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学习,转变教学观念(摘录)
发表日期:2014/12/30 14:44:12 出处:未知标签:} 作者:耿泰和 有511位读者读过
随着课程改革的发展,人们对一些基本观念有了进一步的认识。这些观念主要包括学习观、教学观、教材观和教师观。教师构建新的教学观念是十分重要的。
1. 学习观
一般说来对学习有两种认识,一种叫作行为主义的学习观,另一种叫作认知主义的学习观。行为主义的学习观简单地说就是“学习就是行为的变化”。在数学教育上,行为主义学习观认为,学习是外在刺激与头脑中反应建立的实质联系。外在的刺激即是习题、题目。学生的反应就是解题的方法。认知主义的学习观,用两个字概括是“理解”,学生能用自己的语言来解释。这是学习观的问题,也是几十年来一直存在的对学习观的不同认识。但最近出现了一种新的学习观,即建构主义的学习观。这种学习观认为学习是学生自主探索实践的过程,强调了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作用。用建构主义的语言来说,学习是学习者与文本的交互作用。文本在课堂中就是教材,有时不仅指教材,是指更广泛的对象。学习者在课堂中主要是指学生。学生与教材的交互作用是课堂学习的过程。这里面关键的问题是怎样理解交互作用。所谓交互作用,是教材对学生有影响,学生对教材也有影响。这怎么理解?建构主义理论认为,教材如果不去读,就是死的,没有生命力,学生去读教材,是学生赋予教材以生命力,就是激活教材。那么学生怎么激活教材呢?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生是以原来的经验来解释教材中的内容,建立起一个新的概念,这就是建构。建构是一个逐步的过程,是一个逐步的探索与实践的过程。因此,课堂教学中要引导学生逐步地发生变化。建构主义学习观对课堂教学的改革有重要的意义,发挥了一个基础的作用。
2. 教学观
教学是一个相当基础的概念。老师们都给学生上课,但“什么是教学”,不是每一位教师都能说得清楚。随着时代的发展,对教学的认识也在不断地深入。在这里,我想介绍在新的课程改革理念下,教学观发生的变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对教学作了相当详细的陈述,我将其概括为:“师生互动,全面发展。”课堂教学是教师和学生围绕着文本的互动。所以,在教学中有两个互动:学生与教师的互动,学生与文本的互动。在这两个互动中,师生是共同发展的。这种教学观要求教师的角色发生相应的变化。
3. 教材观
现在正在建设新的教材,但对于教材是什么、教材的作用是什么这些问题还都正在讨论之中。过去认为课本是教学之本,教材是“圣经”,教师根据教材来教是绝对没错的。而课程标准中提到,教材是教学活动的缩影,而不是教学的“圣经”,不是一定要按照教材去做,而且,教师有责任进行课程剪裁,使教材符合学生的情况。新的教材观强调要按照学生的情况进行教学,而不是完全拘泥于教材。
4. 教师观
讲到教师,我们想到的总是“奉献”。“红烛颂”用红烛比喻教师是不恰当的。首先,这个比喻没有看到教师在奉献的同时自身也在发展,而且奉献越多的教师发展得越快,奉献的经历也是发展的经历,付出与回报总是结合在一起的,而这种比喻没有看到这一点。这次课程改革提出,教师要和新课程一起成长,新课程的推广一定会造就一批名师。要让教师和新课程一起成长,这是一个新的教师观。另外,怎样看待教师的角色、看待教师的发展,怎样看待教师的作用的问题,应引起重视。现在强调的是学生,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这是不是意味着教师在教学中的领导作用不再提了呢?是不是意味着教师不再是课堂教学的领导者了呢?教师不再是课堂教学的主导了呢?教师是课堂中的领导者,这是教学工作本身的规律决定的。教师的领导作用没有发生变化,教师发挥领导的形式发生了本质的变化,教师领导课堂教学的形式和方法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如果这一点没有看到的话,也不能很好地理解教师的作用。过去过于强调教师作为管理者、讲授者的职能,现在是强调教师作为引导者、组织者和合作者的职能。课程标准中提出这一点,意义是非常深刻的。所以我们强调在教学中,教师要精心组织教学,有效地引导学生的活动,真诚地与学生合作,这样才能发挥教师的领导作用。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在我国的教学理论上,这四个观念都发生了变化,这对我们理解小学数学教学过程是很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