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 教学教研>>教育教学>>学习体会>>文章内容

听课随记

发表日期:2011/10/28 7:32:59 出处:未知标签:} 作者:无 有681位读者读过

听课随记

江宁区禄口小学   张冬香

有幸担任了此次江宁区第三届“秋实杯”课堂教学大赛高年段的评委,听了七位教师精心准备的七节课,非常感动。感动于他们的认真,感动于他们的激情,感动于他们的博雅……难怪我身旁的王老师一再说,他更喜欢听“秋实杯”。是呀,春华虽已不再,秋实却更加动人。其中几位长者,初见时觉得淡淡平平,没想到往课堂上一站,竟是那般激情四射,又让人觉得比起年轻人的活力,他们更多了一份沉淀。抱着学习的态度,我仔仔细细地听,详详细细地记,也有了一些思考,聊记几笔,与大家分享。

一、眼中有教案or眼中有学生

很多人不喜欢上公开课,甚至有人上完公开课的课回到班级还要重上,为何会出现这样的不正常现象,究其原因,就是因为上公开课时眼中只有听课教师,只有那精心设计好的教案,而平时的常态课,满心都是学生。我们一直在呼吁公开课常态化,其实就是要教师在公开课上仍然做到眼中只有学生。然而,做到这点谈何容易,更别说这样的赛课了。一个人出来赛课,往往是一个学校的团队共同打造,教案都是斟字酌句,精心设计的。所以在这七节课中,有的就出现了“走教案”的现象,教者就想把设计好的教学环节呈现在广大听课教师面前,将写好的唯美过渡语呈现在大家面前,记不住时还一再悄悄地看教案纸,随之而来的不仅仅是教态的不自然,更是对学生的不关注。而其中给我留下较深印象的是岔路魏昌敏老师的课,整节课他的关注点都在学生身上,真正做到了“眼中有学生”。学生每回答一个问题,教师都有恰当的评价,而这个班级的同学课前预习太充分了,可能把课课通都读透了,所以老师一问,他们就滔滔不绝,我在下面听得着实替他捏了一把汗,心里想自己一直坚持不让学生买课课通还是非常正确的。但魏老师比我淡定多了,很巧妙地利用评价化解了课堂上的尴尬,并采用各种手段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到后来,同学们都能脱离课课通的束缚,真正表达自己对文本的理解和感悟,这样的进步正是老师眼中有学生的具体表现。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面对几十个活生生的学生,不要死抱着自己课前的教学设计不放,要打破课前的教学预设,毕竟教学设计只是教学前的一个预计、猜想。教师在课堂上要敏锐地抓住偶发事件、学生智慧的闪光,把它们转化为教育资源,深入挖掘它们背后潜在的教育力量,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机会。而不是进行具体的教学时不管学生在课堂上如何变化,教师始终忠实地执行自己的教学设计,让学生成为自己的附属品。

二、教教材or用教材教

教材不等于教学内容,教学内容应该大于教材。教学内容的范围是灵活的、广泛的,可以是课内的也可以是课外的,只要适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所有有关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的任何方面的教材资料都可以作为学习内容。教师不应该把教学内容仅仅停留在课本上,而是应该相机地把教学内容进行拓展延伸,灵活运用。在这七节课中,不乏这样的优秀案例。如蔡年山老师的《诺贝尔》一课,在学习“1864年6月3日,诺贝尔实验室在一声巨响中化为灰烬诺贝尔的弟弟被炸死,父亲被炸成残废,但诺贝尔毫不气馁。”这段文字时,学生谈了自己的初步体会后,教师出示了《炸药之父——永远的诺贝尔》一书中关于这段的具体描写,学生读完那段凄惨的文字后,教师又让学生想象此时诺贝尔的心情,想象白发苍苍的父母会对诺贝尔说什么,想象周围邻居会说什么,诺贝尔又会怎样想,怎样说?学生一步一步,深入地理解了诺贝尔的“毫不气馁”。这样的教学就是用教材教语文,教学内容远远大于教材。徐广银老师的《钱学森》也是一个用教材教语文的范例,他这节课的主线就是“作者是怎样来表现钱学森的爱国情怀的?”这样一篇课文,教师即使不教,六年级的学生也能一读就读出它的主题“爱国”来,如果我们死教教材,非要用一节课的时间让学生体会出钱学森怎样爱国,还不如像徐老师这样,把教材做个例子,让学生学语文,学习作者是怎样来表现钱学森的爱国情怀的。学生抓住了文中的语言对比,不仅更加深入地感受到了钱学森的浓浓爱国情,而且知道了通过语言对比,可以烘托人物的性格品质。教材完完全全成为了学生学习语文的一个例子。在艾玉俊老师的《诺贝尔》一课中,教师也将教材作为例子,引导学生在写作时要有详有略。魏昌敏老师的《钱学森》一课中,教师自己在备课时就跳出了教材之外,上课时和学生侃侃而谈,谈钱学森归国前在美国享受的优厚待遇,谈祖国当时的境况,谈钱学森的伟大功绩,告诉学生倾听的重要,告诉学生文字是有温度的,告诉学生钱学森是一座山、一本厚重的书,推荐学生去浏览钱学森网站、去读《走进钱学森》。那些极富感染力的语言把学生带离教材之外,又回归教材之中,从教材这个例子出发,无限扩大语文的外延,让学生学语文而非学课文。语文教学就应该像这样由语文教材延伸开去,引进时代活水,汲取历史营养,拓宽学生学习的空间。语文教师要敢于冲出教材的小圈子,走出教材,突破传统教材的樊篱,这样我们既解放自己,更解放学生,带来的将会是语文教学的高效率和学生语文能力的快速提高。 

在学习中收获,在反思中进步。“秋实”的醇美、厚重让我沉醉其间,期待来年的“春华”更加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