。

  其次,建议家长把超量的爱、超量的呵护降降温。人民日报出版社出版了一本家教经验专集,书名叫做《藏起一半的爱》。为什么提倡家长把爱“藏起一半”来?实际上是希望家长对待孩子更理智一些,不让孩子感觉到他在家里是众人爱护、保护的“小熊猫”,他只是家庭的一个普通成员,他应该很能干,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家里的事情帮助做。他应该懂得:越是少给爸爸妈妈添麻烦,越是好孩子。家长呢,不应该让孩子有过分的依赖心理。

 

                    


非智力因素更重要

                      ——成人成才的重要保证

    80年代以前,人们普遍认为一个人能否成才在于他的智力如何。然而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决定一个人成才的条件固然有智力因素,但还有更要的因素,就是非智力因素。尽管非智力因素包含哪些内容,教育学家、心理学家还在探讨、争论,但非智力因素对人成才的保证作用没有什么人怀疑了。一位专家说:发展智力,要从非智力因素)成才。我的看法与他们略有不同。我认为,对一个孩子来说,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协同开发是其成人成才的基本保证。

  那么,非智力因素指什么呢?应该是指一个人的动机、光趣、气质、情感、意志、性格以及他的志气、理想、勤奋程度、良好习惯等。

  非智力因素对人的发展究竟有多么重要,我们介绍一些事实:

  有人研究了 100位有成就人物的传记,他们是53名学者和47名艺术家。他们的成功,与他们具有良好的非智力因素是分不开的。他们的共同特点是:勤奋好学,能够刻苦地求知和工作;有远大志向,为实现理想勇于克服各种困难;虚心好问,勤于实践;自信心强,坚信自己的事业一定能够成功;进取心强,有很强的竞争意识;做事一丝不苟,有高度的责任感。如果没有这些可贵的品质,即使智力水平再高,也难有任何成就。

  20世纪初,心理学家特曼进行了一项大规模的追踪调查研究。他用测查智商的方法,选出了1500名平均智商为 151的超常儿童,对他们连续进行了30年的追踪研究。在总结时发现,许多智商很高的孩子,长大后一无所成,平平庸庸。于是,他从男性受试者中抽出 150名成就最大的和 150名成就最小的进行比较。分析发现,两部分人的智力水平没有明显的差别,差别就在非智力因素。成就最大的那部分人普遍具有自信、有理想、有坚持性等良好品质。

  我想,家长们会有这样的经历:当您对某件事情特别感兴趣的时候,您对那件事就会投入极大的精力,有时甚至废寝忘食;当您面对某种诱惑而觉得不该“投降”时,您就下决心克制自己、战胜自己,一旦抵御住了诱惑,您会感到成功,对自己充满自信;当您给自己设定了一个奋斗目标时,您就千方百计、克服一切困难向目标前进,比没有目标时劲头大得多……这里就有兴趣、毅力、意志、动机等非智力因素在起作用。

  张海迪的事迹是家长们都熟悉的。她很小就高位截瘫,连学校大门也进不了,然而她终于成了一名博士,成了一名翻译家、作家。她靠的是聪明吗?肯定不是,她靠的是远大的理想,靠的是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靠的是一点一滴的刻苦求知。

  生活中,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足以使我们悟出在教育孩子中缺少什么。一个身心正常的孩子,没有责任心,很难把学习搞好;没有良好的意志品质,也难把学习搞好;没有良好的习惯,当然也不行。正确的学习目的,强烈的求知欲,良好的性格都是孩子进步的重要条件。有一些家长,每天只催孩子做作业,只注意得了多少分,只是用嘴说孩子“不要强”、“没有志气”、“没有毅力”,而没有认真思考过怎样具体地采取措施,培养孩子的非智力因素,是不能保证孩子走上成人成才之路的。

  我认识一位家长,他跟孩子一起坚持做两年事,一是每天一起跑步,二是晚上一起学习。七八年来雷打不动。家长的读书笔记已经一大撂,身体也很好。孩子呢,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做事情很有恒心,在班上名列前茅。我想,这位家长对孩子的教育影响力,主要在非智力因素方面。他获得了成功。

  关于兴趣如何培养,意志品质如何培养,良好习惯如何培养,在本书后面有专节说明,家长可以参阅。

 

 

 

                  


孩子应该身强体壮

                  ——不断提高孩子的身体素质

    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孩子们的体质也在不断增强,但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差距。提高国民整体素质,不能忽视身体素质。就每一个家庭来讲,要把提高孩子的身体素质当成一件大事对待。有些家长存在胡涂认识,比如认为多为孩子买高档营养食品,孩子就一定发育好,或者认为吃饱不饿不生病就行了。您是否知道:孩子长得过胖并不一定是“营养过剩”,而往往是小时的原因引发的;现在有33.24%38.67%的中小学生患有不同程度的缺铁性贫血,并不是养素供给不足,而是由于缺乏活动,身体消耗不多所致;十几岁的孩子由于动脉发育落后于心脏的发育而可能出现青春期高血压;脊柱异常弯曲多是儿童时期的不良习惯造成的,而脊柱弯曲会影响内脏的发育和身体的全面发展……为了真正使孩子身强体壮,发育正常,一方面应该掌握基本的生理保健科学知识,另一方面要加强体育锻炼,坚持合理的生活制度。具体地说要从以下几方面努力:

