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 教学教研>>教育科研>>研究团队>>文章内容

听实小蒋崇勇老师《有效阅读教学》有感

发表日期:2014/12/5 15:58:29 出处:未知标签:} 作者:张福新 有580位读者读过

听实小蒋崇勇老师《有效阅读教学》有感

禄口小学   祝云龙

11月24日,蒋崇勇老师的《有效阅读教学》讲座给我以醍醐灌顶之感,获益良多,催使我再次反思自己的语文阅读教学。

何为有效? 顾名思义,就是实现预期目标。那么,什么是有效阅读?简而言之, 就是为实现预期目标而采取的恰当的阅读手段。有效阅读的条件,我认为至少有三:调节积极的教与学的心态;寻找优良恰当的教与学的方法刨设逼真的教与学的情景。心态是方向也是动力,方法是加速器,情景是载体。有效阅读等于以上三方面的乘积,它们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无论哪一方面不足,其效果都会大打折扣。阅读教学的理想境界,是叶圣陶先生所期望的“学生自能读书,不待老师讲”。这里的“自能读书”,显然是有效阅读的体现。 《语文课程标准》也明确提出: “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 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不仅要指导学生读懂文本,而且要指导学生了解自己是怎样懂的。教师此刻是学习活动的参与者、组织者、引导者,身兼数职,灵活运用各种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习。

一、分析学生情况

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转变教学方式,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念,从学生的发展需要出发,改进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但是,究竟该怎样以学生为主体?如何了解学生的需求?这些问题都没有现成的答案。要找到答案,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就是进行学情调查。在实际教学中,很多教师没有有意识地作过学情调查和预测,很难真正了解学生的情况。一方面,目前关于学情调查的相关研究很少,可供参考的书目和资料也很欠缺。因此,要想优化教学、渐渐读懂学生,还需要我们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地实践和探索,作好学情调查。。关注了学情,掌握了学情,教师才有“引”的方向,才有“导”的重点。另一方面,学情的多样和多变,并不意味着我们无法了解和把握学情。教师可以走到学生中间,去倾听、观察、访问,可以察言观色,可以举一反三,可以旁敲侧击,还可以检视他们的学习效果。

二、选择教学方法

、实行学生主动参与的探究式学习。(语文课程标准>强调指出:“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既然“语文学习”是一种生活,学生便是学习的主人,应该充分发挥自己的主体作用,“主要由学生自行设计和组织活动,特别注重探索和研究过程”。探究式学习,简言之就是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通过主动的探索,发现和体验,学会探究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从而增进思考力和创造力。而语文教学活动长期以来主要以教师的“传道、授业、解惑”为主要的教学方式,强调记忆性成为语文教学的一大特点,教学中较少有学生的探究性、分析性的思维过程。这种重记忆轻理解,重灌输轻思维,单一、被动以接受为主的学习方式往往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而且负担很重。这一状况不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养成,而且严重影响到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影响着学生思维的发展。

三、重视预习指导

语文阅读教学中的预习被称为语文实践能力与课文展开的“最初对话”,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培养语文实践的能力。‘语文预习被认为是基本的教学方法,也是语文教学的一项常规手段。然而。一些老师对预习产生了片面的认识,再加上传统课程观、教学观、教材观的制约等因素,导致学生的预习形式单一、创新性少和教师布置作业但无检查等问题出现,更谈不上在课文预习中对学生实践能力的课前培养。因此,必须增强学生课前预习环节学习的实践性。

四、夯实字词基础

构成文章的最基本元素是字词,培养语文实践能力的先决条件是以字词基础夯实与否。没有字词的基础就不能理解一句话的含义,不理解这句等对字词的概念展开扎实有效的实践性学习。最后,还可以通过创设情境,激发学生主动的创造性思维。

五、以读为本

读是增强阅读教学实践性最基本和最常见的途径。“以读为本”是指以学生自能思考实践、自能读书实践和自能领悟实践,达到自主积累、认知和应用知识的实践能力,进一步增强语文的实践性阅读教学的目的。如在教学《松鼠》一课中,让学生通过阅读课文来理解文章的内涵,了解松鼠具有哪些外形特点,以及生活习性是什么,接着让学生采用不同方式朗读,直到读通读顺,不少一字,不误一字,不多一字为止,然后挑选文中最具代表性的一段让学生品读,并及时对学生读的情况进行反馈、评价和指导。在这个实践过程中,学生读得充分,读得自由,边读边感知语言,在阅读中感知字形,存文章阅读过程中咬准字音,在阅读中理解文章的大意,语言的整体感知就在其中了。

 

祝云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