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 学校概况>>学校发展>>文章内容

“故事农场”特色文化建设方案

发表日期:2014/11/19 10:38:41 出处:未知标签:} 作者:朱万成 有2220位读者读过

“故事农场”特色文化建设方案

 南京市江宁区禄口中心小学

一、“故事农场”特色文化建设的背景:

我校建设“故事农场”特色文化基于以下三点思考:

1、基于学生发展的现实需要。

我校是处于“禄口空港工业园”中的乡村中心小学。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学校办学规模日益扩大,学生中留守儿童和外来务工子女人数不断增多。作为留守儿童,父母外出打工,受祖辈溺爱的影响,大部分孩子学习动力不足,日常行为习惯较差。而外来务工子女来自全国不同地区,语言、风俗、习惯都有着深深的家乡烙印,难以融入借读学校学生群体之中;同时,他们的课余生活也单调空乏。这些孩子大多由于缺乏严格管教而自由散漫,有强烈的自我意识。而故事,它通俗易懂、耐人寻味,易于小学生阅读和接受,对于学生有着特别的教育价值。儿童在阅读故事中体验阅读的快乐,感受故事的语言和人物美;与同伴交流故事和阅读感受可增进友谊,沐浴童年的快乐和幸福,从而携手进步。由此,我校“故事农场”特色文化建设应运而生。

2、基于教师专业成长的内在需求。

我校目前有教职员工112人,由于特殊的历史原因,年龄结构呈哑铃状,即将要退休的老教师和刚参加工作的年轻教师占了哑铃的两极。老教师有丰富的经验,拥有着充满了睿智的教育、教学故事,这既实用又有效;而年轻人刚参加工作不久,则带来了新鲜、热辣的新潮理念和充满朝气的动人故事,他们既积极向上又善于悦纳新生事物。新教师的茁壮成长离不开老教师的丰富故事,老教师的生机再现也离不开新教师的新鲜故事。打造“故事农场”,为教师的专业成长开辟了捷径。

3、基于学校品牌化建设的必然选择。

我校开展“读书做人”特色活动已有十余年,先后荣获江宁区“读书做人”特色学校、南京市“经典诵读”基地学校、南京市“书香校园”等称号;近几年开展的“诗词教育”活动也红红火火,被认定为南京市“诗词教育”基地学校、江苏省“诗词教育”先进单位。在悠久的办学历程中形成的阅读文化、诗词文化为“故事农场”的文化建构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和文化土壤,师生的阅读习惯、阅读素养也为“故事农场”的展开与提升提供了丰厚的底蕴和素养支撑。

“十二五”,学校在“诗词教育”的基础上将“诗意教育”作为办学品牌加以追求,确立了“同学同乐、同伴同行”的办学理念。其目的就是为了营造平等和谐的教育环境,倡导开放自主的学习方式,追求合作共进的发展状态。

  鉴于此,我校在原有“书香校园”的基础上,充分利用乡村小学的各种教育资源,开展“故事农场”特色文化建设,让师生在校园——“农场”中自由地学习、探究,阅读、交流,劳作、体验;在有趣的经典故事的牵引下广读书,养成良好的课外阅读习惯;从生活实际出发,汲取“故事”中的做人道理,培养向善品格;关注身边的人和事,发掘同伴中的成长故事,相互激励,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最终使师生成为有故事的人,让学校成为有故事的品牌学校。

二、“故事农场”特色文化的界定:

故事,除了指是一种文学体裁外,多数是指旧事,以往的事情。“故事”是人类对自身历史的一种记忆行为,记录和传播着一定社会的文化传统和价值观念,为我们打开了一扇认识世界的窗口。“故事”又是正在发生着的事。它是我们成长道路上留下的串串脚印,包含着生活中的酸甜苦辣及人们对世间百态的洞察与明达,是我们不断续写的人生篇章。每个群体、每个个体都会有自己的“故事”。“农场”是人们耕耘的地方。校园如“农场”,拥有一片希望的田野,处处彰显生命的力量。我校的“故事农场”指视整座校园为一个农场,师生既是耕耘者,又是被耕耘的对象。人们幸福地生活、愉快地劳作,自由生长、个性化成长。

