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 教学教研>>教育教学>>文章内容

[转载]《认识比》教学反思

发表日期:2014/12/18 15:29:07 出处:未知标签:} 作者:陶应平 有524位读者读过

《认识比》教学反思

 

在分数除法单元之后安排“认识比”的单元,其目的有二:一是比和分数有着密切的联系,提前学习比的有关知识,可以加深对分数乘、除法的理解,有利于学生沟通知识的联系,把握知识的本质。二是学生掌握了比的有关知识,就可以灵活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有利于发展学生的解题策略,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本节课是本单元的第1课时,作为一节概念课,如何上实、上活,上出新意,是我解读教材、设计教案时重点关注的地方。本节课按照“自学、交流、应用”的教学模式,力求从以下变革中寻求新的突破,引导学生在体验中加强理解,在思考中发展思维,在自主探究中培养能力。  

    (一)师生关系的变革  

    在教学活动中,我从传统意义上的教师教与学生学向师生互教互学转变,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其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设计空间较大的问题,给学生发现的时间和空间。 

    2、精心组织与呈现学习材料,创设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情境。学习材料的合理组织与呈现,能够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强烈的探究欲望,能够引导学生有序思维,积极发现,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3、重视学习活动中的知识生成,凸现学生学习主体地位。 

    (二)教学内容的变革  

我创造性处理教材,对教材知识进行教学重组与整合,为学生提供了有一定思考性、挑战性的学习素材,充分有效地将教材知识激活,促使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改进教材是为了更好地融入学生熟悉、鲜活的生活内容,更有利于发挥学生自身的课程资源优势,从而更好地为学生的发展服务。这里,我认为教材教学的最终目标并非是回归教材,而应该是回归学生、回归生活,就此而言教材既非教学出发点,更非教学的终点,而仅仅是教学的谋介。 

    教材不仅是预设的,而且是生成的,是师生之间的互动、对话过程,是师生与教学资源之间的开发、交融过程的新产物。 

    (三)学习方式的变革  

我关注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具体表现在: 

    1 指令性活动向自主探索转化。教师通过提供学习材料使学始终处于观察、探究、交流等高层次的思维活动之中。 

    2、问答式教学向学生独立思考基础上的合作学习转变。 

    3、学习过程从封闭预设走向开放、生成。 

学生学习的数学应是生活中的数学,是学生“自己的数学”。数学来自于生活,又必须回归于生活。数学只有在生活中才能赋予活力与灵性。教学中的教与学联系生活,让学生感受到比在生活中无处不在。在出示例题后,组织学生围绕“比”的问题去研究、探索、讨论、概括、总结,实现了自主学习,这样,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创新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