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 教学教研>>教育教学>>文章内容

大胆实践,推动教学改革

发表日期:2015/1/16 16:23:34 出处:未知标签:} 作者:耿泰和 有505位读者读过

 我国小学数学的教学改革是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组成部分。要建立新的小学数学课程体系,很重要的一个方面是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这就需要对课堂教学进行一些研究和实践。

1. 课程改革的目标

我国目前的课程改革目标是:全面贯彻国家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宗旨,突出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以及对社会和自然的责任感。对一期课程的反思也使我们认识到加强课堂教学研究的重要性。

长期以来,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一个主要问题,是课堂教学还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被动接受式的教学。小学数学学科中被动接受式学习有这样几个特征:

1)教学以教师讲授为主课堂教学中存在着两个问题。首先,有些教师对学生十分负责,总是教师讲授得过多。另外,存在着一种打乒乓球式的提问和教学的现象,即类似于打乒乓球,教师只接乒乓球台上的球,而不接界外的球。对学生的回答,只肯定那些与自己教案相符的答案。课堂上表面是一问一答,而实际上学生真正的想法没有得到表达,因此难以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这种情况也反映了以教师讲授为主的问题。怎样克服这种情况是值得思考的。

2过度练习所谓过度练习,是指不合适地安排练习活动。这不是量的多少的问题,而是不合适。讲到练习,可以从三个方面理解。第一,熟能生巧。数学离不开练习,要形成技能、技巧,一定要通过练习。这一点是肯定的。但关键的是要进行有效的练习,练习要有目的性、针对性,要使练习题发挥作用。第二,熟能生厌。即不合适地、过多地安排练习,会使学生形成负面的情感体验。这种不适当的练习就会使学生形成一个负面的情感体验。另外,我们的一个调查发现,小学四年级的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普遍比小学二年级的学生降低。这是否与我们的练习有关呢?我想是有一定的关系的。第三,熟能生笨。我们举个例子来说。比如,做一些应用题,教师告诉学生数量关系,方法是什么样,让学生模仿,做很多,再模仿,再做。这个过程,其中有思考的含量,但在很大程度上,老师是让学生记忆解题方法的过程。而实际上这是模仿的过程,而不是思考的过程。长期下去,不利于学生创造力的发展,减少学生创造的空间。这样看来,题海战术主要是记忆的战术,而不是思考的战术。它会使学生的思考能力下降,思维能力降低,这就是熟能生笨。有这样一句话:教学就是讲到懂,练到懂,考到懂。这个做法就是模仿,提高了成绩,但没有发展思维。过度练习的本质,不是思考,而是缺乏互动性,这种过度练习恰恰背离了数学的本质。

3)学生很少有机会通过自己的活动与实践获得知识与发展这样的机会少,课堂活动比较单一。教学改革就是要探索怎样使学生通过活动获得主动的发展。

4)学生很少有机会表达自己的理解和意见课堂中学生真正表达自己意见和理解的机会不多,整个课堂的环境不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有的老师说,课堂不是在组织学生讨论吗?我调查过,公开课一般都有许多讨论,但它讨论有这样几个特点:时间短,不超过两分钟;讨论是被动的讨论,并不是学生有机会表达自己的理解和观点。除了被动的讨论外,学生在课堂中被动的情况太多了。被动的表扬(你真棒!)和被动的接受表扬。在教学中缺少的是教师与学生真诚地交流与合作,真正地把学生作为主体,实现人与人之间平等的、真诚的交流。

5)学生追求唯一正确的标准,开放性不够学生所追求的不是自己的独立思考,而是现成的一些标准答案。

被动接受式教学在一定程度上的存在,阻碍了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因此,我们课堂教学改革的目标应该是很明确的,应对这种被动接受式的教学进行改革,使学生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人,使教师成为合作者、引导者和组织者。被动接受式的教学,使课堂教学中出现这样一个现象:学生学得很苦,特别是高年级;教师教得很苦;但有时效果不理想。问题症结是被动接受式教学。因此我们提倡课堂教学中的有效教学。

2. 开展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策略研究

学习方式不是指具体的学习策略和方法,而是指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过程中基本的行为和认知的取向,是学生学习时在自主性、探究性和合作性方面的基本特征。概括起来,就是自主、探究、合作、实践这八个字。因此,课堂教学就要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就要转变目前在一些课堂教学中存在的单一、他主、被动的学习方式,提倡和发展多样化的学习方式,特别是要提倡自主、探索、合作与实践的学习方式,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使学生的主体意识、能动性和创造性不断得到发展,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学生的学习方式对学生的学习结果具有决定性的影响。单一、被动和陈旧的学习方式,已经成为在课堂教学中推进素质教育的一个障碍。实际上,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出现了一种课程的表面达成现象。这种现象,造就了大量的高分低能学生。在这个基础上我们研究有效教学。有效教学的核心是学生的参与。有效教学不是老师教给学生什么,而是教师怎样引导学生的学习。有效教学的基本目标是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的有效学习。所以在研究中,我们要研究教师教学策略的改变,引起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最后再看学习结果的改变。我们认为课堂教学的改革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关注学生

