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 书香校园>>文章内容

科学 学科教学设

发表日期:2015/1/20 20:52:24 出处:未知标签:} 作者:陶崇发 有479位读者读过

江宁区禄口小学 科学 学科教学设计

                             

年 级

单 元

课  题

神奇的水

课时安排

1

教学目标设计

此目标的“课标”依据

1、生活中有很多静电现象,通过摩擦等方式可以使物体带电。

2、带同种电荷的物体相互排斥,带异种电荷的物体相互吸引。

3、在探究活动中,能根据已有知识,运用逻辑推理,对观察到的现象进行合理的解释。

4、初步了解静电的应用和防止。

5、发展学生探究身边科学现象的兴趣。

 

教学重点:认识静电现象

教学难点:认识正负电荷及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

 

 

教学过程:

“课标”理念表述

(一)、游戏导入,认识静电,提示课题;

1、师:同学们,你们喜欢做游戏吗?(喜欢)

2、谁愿意上来和老师做个游戏。邀请一名同学上台,在老师手中的两块泡沫板中,任选一块泡沫板。

3、师:我们在3秒钟内将泡沫板贴到黑板上。其他学生给我们数3、2、1。

4、教师和上台学生背靠背,在同学们的3、2、1中,同时将泡沫板贴到黑板。(学生数数时,老师用手不停地摩擦泡沫板。)

5、(教师的泡沫板贴在黑板上,而学生的泡沫却掉了下来)师:这是为什么呢?

6、当局者迷,旁观者清。请同学们给他点提示,这是为什么?(学生回答。)

7、教师小结:同学们知道这是什么现象吗?对,这是我们生活中常见的“静电现象”。

《科学课标》指出“儿童天生的好奇心是科学探究的起点。”以游戏的形式导入,能很好地调动学生探究的兴趣和热情。通过学生和老师贴泡沫板的对比,揭示静电现象,也是水到渠成。

(二)、了解生活中的静电;

1、师:生活中遇到过类似的现象吗?举几个例子说说。

2、学生回答。(①梳头时,头发会随着梳子跑;②晚上脱毛衣时,会听到啪啪的声音;③有时衣服上会吸很多的灰尘……)

3、师:小结:生活中的静电现象真不少。老师也收集了一些。

课件出示:在科技馆里,学生手触摸静电起电球,“怒发冲冠”的图片。“雷电现象”图片。其实,同学们忽视了自然界中,最大的静电现象“雷电”。

4、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静电”。板书:课题。

在游戏导入后,让学生说说生活中常见的静电现象,充分了解学生的前概念,再通过课件展示学生不易见到和容易忽视的静电现象,有效地丰富了学生对静电现象的认识。

(三)、活动(一):让物体带上静电;

1、过渡:师:要想研究静电,必须先让物体带上静电。

2、教师出示实验材料:看老师都为大家准备了哪些材料?简单介绍。

3、师:简单介绍材料,怎样让它带静电呢?(摩擦)用什么摩擦?(逐步引导学生学会操作)

4、课件出示:

实验建议:①任意选择两种物体,快速摩擦。②用摩擦过的物体接触碎纸屑,观察现象。③注意不要用手接触摩擦过的部位。

5、指名读实验建议。

6、教师做必要提示:怎样证明物体已经带上静电了呢?(用摩擦过的物体去接触碎纸屑,如果能吸,说明带静电。)

7、学生领取材料,进行实验,教师巡视指导。

8、汇报交流。

师:同学们,让物体带上静电,你们做到了吗?(做到了)你们是怎么做的?

学生汇报。

9、师小结:同学们,相互摩擦能够让物体带上静电。

《科学课标》指出“教师是科学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领者和亲密的伙伴,对学生在科学探究活动中的表现应给予充分的理解和尊重,并给予必要的方法指导。”在做实验前,教师对材料进行简要介绍,以追问的方式渗透实验方法的指导,对学生有效进行实验探究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四)、活动(二):认识正负电荷及正负电荷之间的相互作用;

1、过渡:如果让两个带上静电的物体相互接近,会发生什么现象呢?