  首先,应了解孩子生长发育的特点。孩子从出生前到21岁,经历以下几个发育阶段:

  胎儿46个月~2岁,为第一次快速增长阶段。特点是头部领先发育,然后是躯干、四肢。

  2~11岁,为匀速增长阶段。特点是男女儿童少年各年间身体呈匀速增长。

  1011岁~1415岁,为第二次快速增长阶段。女生快速增长起始早,时间短,一般在1012岁三年;男生起始晚,时间长,一般在1215岁四年。物点是生长发育最快,增长幅度最大,占 721岁增长总值的比例大。以城市1214岁男生为例,两年间的增长值之比,身高为30.1%,体重为43.1%,胸围为39%。身体各部的发育程序是四肢先于躯干,下肢先于上肢,称为“向心发育规律”。

  1314岁~18岁,为缓慢增长阶段。特点是各项形态指标年增长值呈递减趋势。

  19岁 ~ 21岁,为稳定阶段,这是生长发育达到成熟的阶段,骨骼钙化完成,身高增长停止。

  掌握这些生长发育特点,可以把握自己孩子的生长发育状态,适时采取一些保健措施。如第一、二次快速增长阶段,钙的补充十分重要;第二次快速增长阶段,进行身体协调性训练,预防脊柱弯曲异常应引起高度重视。

  其次,应掌握中小学阶段孩子生长发育疾病的预防知识。

  中小学年龄特点不同,常见病的预防重点也不同。小学的重点是:沙眼、近视、龋齿、脊柱弯曲异常、营养性缺铁性贫血、肥胖等;中学的重点是:近视、脊柱弯曲异常、神经衰弱及青春期常见病,如青春期高血压、肺结核、痤疮、女性月经异常等。同时要注意预防成年人疾病,如心血管病、糖尿病及各种性病。这里提出几种常见病的预防措施:

  预防近视:从小培养端正的读书、写字姿势。保证适度的光线与照明。看书、写作业适时休息,多看绿色植物,远眺蓝天。坚持做眼保健操。发现近视,及时诊治。

  预防扁平足:扁平足是骨骼肌肉发育疾病,应及早预防。给孩子穿合适的鞋,鞋底要有一定弹性,鞋后跟要硬实,后跟高度23厘米。不穿高跟鞋,否则易形成扁平足。不宜长期穿舒适的旅游鞋或过暖的鞋,否则,减低足韧带弹力也易形成扁平足。提倡步行上学,增加腿部、脚部肌肉锻炼机会。

  预防肥胖症:超过标准体重 20%时为肥胖症。合理营养,防止高热量食品摄入过多,吃甜食要适度。经常进行户外活动,参加各种体育锻炼,使热量正常消耗。不盲目节食,不乱吃减肥药。

  预防脊柱弯曲异常:从小培养正确的坐、立、行姿势。培养正确的读书、写字姿势。尽量用双肩背书包,如用单肩背书包应两肩轮换。提重物要两侧轮换。经常检查脊柱形态,有小毛病及时矫治。

  预防营养性缺铁性贫血:除了吃鸡蛋、牛奶之外,适当吃肉类,肉类中的铁易吸收,利用率高,牛奶中含铁少,鸡蛋中的铁不易吸收。多吃绿叶蔬菜。多吃鸡血可预防营养性缺铁性贫血。防止挑食、偏食。

  加强内脏器官保健:参加体育运动一定要做好准备运动,避免突然进入激烈运动状态。激烈运动时间要适合年龄特点,不应超常。忌暴饮、暴食。体育运动后要做身体调整活动。不承担超过体力限度的劳动任务,初中学生尤其要注意。

  第三,掌握合理的营养知识

  营养科学告诉我们,讲营养不意味着吃很多高级营养品,也不是多吃大鱼大肉。讲营养一是保证六大营养素全面摄入,六大营养素指蛋白质、碳水化合物、脂肪、维生素、无机盐和微量元素;二是摄入要适量,各种营养素不足或过多都会影响健康,比如热量和蛋白质不足会影响发育,而过多不会导致肥胖,维生素A不足可能影响视力,而过多就会中毒,因此不能偏食;三是摄入要平衡,各种营养素保持一定比例,尽量杂食,吃多品种的食品。

