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做一名“三思”教师_________江宁区首届教科研新秀班学习心得摘录
发表日期:2014/12/30 7:16:42 出处:未知标签:} 作者:张福新 有590位读者读过
学做一名“三思”教师
禄口小学 刘远方
11月21日,在江宁区教科研新秀班的首次活动中,我们有幸聆听了刘书记的精彩讲座。刘书记不仅拥有丰富的教育教学经验,同时多年从事教育科研工作。他的讲座将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让我们从一个个教学困惑中有所感悟、豁然开朗。
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短短的两句话中蕴含着深层的意义。刘书记在讲座的开始就告诉我们,要做一名有思考、有思路、有思想的教师。我想,这样的“三思”教师也一定能够实现自身的价值,获得真切的职业幸福。
一、有思考——原来,教育是“农业”
刘书记告诫我们,教育是农业而不是工业。用工业的方法做教育,虽然见效很快,但并不能长久,更不能深入人心;相反,将教育孩子当做是一份农业来做,才能一分耕耘一分收获,让孩子养成良好的品行和习惯。张文质老师一直主张“慢”教育,他认为教育是一个“慢活”、“细活”,是生命的潜移默化的过程。这与刘书记所说的“农业”教育观点是不谋而合的。
只可惜当今的教育却越来越从“农业”教育倾向于“工业”教育。作为教师的我们,需要反思。反思自己的一言一行是否可以返璞归真,给学生们树立榜样。课程改革一次又一次,我们是不是真的领悟了其中的要领?教学方法多种多样,由个人到小组,又由小组到个人,是否真的能够发展学生的能力?从简单的一只粉笔一块黑板,到现代技术的投影电脑白板,是否真的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这一个个问题都没有确切的答案,但可以肯定的是:教育,是一份长久的事业,需要我们的耐心、细心和爱心才能够浇灌。
二、有思路——原来,教育科研并不难
我在大学里学的专业是小学教育。当时我们的课程中也不乏教育原理、教育科学研究方法等理论性较强的课程。学的时候只觉得云里雾里,知其然却不知其所以然,更别说是运用它们去做什么研究了。工作了之后,每天忙于班级和教学上的事务,虽然说一时的感想也不少,但也都不成体系。我也总觉得自己很难将教育实际生活与教学理论真正联系在一起。
在这次的讲座中,刘书记通过自身的几个做科研的例子告诉我们如何在实践中做教育科研,一旦掌握了好的方法和习惯,教育科研并没有那么难。首先,我们要学会通过各种学习途径来获取多种多样的知识并注意筛选;其次,我们要多多留意周围的事物,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注意积累和总结。记得有一位特级教师说:“虽然每天的教学工作很繁忙很繁琐,但我却乐在其中。因为无论发生了什么事,遇到了什么样的困难,我都能在第一时刻把它当成是我需要去研究的课题。”是啊,如果我们都可以抱着这样的心态,每一天的工作一定会很有趣很有挑战性,因为学生是未知的,事件是未知的。解决每一个问题的过程就是在做一次教育科研。这样的教育科研够真实够丰富,实际上也才是真正的研究。
三、有思想——原来,教育生活也可以一路幸福
刚工作时候的我们,都带着一腔的热情,进入了神圣的教育殿堂。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职业倦怠就慢慢地侵蚀了我们的思想。这意味着工作状态上的停滞和工作方向上的迷失。刘书记告诉我们,想要拥有一个幸福的人生很简单。一是要有一份有意义的工作(这我们已经都拥有了),二是一辈子认真做到底。认真两个字,一天容易,一个月容易,一年容易,一辈子,却不容易。
我们要将教育作为终身的事业来追求,不断学习,不断提高。只有老师自己首先是喜好学习并且擅长学习的人,他们才能教出世界上最优秀的孩子。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当不断地追寻自身的专业成长,思考着并行动着,这样才能带着创新的思维和执着的态度对教育事业永葆热情。从而在平凡的工作中看到自己的潜力与才能,实现自己的职业价值,获得自己的职业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