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 教学教研>>教育科研>>课题研究>>文章内容

巧设情境,在铺垫中激发学习动机

发表日期:2010/3/31 11:37:19 出处:未知标签:} 作者:无 有739位读者读过

儿童的学习动机被激起后,若刻板地去教,儿童又因失望而使形成的动机弱化,以至消失。因此由铺垫引出新知把儿童带入情境后,应根据内容的需要,使情境成为一个连续的动态客体。要利用儿童能够敏锐感知鲜明、富有色彩的形象,善于用形象色彩和声音去思维,由此向抽象思维过渡的特点,尽可能地避免分析不断、发问不止的“注入式”,运用直观教具、学具等去创设具体的、生动的、能直接感知的情境,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努力提高他们的参与程度,充分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

1、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习动机。所谓创设问题情境,就是充分利用学生的好奇,于新旧知识的衔接处,设置一种有新意、有趣味、有一定具体物象的“疑”境,造成一种教学内容和学生心理的“不协调”,从而激发了学习动机。比如教学“分数的认识”时,我拿出一块面包,向学生强调,这是一块面包,并说:“有2 个学生没吃早餐,我要平均分给他们吃,怎么分?”学生抢着说从中间切开,分成2份。我又说:“每份是这个面包的多少?”学生说是一半。我接着又问:“如果分成3个同学怎么办,每份是多少?”学生一时愣住了,说不出答案。这时我就出示课题“分数的认识”。这样创设的问题情境可使学生形成悬念,课堂上必然会聚精会神地随教师一起研究新课内容,探求问题的答案。

2、创设“实体”情境,发挥主体作用。“实体”情境就是在教学中利用实物去演示,去再现教学内容,让学生亲眼所见,以此来缩短教学内容与学习者之间的距离。这样可以化远为近、化静为动,充分调动、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比如在教学“圆锥的体积”时,我拿出一个圆柱体和圆锥体的玻璃容器,并在圆锥体容器里装满沙子,往圆柱体容器里倒,让学生观察几次能把圆柱体倒满,学生观察后都知道是三次。我再让他们比较圆柱和圆锥有什么相同点,学生就可发现是等底等高。这样学生就知道了等底等高的圆锥体体积是圆柱体体积的三分之一。然后让学生拿尺子去量出直径和高,算出圆锥的体积,学生能积极参与在教学中,完全摆脱了被动应付的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