  要注意一日三餐的营养比例。早餐占全日热量的30%左右,午餐占40%左右,晚餐占 30%左右。许多家长不重视孩子的早餐是不对的。各餐间隔在四小时左右为宜。

  有的营养专家,为了让家长易于掌握膳食平衡的原则,编了一个顺口溜:一把青菜一把豆(豆制品),一个鸡蛋加点肉,五谷杂食要吃够。这时大家肯定有启发。

  有些孩子挑食现象、 吃零食现象严重,不妨试一试这些措施: 1.定时定量吃饭,不完成 “任务”,不能离开桌子;2.跟孩子一起看有关饮食的传媒信息,讨论应该怎么做;3.请老师给以指导并提出检查措施;4.把克服挑食、吃零食毛病纳入意志品质训练计划,做有毅力、有出息的孩子。关键在于家长不能心软,不能迁就。

  第四,支持并指导孩子积极参加体育锻炼。除了认真上好学校的体育课之外,每天还要有一定量的体育活动,因时因人因地制宜,如跑步、球类运动、跳绳、踢毽、打拳、健身器运运等,目的是使全身得到锻炼。

  第五,坚持合理的生活制度。每天的起居、饮食、学习、休息、锻炼,都有计划安排,没有特殊情况不能打乱。这对提高身体素质大有好处。

 

 

 

 

 

 

 

 

 

孩子有孩子的朋友

                 ——正确认识孩子的交往需要

    成年人都有一种体会:每当回忆起童年生活时都非常兴奋,对儿时的朋友感到特别亲密。对别人谈起来,赞不绝口,说起与童年朋友一起干的各种趣事,如数家珍。如果儿时的朋友要聚会,只要时间允许,有“请”必到;儿时的朋友需要帮助,立即行动,当仁不让。我们的经历告诉我们:孩子需要朋友。

  有一句名言:人的实质是社会关系的总和。离开人与人的联系与人与人的交往,人就不存在了;离开人与人的联系、人与人的交往,人就不能发展。在诸多的联系、交往中,总有至近的、感情亲密的一圈人,这就是朋友。我们的孩子应该在朋友圈中长大成人,这对于今天的独生子女来说,尤为重要。

  一、孩子在与小朋友的交往中学习别人优点,克服自己的缺点。有一个男孩儿,自己的东西总是乱扔一气,用什么找不到什么。自从与一位小女孩一起玩儿之后,东西整理得井井有条。原来,他到小女孩家几次,看到小女孩总是把东西摆放得整整齐齐的,看起来好看,而且得到阿姨的夸奖。这位小女孩的家长表扬了他,也夸奖了小女孩。以后他们互相学习优点的事就更多了。

  其实,这跟我们大人在交往中互相学习是一样的,只不过孩子们的学习比较简单、初级罢了,而这正是孩子们所需要的。但是,有一个问题值得注意,孩子们也可能互相学习缺点,这是由孩子们的幼稚、好奇、是非不清引起的。这种现象出现并不可怕,只要大人耐心给予指导,孩子们会很快“改邪归正”的。这个过程,也提高了孩子们辨别是非的能力。

  二、孩子在小朋友的交往中学习适应社会、提高社交的能力。让我们想几种孩子交往中的事例。孩子们在一起做游戏时,常常用 “手心、手背”的方法决定由谁 “当皇帝”、“当大将”、“当解放军”、“当坏蛋”……这是一种简单的机会均等的民主手段,也会培养孩子们“少数服从多数”的民主思想。孩子们常在一起玩儿“过家家”的游戏,先分配、竞争不同的角色,然后做各种家庭中的事情,买菜、做饭、睡觉、扫地以及娶媳妇、走亲戚等等。这是成人社会现象在儿童社会中的折射,孩子们在“过家家”中学会了社会上的很多知识,也初步锻炼了社交能力。再如,孩子们在一起,常常为了一个总是争论得面红耳赤、不可开交,不管总是解决与否、解决得是否合理,他们的认识总会前进一步,这也是在学习社会。如果孩子没有朋友,这一切都是不可能的。

  三、孩子在与小朋友的交往中培养群体意识,克服过强的个体意识。现在,不少孩子个体意识特别强,在家里“拔尖儿”得厉害,形成了自我中心的心态,对孩子的发展十分有害。而群体生活正是克服自我中心毛病的熔炉。孩子在群体中,必须遵从群体的规则,每个人都有权利。如果只顾自己“拔尖儿”,会受到排斥,小朋友会看不起他,不跟他玩儿。他会进行激烈的思想斗争,最终向群体规范“投降”。合群是人的重要品质和能力,这是家长无法口授给孩子的。

  假如有的孩子真的不合群、孤独,家长要好好在自己身上找一找原因,然后下点功夫给孩子创造逐渐“人群”的机会。千万不可以用自身的辛劳代替属于孩子的小朋友,哪位家长也没有那么大的本事,而且会助长孩子的“社会交往萎缩症”,一辈子受牵累。