2、学生猜测。(相互吸引,或相互排斥)

3、师:光猜测,是不行的,我们还得用实验来证明。

4、出示:铁架台,用线拴好的小夹子。

出示课件:

(实验步骤)

①将用头发摩擦过的塑料吸管,用夹子夹住。(师做示范)

②用塑料尺摩擦过的泡沫板去接近吸管摩擦过的部位,观察现象。

(实验建议)

①尽量不要用手触摸摩擦过的部位。②每个实验做2-3次。

《科学课标》指出“科学探究活动一般应掌握由简单到复杂、由教师扶着走到逐步放开、由模仿到半独立再到独立的过程逐步进行。要给学生一个由生疏到熟悉的过程,不要要求一步到位。”此环节中,通过课件展示实验步骤和实验建议,让学生了解实验的方法及注意事项。其实,这是对学生实验方法的指导,有利于学生更加有效地完成实验。特别是实验需要做2-3次,观察现象,得出结论。

6、学生领取材料,进行实验。

7、汇报交流实验发现。

①用毛发摩擦过的塑料梳子与用毛发摩擦过的塑料吸管接近,相互排斥。

②用塑料尺摩擦过的泡沫板与用毛发摩擦过的塑料吸管接近,相互吸引。

……

我们发现:两个带静电的物体接近时,有时排斥,有时吸引。

8、师生小结:刚才,我们通过探究,发现了相互排斥和相互吸引的现象。

出示课件:吸引  排斥

9、同学们,学到这儿,你能联想到哪种物体也有这样的特点。(磁铁)

10、师追问:磁铁是怎么相互作用的?(同极相斥,异极相吸)

11、出示课件:【正、负电荷】

师借助课件讲解:物质同时带有两种电荷,正电荷和负电荷。板书:正电荷  负电荷

由于正负电荷数量相等,相互抵消,所以物质呈中性。我们平常也就感觉不到静电了。当物质受到外力作用(如摩擦)时,物体表面的电荷发生了转移,正负电荷数量不一样了,物体就显示出了电性,也就产生了静电现象。

电荷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磁铁之间的相互作用是一样的。当正电荷接近正电荷时,会相互排斥;当正电荷接近负电荷时,会相互吸引。

《科学课标》指出“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但也需要明确,探究不是惟一的学习模式,在科学学习中,灵活和综合运用各种教学方式和策略都是必要的。”此环节是采用资料和形象的课件的方法,向学生对静电现象做出了科学的解释。完成了学生从初始认识向科学认识的发展,当然这个发展对学生来是还不是很深入的,但对于五年级学生来说,只能认识到这个程度了。

12、师演示:用泡沫板摩擦塑料绳做的毽子,你们发现了什么?(塑料绳一根根的分开了。)这叫什么作用?(排斥)说明它们带有同种电荷。同学们,你们想做吗?(想)

13、可没这么简单,你们得告诉老师,塑料绳上带的是正电荷,还是负电荷?你有办法吗?(用带有正电荷的物体去接近它,如果排斥,则是正电荷;如果吸引,则是负电荷。)

出示课件:科学研究告诉我们,当用塑料梳梳头发时,梳子和头发摩擦,头发上的负电荷发生了转移,跑到梳子上,由于梳子上有了多余的负电荷,所以梳子就带负电,头发缺少了负电荷就带上了正电。

现在你能告诉我塑料绳上带的是什么电荷吗?

14、学生动手实验,汇报交流。

15、师:你观察到什么现象?(梳子和塑料绳相互排斥,塑料绳带的是负电。)

(五)、生活中静电利用与防止。

1、同学们能学以致用,真是了不起。我们通过摩擦让物体带上静电。我们的生活中哪里利用静电呢?

2、学生回答。

3、出示课件:静电的利用。

过渡:有时静电给我们的生活带来许多的烦恼。

4、学生举例,静电带来的烦恼。

5、出示课件:静电带来的烦恼及防止

A、在干燥的冬季,不要穿化纤质地的内衣裤,尽量穿纯棉内衣、内裤,以减少静电的产生。

B、当头发无法梳理服贴时,将梳子子浸在水中,等静电消除之后,便可随意梳理了。
    C、休息时,不妨赤下足,有利于体表积聚的静电释放。
    D、开车前消除人体静电:有人会在出门开车前先去洗个手,或者先把手放在墙上抹一下消除静电,这不失为一个好方法。

《科学课标》指出“科学探究要与生活紧密相连。”此环节的设计,考虑到静电经常给我们的生活来带烦恼,让学生了解如何消除静电,服务于生活,也能让学生对静电有更进一步的了解。

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