故事农场文化是一种教育文化。它包含两个方面:一是用故事培育人。以故事为内容,建设校园环境,多形式再现经典故事情境,让师生身临其中,耳濡目染;以故事为载体,开展各类教育活动,让活动来丰富情感体验,纯净人的心灵。二是让人成为故事。在学校这个“农场”中,大家同学同乐,同伴同行,每时都在上演一幕幕精彩的教育故事,既有“因材施教”的奇妙,又有“教学相长”的欢愉;既有无怨无悔的付出,又有难忘难舍的回报;既有个性张扬的美景,又有共同进步的圣境……

故事是育人的工具,故事也描绘着我们成长的轨迹。“农场”是自然、自由、自主、快乐的象征。让故事成为我们的精神食粮,让师生成为有故事的人,学校成为有故事的学校是我们的追求。

三、“故事农场”特色文化建设的目标:

“故事农场”特色文化建设的总体目标是以“故事”为载体,以“农场”为形式,倡导师生的自由发展,个性成长,努力实现发展学生、成就教师、铸造学校品牌的理想和追求。

1、以“故事“为切入点,激发学生广泛阅读的兴趣,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多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从而受到美的熏陶、善的教育,积淀人文素养,提高综合素质。

2、以“故事”为媒介,以育人为目标,开发各种有益的教育活动,让孩子在活动中阅读故事、寻找故事、发现故事、传诵故事、仿效故事,最终让孩子拥有有“故事”的七彩童年。

3、组织教师阅读文学经典和教育理论书籍,丰厚职业素养;确立“自主、开放”的教育理念,开展“故事”育人的教育实践研究,锤炼育人本领;以“教育叙事”为主要形式,引导教师勤反思、多写作、常交流,提升教育智慧。

4、深入探究故事教育的有效策略和实施路径,形成具有学校特色的教育模式,铸造学校特色品牌。

四、“故事农场”特色文化建设的内容:

1、打造“故事农场”文化园。

我们立足学校原有环境基础,精心设计,巧妙布局,在校园中建设各种含有故事元素的文化园。

⑴“故事墙”。即打造学校的墙面文化。教室外墙及走廊以磁砖画、写真板形式,呈现各类故事。不同年级段选取不同的主题故事。低年段以常规习惯类为主,中年段以乐学求知类为主,高年段以理想励志类为主。

⑵“故事林”。采用园林建设的理念,利用雕塑、碑石刻画、山石造景等工艺手段,再现故事场景,以达到展示故事的目的。如在学校草坪上,设计、建设苏武牧羊、岳母刺字等爱国主题的雕塑;再如,制作农民春种秋收场景的大型喷绘画展示在学校“开心农场”中……

⑶“民俗馆”。建造室内大型场馆,通过图片、文字、人物与实物模型等形式表现我们家乡禄口地区春节、清明、端午、中秋四大传统节日中的民间习俗。

⑷“开心农场”。开辟学校空地,营建种植园。班级轮流承包农场中的土地种植植物,拓展故事天地。每个班级在承包期间收集有关种植故事、科学故事;收集承包管理故事;积攒植物成长、收获故事;表演、宣讲种植故事等。让学校的开心农场成为故事农场,成为学生边实践边读书,边讲故事边写体验的实践基地。

⑸“诗香荷塘”。在学校“十亩方塘”的近岸种上荷花;在池塘的中间布设浮标,使其成为“海模”训练基地;在池塘四周围栏上镶嵌古诗词画片,让师生漫步吟诵。

2、开发“七彩故事”校本课程。

开发“七彩故事”校本课程。此课程就是通过引导学生阅读古今中外的经典故事,培养学生浓厚的阅读兴趣,开阔学生的阅读视野,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获得基本的阅读能力,在故事中感悟人性的真善美,获得审美体验,促进生命成长。