  这里,为了孩子能有自己的朋友,给家长几点建议。

  一、帮助孩子寻找小朋友。如果孩子已经交上了小朋友,家长要及时给以强化,比如对孩子说:“你有了自己的朋友,很好。应该互相关心,互相帮助。”或者说:“我很想见见你的朋友,你看可以吗?”如果孩子还没有朋友,则应积极帮孩子寻找。比如让孩子与家附近的小朋友一起玩儿,与同事或同学的孩子一起玩儿,最好是同龄、近龄的。适时与孩子讨论他们交往的情况,帮助孩子做出选择。帮孩子选择小朋友有两点应该注意,一是能够合得来,二是能够优势互补。孩子们的优点在互动过程中强化、发展,孩子们的缺点在互动过程中逐渐克服。还可以利用双休日或其他节假日,与孩子朋友的家长约好,带孩子一起出去旅游、度假,创造孩子之间的交往机会。这种方法很有效,家长带动孩子交朋友。此外,亲戚的孩子之间更容易交往,有这方面条件,应充分利用。

  二、欢迎孩子的小朋友到家里来。孩子交朋友,大人对孩子的朋友要当自己的朋友一样,采取热情欢迎的态度。当小朋友来家里时,家长应该说:“我们家来朋友啦,欢迎欢迎。”而且要让孩子认真接待一番。一旦孩子们自己玩儿起来,学习起来,家长就可以退居 “二线”了。孩子们时间观念不强,要适时提醒,提醒的方式要注意:“时间不早了,是不是约定下次来玩儿(或学习)的时间,你们商量一下,好吗?”

  三、给孩子交朋友以具体指导。孩子毕竟是孩子,与小朋友交往中难免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应该细心观察,给予指导。孩子们之间出现磨擦或者裂痕,应该细心观察,给予指导。孩子们之间出现摩擦或者裂痕,家长应该了解原因,做出分析,指导孩子们化解矛盾。孩子们在一起时间过长,影响了学业,应跟孩子们一起讨论,让孩子们认清利弊,主动采取措施。几个孩子在一起,往往有一个自然形成的“头儿”,做好“头儿”的工作很重要。

  四、与孩子朋友的家长主动交往,共同指导孩子、带动孩子。这一点很重要。孩子成了朋友,家长都有交往的需要,因为家长都存着某种担心。家长们来往之后,对孩子是一种促进,许多具体问题就容易解决了。《少年儿童研究》杂志推出的“星星河”活动,就是孩子、家长同步交往的例证,收到很好的效果。北京师范大学附属小学生开展了家庭互助活动,也是很好的方式。各位家长,您的孩子有自己的朋友吗?您了解您孩子的朋友吗?

 

 

 

 

 

               


孩子为什么离家出走

                  —— 增强家庭的吸引力

    这些年,孩子离家出走的事情屡屡发生。每一次出走事件背后都有一串揪心的故事。出走的孩子身心受损,孩子的家长心急如焚,学校老师四处奔忙。这究竟是为什么?

  在北京,一位10岁的小男孩出走了,只带了自己积攒的50元零用钱。他怕钱丢了,老用小手捂住,结果还是在汽车上被小偷发现偷走了。他本来打算去找在上海出差的爸爸,没钱上火车,经过激烈的思想斗争,他决心沿铁路线走着去找。他连哪条是去上海的铁路线都不知道,约摸走了三四十里,天黑了,他又渴又饿又困,一头栽在干沟里睡着了。多危险啊!幸亏遇到了好心人,与北京联系,他被接回了家。他为什么出走呢?临走前留给妈妈的一张字条就是答案:“妈妈,我得不了‘双百’,我不上学了。我找爸爸去。原来,家长对他期望值特高,却又不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高价转入重点小学,高价请两位家庭教师,省吃俭用,受苦受累,连电视都不看,只求孩子学习好,得“双百”,成人成才,为父母争口气。孩子出走之前,因一次小考没考好,被妈妈打了一顿,只想一走了之。

  1993年,《人民日报》曾连续登载了关于一个女中学生离家出走的 4篇文章:女中学生父母写的《望女成凤,“凤”飞娘痛》,女中学生写的《请您们试着了解我--流浪女学生邢建奇给父母的一封信》,记者的报导《""归故里,全家团圆》以及记者的长篇通讯《凤兮归来--邢建奇出走的前前后后》。这组文章,具体而深刻地告诉我们家长高压教育带来的苦果,告诉我们孩子们多么渴望得到父母适合孩子特点的真爱和理解。邢建奇父母在文章中写道:“孩子出走之后,我们的头脑才清醒过来。在阵阵痛苦中反思对孩子的教育确有不当之处,真是后悔莫及。我们这两个不称职的父母为了寻找出走的女儿,曾两下广州,四去郑州,沿京广线转了几圈,钱花完,苦吃尽。在那拥挤的车厢,在那盛夏伏天的广州,曾几次晕倒。顿足捶胸,欲哭无泪。愿天下父母能……从我们女儿出走中领悟出一点道理来,那样对于我们也算是一种宽慰了。”