在课堂教学中,关注学生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教学从学生实际情况出发,而不是从本本出发,也就说,要以学生为本。在研究中我们发现,这要求处理好两个关系。首先是教师与教材的关系,教师要创造性地处理教材,要驾驭教材,不能成为教材的奴隶。这样教师才能有效地进行课程剪裁。有效地进行课程剪裁,这是校本课程的基础。其次是教学要处理好教师和备课或者教案的关系。备课是每个教师在上课之前必须要做的工作,备课是上课的准备和基础。真正互动式的教学是教师与学生的互动。因此不能完全把教案作为本本,完全按照教案做。教学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而不是从本本出发,这是教学是否有效的基础。因此教师要了解学生的实际。

第二,强化自主学习,让学生成为课堂中的主角。实施自主学习,在课堂中就要把空间和时间给学生留出来,让学生自己去学习,让学生成为课堂真正的主人。自主是有效的重要方面。例如,我在上海听过一节课:复杂分数的比较。这节课可以说是上得非常的。教师表达非常清楚,提问非常清楚,板书非常清楚。印象特别深的是这位老师的最后一句话正好铃声响。这节课上得可以说是滴水不漏。课后专家讨论这节课,认为这节课学生没有参与,没有活动的空间,老师是主角,学生是配角,是配合教师的。这种表现即是打乒乓球式的教学,一个特点是从来没有界外球。而实际上,上课是看学生的投入,看学生的思考过程,看教师与学生的互动。一节课要有三个:第一是看学生是否被调动起来了;第二个是看老师与学生的互动,教师对学生的指导;第三是看学生思考的层次。教师应该把空间让给学生,把思考还给学生,让创新走进课堂。这是新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

第三,教师成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合作者和参与者。教师的角色发生了变化,教师领导课堂的形式发生了变化。这一点也是非常重要的。

2)关注发展

课程标准的核心思想用一句话来概括就是尊重学生的发展。那么如何理解发展呢?我们认为,发展就是指全面发展,可以将其分为三个领域。第一,基础知识和基本学力。基本学力是指学习的能力。第二,个性与品德。第三,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概括说,第一块叫作基础,这是发展的重要内容,学生的发展包括基础知识和基本学力的发展,是发展的载体。第二块叫作品德,是发展的核心,是培养学生做人;第三块叫作思维,是课程与教学改革的突破口。

注重学生大智慧的发展。所谓大智慧是指学生创新思维和独立思考。随着时代的发展,我国的教育改革越来越注重培养学生的大智慧,日前世界许多国家都把培养学生的大智慧作为一个目标,这已经成为国内外的一个共识。如果所有的教师都关注学生的思考,一定会为教学改革创造一个良好的风气。

注重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发展。所谓情感,就是指学生的情感体验,让每一个孩子感到学习数学的快乐,感到动脑筋的快乐。态度,指学生对事物的看法,是在学习活动中形成的。价值观,指对人生基本问题的看法和态度。关注学生的发展,很重要的是关注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发展。价值观与数学教学有什么关系呢?我们说有密切的联系。任何一个课程、教学活动都有两个层面,第一是显性的课程,与数学知识有关的;第二是隐性的课程,即数学活动背后渗透的价值观,渗透的教育。例如,我在徐州听课的一个例子。教师提出一个问题:我要为妈妈买一束花作为生日礼物送给她,你们帮我选择一下。在这个例子中,显性课程是计算数学问题,隐性课程即渗透了一种尊敬长辈、孝敬父母的价值观。这个价值观是我们社会、我们民族所提倡的,而最近一段时间,这种价值观似乎是淡化了。但这个价值观对人的发展来说是很重要的。在这个案例中,教师很自然地把这种价值观渗透进来。课堂中我们应该把一定的价值观与数学活动结合起来。任何教学活动都是有价值观隐含在内的。有一个教师让孩子比较最贵的游艺活动的价格,显性知识没问题,但隐性价值的处理是不恰当的。现在一些新教材中很注意隐性价值观,例如,环保问题、奥运问题、关心他人的问题等,向学生渗透一种社会所认可的价值观。人的发展是全面的,在课堂中要把非常重要的价值观与数学教育联系起来。新教材现在有四套,它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都渗透了价值观的培养。

关注教师的发展。我们认为教师的发展大体有三个阶段,第一叫作新教师,在该阶段,教师主要关注教学任务的完成。第二叫作有经验的教师,是教师具有一定的教学经验,能够比较自如地完成教学任务。第三叫作专家型的教师。我们调查发现,并不是所有的有经验的教师都会发展为专家型教师,专家型教师只是很少一部分,有相当一部分教师满足于自己的现状。从有经验的教师成长为专家型教师的一个条件是教师进行研究与反思。因此我们提倡教师参与研究,研究的方式是实践、反思、再实践的过程。有许多学者提出反思型教学,反思型教学就是教师的反思。教师发展的必要条件是教师开展研究,研究的过程就是实践与反思的过程。

3)关注过程

首先要了解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的过程,特别要关注学生的思考过程。三个思考层次的合理组合,对学生的思维发展很有作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了解学生的想法,了解学生在解决问题时有什么创意和困难。在这个基础上,教师有的放矢地讲。这样才能做到精、准,这才是有效的教学。这实际上是课堂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由教师讲学生练的模式转变为教师引导学生探索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掌握了知识,而且发展了思维。

目前对关注过程的教学也有不少研究。例如,HANDS ON的活动,称为动手做,主要是法国和美国的数学课、科学课中所运用的策略。基本的过程是提出问题———动手做实验———观察记录———解释讨论———得出结论———表达陈述HANDS ON活动中,学生不仅获得了知识,而且经历了研究的过程,学会了探索的方法,也有利于学生开展合作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