  上述两个孩子出走的例子并不是个别现象,在记者的长篇通讯《凤兮归来》中有一段这样的话:“邢志文、李培菊四处寻找女儿的一年里,在广州、郑州、武汉等地火车站、派出所,看到的是一摞摞寻找出走学童的照片、启事,也碰到许多像他们一样心急如焚的父母。在去承德的路上,李培菊曾遇到张家口七中的同志,他们在寻找 4名离家出走的男生,在路上又听到了消息,该校又有 9名女生也在合计出走……据统计,199213日,仅广州火车站就截下了900915岁的学童,其中大多数是弃学闯天下来了。”多么怵目惊心啊!希望广大家长都来重视并认真思考这个问题。

  从许多孩子出走现象分析,孩子离家出走的原因主要有:

  一、学习压力过大,家长(老师)教育方法不当。孩子总达不到家长所期望的目标,看不到好脸色,听不到好话语,甚至挨骂遭打。

  二、人际关系恶劣,环境不适应。有些家庭虽在学习上对孩子压力不大,但是父母关系不好,经常唇枪舌战甚至大动干戈,有时还迁怒于孩子。有的离异之后,对孩子不负责,要么不管,要么喜怒无常。还有的家长在孩子小时把孩子完全交给祖辈抚养或由他人代养,孩子大了才领回家来。孩子的心与父母格格不入,如陌生人。这样的家庭情况,一有诱因就容易造成孩子出走。

  三、大众传媒的负面影响。近些年,一些传媒给孩子带来许多不良信息。诸如少年离家到深山学艺或参禅司道的影视片,赞美流浪生活的流行歌曲,青年男女私奔的文艺作品等等,使个别年幼无知的孩子想模仿他们,去寻找一种向往的生活。

  四、外力胁迫。有的孩子加入了不良少年团伙,不良少年把夜不归宿在外边“刷夜”作为一种生活方式,吃、喝、玩、乐,逍遥自在。尽管其中有的孩子不一定想离家,但团伙强力胁迫,只好从命。

  孩子出走的原因也许单一,也许复杂,但有一点是共同的,就是孩子面对着巨大的心理压力,无法解脱,于是一走了之。其实,出走不能解决问题,反而增添新的挫折和压力,甚至带来灾难。然而这又是年少无知的孩子不能预测的。为人父母者应该采取措施预防孩子离家出走事情的发生。

  首先,家长要认真研究一下家庭人际关系状况,包括家长之间、家长与孩子之间的关系。因为如果人际关系良好,孩子能与父母沟通,他会及时把面对的其他压力告诉家长。家长把握了孩子的心态,就能进行疏导,预防孩子出走。如果家庭人际关系不好,本身对孩子就是一种压力,孩子与家长隔膜,难以了解其他情况。这种状态下,家长要努力做好自家的“减压”工作,坦诚地面对现实,与孩子交谈,让孩子把对家长的不满通通说出来。家长冷静思考,该承认自己缺点错误时,勇敢地承认,向孩子表示谦意。有了交心的基础以后,进一步与孩子沟通,互相谈出面临的问题,再有针对性地帮助孩子解决实际问题。

  其次,对于已经出走过或有出走念头的孩子,要耐心进行说服教育和分析。出走不是解决问题的好方法,只会带来更多的问题,家长心里很着急、很痛苦。有志气、有责任心的孩子应该勇于面对现实,正视各种矛盾和压力,与老师沟通,与家长沟通,与同学沟通,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相信孩子,也让孩子自信,他有能力处理好自己遇到的麻烦。

  第三,家长要认真反省自己的教育方法是否有不当之处。家庭教育不当,往往是孩子出走的直接导因。很多家长"自居心理"极强,总认为自己的做法是对的,是为了孩子好,一贯“理直气壮”。正是这种"理直气壮"会带来苦果。建议这样的家长尽快改变“自居心理”,听听专家、老师和孩子的意见,增加一些 “自以为非”的思想, 只有好处,没有坏处。家长教育态度、方法的改变,会促使孩子出现接受教育态度的改变,不良的隐患可以消除。

  第四,建议家长多与教师以及孩子的同学接触。从他们的谈话中,可以知道很多关于自己孩子的情况,有些异常表现也会提早得知,能及时采取措施。家长与教师孩子同学的接触应自然、坦诚,保证获得信息的真实性。

最后,在家中多观察孩子,有异常反应及时沟通。

 

 

 

 

 

 

 

 

 

 

 

 

 

 

做一名优秀的新生家长

一年级的小学生,刚刚进入真正的学生阶段,会感到现在的学习与幼儿园有很大的不同。幼儿园里每个孩子都活泼可爱,小红花领回一大堆,奖状也是每个人都有。但进入小学,随着年龄升高,学习任务加大,孩子之间便产生了分化,家长们也会随之进行比较。可以说一年级最重要,一开始学习跟不上就会失去了学习的兴趣,就会产生思维定势,把自己归类为学习差的学生。家长这样认为、老师这样认为、别的同学这样认为,他自己也会这样认为。相反,开头好了,自己就会有学习好的动力,路就顺着走下去了。不夸张的说,一年级的学习状况会给整个六年的学习甚至以后定位。

下面我就从学习的角度,向各位家长介绍大家所关心的教育方法问题。

一、 帮助孩子顺利地度过入学关。

    俗话说的好,“万事开头难”,一点儿也不假,我们的孩子从以玩为主的学龄前儿童,步入学校的大门,成为了一名小学生,每天要上六节课,坐在教室里,听课、写作业、学习知识,这对孩子们来说确实非常不容易,需要一段时间来适应。就是我们成人坐4个小时,也很累。而今后他们学习兴趣的培养、习惯的养成,又关键在这一年,甚至就是目前这几个月。一年级,是一个人若干年学校生涯的起点,是一个人终生学习的开始,对他的影响将是何等重要!因此,我们要向孩子讲清上学的重要性,一名小学生与幼儿园的小朋友有哪些不同点,让孩子知道自己身份的变更。

二、帮孩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生活习惯。

(一)学习用品的准备

准备几本语数的自备本,准备好铅笔盒或笔袋,笔袋最好没声音,比较合适,笔袋里的文具不要过多,也不要过少,5支削好的铅笔(不要用自动铅笔)、一把塑料尺子、一块橡皮就可以了。一年级孩子最容易丢文具,所以铅笔上粘好孩子的姓名,以免丢失找不到。教会他们看课程表,不要以为小朋友就不懂,其实他们的可塑性很强,多教几遍就会自己看了,对于以后他们自己整理书包,检查作业都有好处。刚开始的时候可以是家长帮助孩子完成,但到了一定的时间这些事情要有孩子自己来完成。

(二)养成早睡早起的好习惯。

不少孩子早晨起不来床,甚至来不及吃早饭,饿着肚子去上学,结果到了第三节课,精力不充沛,以致头晕、肚子疼。

三、创设一个良好的家庭环境

  每个孩子都有一个家,家庭是孩子成长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环境的好坏,直接影响孩子能否健康成长。好并不是指富裕的家庭环境,而是指家风好。心理学家讲:

讥笑中成长的孩子学会羞怯;溺爱中成长的孩子学会任性;

指责中成长的孩子学会自卑;歧视中成长的孩子学会冷酷;

宽容中成长的孩子学会忍让;鼓励中成长的孩子学会自信;

称赞中成长的孩子学会欣赏;公平中成长的孩子学会正义;

友爱中成长的孩子学会真诚;艰苦中成长的孩子学会奋斗;

温暖中成长的孩子学会关心;严格中成长的孩子学会自律。

如果孩子生活在批评中,便学会谴责;如果孩子生活在敌视中,便学会好斗;如果孩子生活在鼓励中,便学会自信;如果孩子生活在受欢迎的环境中,便学会喜欢别人;如果孩子生活在友谊中,便学会觉得生活在一个多么美好的世界。因此我们必须为孩子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

1、在家里为孩子布置一个学习的小天地。书桌、椅子的高度要适中,在桌子上摆上课程表(可以自己制作)、小台灯、小闹钟、地球仪等,为孩子创设一个固定的学习场所和优美的学习环境。

2、刚入学的孩子,一般注意力时间较短,稳定性也差。所以当孩子看书写字时,家长要尽量避免在一旁大声讲话或看电视,最好是坐在孩子身边和他一起看书,发展阅读的兴趣。孩子不是学您说的,是学您做的,经常看书的妈妈不会有不爱看书的孩子,看书习惯养成,一辈子改不掉。博学多闻多半来自广泛阅读,知识丰富的孩子,其它功课大体也都优秀。做作业时,不如我们大家都来做到一句话:关掉电视,打开书本。家长在旁边看书学习,既可以起到督促作用,又营造了一种学习的氛围。久而久之,对孩子注意力的养成便可以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但是有一点很重要,就是家长不要陪孩子做作业,不要在旁边指指点点,这样容易使孩子造成依赖的心理。孩子做作业的时候,你只要读你自己的书就可以了。等孩子做完作业后,你再给孩子做检查,并给他鼓励性的评价。

3、为孩子多买一些课外书籍,培养孩子爱好书的好习惯。我们学校的特色就是“打造书香校园”,待会儿我会给大家看一段我校打造书香校园的录像片,具体看看学校是如何为孩子创设读书氛围,让孩子爱读书的。那么在家里,我们也要创设这样的读书环境,做好亲子阅读。a、亲子阅读可以加深父母与子女间的亲情。亲子阅读可以让小孩深切地体验到父爱、母爱的温暖,促进小孩的身心健康。家长上班,孩子们上学,情感的交流机会与时间减少了许多。如果每天晚上用上几十分钟进行亲子阅读,那情况就完全不一样了。孩子们的内心就会产生一种“爸爸妈妈很爱我”的幸福感觉。日久天长,亲情就会像春雨滋润春苗一般,使孩子茁壮成长。 b、亲子阅读便于家长了解孩子的思想动态。c、亲子阅读可以帮助孩子树立远大理想和熏陶优秀品质。阅读课外书也能让孩子达到修身养性的效果。爱阅读的孩子视野远大,心胸广阔,因为他们可以从书中吸取人类所累积下来的经验与智慧,学到如何判断是非好坏与做人的基本道理,从而开启自己的内心世界,升华自己的人格,达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效果,这远胜于家长和教师口干舌燥的说教。 d、亲子阅读可以培养孩子阅读的兴趣和习惯,提高阅读能力。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良好的读书习惯是提高阅读能力的前提,须知道阅读能力是一个人终身学习的基础和最大的本钱。e、亲子阅读可以增强语言能力、发展想象力、提高写作能力与交往能力。喜爱阅读的孩子的语言能力特强,在听、说、读、写方面较不爱阅读的孩子高,孩子从书中领悟复杂的意念,欣赏语言的美妙。书中的世界无限广阔,充满想象、好奇和机遇,给孩子带来无限的创意,会终生受益。孩子多读课外书,不但能开拓视野,增长知识, 还能积累语言,提升写作能力。许多文字上有造诣的作家、学者总结自己成长经历时,总少不了青少年时期博览群书。许多同学在写作时总有“书到用时方恨少”的感觉。如果让学生多读课外书,多积累,天长日久,写作时就会呼之即出,信手拈来。所谓“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f、亲子阅读可以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孩子能在阅读中边读边吸收,边分析边理解,让孩子具有独立思考的能力,开发孩子的智力,发展他们的创造性思维,使孩子逐日聪明起来。

四、关注孩子的所学,做一个负责任的家长。

为了对孩子的学习有所帮助 我建议家长可扮演好以下几种角色:

1.知情者;每天看一看孩子的作业本,做到心中有数。

2.聊天人:孩子回到家,多问一问学什么了?有问题吗?            3.倾听者:让孩子把所学的说说、读读、唱唱。

4. 指导者:教材的容量比较大,老师每节课的授课内容相应就多、快,所以有些内容就需回家预习、巩固。老师面面俱到是不可能的,家长一定要加以指点,不懂的要及时与老师沟通。

5. 孩子的帮手:教学中会需要收集一些材料,如图片、实物或带着孩子到一些地方去观察、实践,家长就要做好孩子的帮手。

五、关于安全卫生方面

安全无小事,现在大都是独生子女,孩子对于家长来说可以说是生命的全部。学校在这方面会常做宣传和教育,家长在平时也应经常教育孩子注意安全,懂得交通规则,要学会躲避车辆,不做危险游戏,不做危险动作。我发现有的家长允许孩子买一些刀类或是一头尖利的玩具,并带到学校,这是绝对不可取的。铅笔也不要两头削得尖尖的,这样很危险。还要告诉孩子不要随便爬栏杆或高的地方,加强安全防范意识。

最后我想说一点,我们老师是人,而非神。在目前的教育体制下,也承受着相当大的压力。现在家长的素质高、社会对教师的期望也很高,这就高度考验着我们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在工作中我们也难免会有些不足之处。所以,还希望各位家长要多理解、多支持、积极配合,就辅导教育孩子等问题向我们交流沟通,向教师反映孩子在家的学习情况,协调好家庭学校的关系。每一个问题学生后面就有一个问题家长,每一个成功的孩子背后都有一位成功的家长。教育好孩子是我们共同的责任,需要我们共同努力。今天我们有缘相聚,家校联手,共话教育,就是因为我们有一个共同的目标:让我们的孩子快乐成长!

 

 

 

 

 

 

 

 

 

好习惯受益终身

美国心理学家曾说:“播下一个行动,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教育家叶圣陶也指出:“教育就是培养习惯。”由此可见培养习惯的重要性。都是第一次做父母,没有任何经验可言。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我们也是一边在学习如何教育孩子,一边在教育孩子,请教一些成功的父母,请教一些家教读本。着力在以下几个方面对孩子进行培养:

一、培养自学能力:

  “授之于鱼,不如授之以渔”鱼——渔,就是说教他抓鱼的方法,而不是给他一条鱼。“先做该做的,再做想做的”帮助他理清头绪,做事有轻重缓急。“做一个主动的人”。每天早晨的20分钟英语晨读。英语的学习重在语感的培养。这一点受到教数学的胡老师的启发,她有一个非常优秀的女儿。她女儿有着良好的学习习惯。我要求孩子每天在做完所有作业后,对第二天的学习内容做适当的预习。平时睡前他习惯阅读,看着他沉浸在书海中,体验着阅读给他带来的乐趣,直到我们再三催促了才放下书睡觉。他已经能做到主动的学习,这点让我很欣慰。“无论学什么,主动和被动大不一样”。

二、创造一个良好的家庭环境。

  “与其心不在焉学习10小时,不如集中精神学1小时”。

  “静心”能做到事半功倍。孩子还小,容易被一旁的事物所吸引、容易分心,所以父母要为她创造一个静心学习的环境。有时为了赶论文或参加赛课经常挑灯夜战,他耳闻目濡,自然而然也养成了静心学习的习惯,习惯养成后,便能在吵闹的环境中也能静心学习。好几次去学校接他:发现他在吵闹的环境中,在教室一角埋头看书,丝毫不受一旁热闹世界的影响。当然,也因此付出了代价,小小的鼻梁上架起了眼镜。

三、适当的期望。

  我们为孩子营造了一个比较宽松的家庭氛围,但从不会因为考试的失败而责怪更谈不上打骂他。但上课要认真听、作业要独立做、能管得住自己。上课认真听,可以做到事半功倍;作业要独立做,才能很清楚地知道自己的薄弱点,有针对性进行弥补;能管得住自己,要求孩子有自制力,孩子对于玩具的需求就像妈妈们对衣服的需求一样,没有止境。从小我就告诉他,玩具有很多,也有很高级的,但不可能都属于你,而且“玩物会丧志”。还有对于网络,网络除了可以玩游戏,还有很多用途。我们有着协定,周一到周五基本也没有多少空闲,周末可以每天半小时上网时间,完全属于他的时间,我基本不干涉,当然也要把把关。只玩些小游戏或在博客上坐坐。还有:“做每一件事时想想,怎么做才能做得最好”。我们要求他的这种“最好”不是第一名,而是他个人认为的最好,在他的能力范围之内可以达到的目标。说来惭愧,张越的周末纯粹在适当学习之余,玩得很开心,没有上任何的辅导班。孩子学得比较轻松,取得了较好的成绩。

四、给予适当的压力。

  暑期长假,孩子容易放松。我们和孩子共同起草了日程表,规范了他一天要做的事,每天睡觉前让他对所过的这一天进行自我评价。寒暑假、双休日,书城成了我和孩子经常去的地方,为了让他学有所获,我们让他做一本“书海拾贝”,让他把看过的每一本书的做一些摘抄。把他一些文笔很稚嫩的练笔放在我的博客上,随着点击量的增多,他异常兴奋,看到叔叔阿姨的鼓励留言,信心百倍。我们这样做是给他压力,让每一天不被荒废、过得有意义。适当的压力有利于孩子的成长。

五、自立的培养。

  信任孩子,鼓励他,相信他行。我们在平日中什么事都比较“放手”,没有给予他无微不至的呵护,让他去尝试,即使是失败,对他来说也是财富,让他有经验的积累。知心姐姐卢勤有《告诉孩子,你真棒》、《告诉自己,我能行》两本书对我的启发很大。生活上、学习上,我们努力培养他的自理能力。有时在家会洗洗碗、扫扫地,只是让他知道每个人都是家庭的一员,都有为其他人服务的责任和义务。整理书包则完全是他自己的事,做完作业及时整理,忘了错了遗漏了是你的事,培养他的责任感。

六、持久的激励

  一个人“内心有了盼望,就会产生一种奇异的力量”。所以我们有意识的不断给他鼓励,给他认可,给他奖励。我们一个人觉得自己行、能战胜困难、有信心,那么她真的会行,会很出色。这是精神的力量。所以,我认为,作为父母,要让孩子有积极的状态,调动他积极的一面,而不能有消极的想法。在家里,孩子说得最多的话是:妈妈,我给你讲个笑话。《读者》、《意林》上的幽默笑话,和我抢着看!培养孩子一个积极自信的心态,让孩子一生沐浴在快乐的阳光之中。

七、有意的引导。

  我们每个星期为他设计的活动,不是纯粹盲目的玩,而是有我们的目的,每次我们要精心准备,出去便象半个导游,给他讲各种知识,我们虽然累,但对孩子来说是寓教于乐,很值得。活动、游玩能让孩子调节身心、放飞心灵、拓宽眼界、增长知识。每年的寒暑假基本都会有一次远足。他在一年级时带他去泰山旅游,从700米高的地方,一直爬到山顶。连我这个当妈妈的都累散了架,他和爸爸一左一右架住我,喊:“妈妈,坚持住!快到山顶了!!”说来真的挺惭愧的,儿子为我做着榜样。

  还有礼仪方面的引导。尊敬师长、保护环境、善良爱心、谦虚谨慎、宽容待人、明辨是非等方面,我们对每一个细微处都是严格要求的。因为做人是最根本的,经常会在公交车上,他会主动让座;在街上会将垃圾捏在手里走很远的路去找垃圾桶……是的,在一些原则问题上,我们肯定不会放任放松的。

八、养成广泛阅读的习惯。

孩子有了一定阅读能力,就得让孩子广泛阅读课外书了。孩子不读科普读物、文学作品、历史故事等各种书籍,不读各种儿童读物和报刊,就谈不上对知识的兴趣。要学好,光靠课内是不够的,还必须一些课外读物的辅助,让孩子开阔眼界,增长见识。家长要有的放矢地介绍一些课外读物,指导孩子阅读、养成孩子爱读书的好习惯,或者让孩子观看有意义的电视节目,要教会孩子如何从众多的课外读物中选择适合自己书来,养成课外学习的习惯。因此,做父母的要尽自己的能力给孩子买些课外书,引导孩子认真阅读,养成他广泛阅读的习惯,这将是一辈子的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