编制“七彩故事”校本教材。本教材共12册,每册15课。教材的内容以活动方案的形式呈现,既向学生提供阅读素材,又教给学生一些阅读理解的方法,还对教师的阅读指导作出提示。每课教材有两大板块,一是活动方案,二是资源库。“资源库”由“七彩故事”和“阅读链接”两部分组成。每课的“七彩故事”收集了2-3个经典故事,故事的类型有成语故事、寓言故事、童话故事、神话故事、历史典故、民间故事、科学故事等。“阅读链接”的安排,一是为了帮助学生理解故事,内容主要有词语注释、作者及故事背景介绍等;二是为了引导学生读更多的书,内容主要是介绍与“七彩故事”相关的课外书。

开设“七彩故事”课。此课列入课程表,在地方课时中每周安排一节,使用自己编写的“七彩故事”教材,由语文教师执教。授课采用“走班制”和“上大课”两种主要形式。平行班的老师每人选择一课为各班级上课,推磨展开为“走班制”;集合几个班,有一位教师来主持活动为“上大课“。

建立多元评价体系。本课程,我们从学生对阅读内容的掌握,阅读技能、方法、习惯、态度的提高诸方面每学期末进行一次考核。利用“考评表”采用自评、互评、家长评、教师评的方式进行。为提高家长的参与度和评价的可操作性,我们让“考评表”中的标准尽量具体化。如“考评表”提出低年级学生每周能向家人讲一个故事,中年级每学期能自读一本寓言或童话集,高年级每学期至少写4篇读后感等。

3、探索以“故事”为载体的德育新模式。

以“故事”引领德育活动,让故事成为育人的媒介。学校的德育活动紧紧围绕“故事“来展开。这样,既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又易于让学生接受,达到了“润物细无声”的教育目的,可谓事半而功倍。

①    “班级微故事” 述评。

以前的“一言堂”晨会课使学生厌烦,成为既不可舍,又不可弃的“鸡肋”。为此,我们把晨会课改成师生讲评“班级微故事”的活动。由师生收集、编写、宣讲班级发生的故事,评点“故事”和人物。你说、我说、大家说;你评、我评、大家评。凭借”故事“,展示事实,评点行为,相互勉励,引领学生一日常规和行为习惯的养成。

②德育主题教育活动。

把“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学校的德育主题,学校、大队部分阶段拟定育人目标和活动方案。以主题班队会形式,组织班级学生围绕主题寻找相关的故事,阅读故事,结合“故事林”中的“景”排演故事,体会故事中的人物品格;找寻身边的类似典型,撰写学习体会,争做这样的人。如,三月份,大队部以“纪念英雄、热爱祖国”为主题,要求各班级学生收集英雄故事,读英雄书籍;结合“故事林”中的爱国英雄雕塑,排演闻鸡起舞和岳母刺字英雄故事;为英雄塑像献花;认领英雄塑像为班级偶像,以英雄的名字命名班级;邀请老志愿军战士做校外辅导员,聆听老志愿军战士的讲座;学校组织祭扫烈士墓,撰写活动感受……

③节日“故事”阅读。

抓住中华传统节日特点,采用诵经典、知习俗、明事理、炼情感、修品性这一育人过程,对学生进行民族传统文化的教育。每年的春节、清明、端午、中秋这四大中国传统节日,分别以幸福、感恩、报国、和谐为主题,组织学生开展符合各自年龄特点的诵读与节日相关的经典故事、走访调查、实践体验等活动,从而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

4、开展七彩故事活动。

①成立学生社团。社团类型多种多样,重在把学生对故事的阅读、创作融入社团活动中。如,“开心戏剧社”、“小精灵文学社”、故事演讲团等。以“小精灵文学社”为例,该社主要吸纳对文学创作有兴趣的学生参加,还在班级设诗词、寓言、童话、故事等分社。所有语文教师为校内辅导员,知名儿童文学作家、禄口文联的文学爱好者为校外辅导员。文学社创办“小蜜蜂报”、“红领巾广播站”、“故事墙”等阵地为学生发表自己的作品提供平台,同时将学生的优秀习作向报刊杂志举荐。其余社团类似。

②快乐的“故事节”。每年的五月至十月为我校的“故事节”。“故事节”每年一个主题。阅读是她的基本曲调,交流、展示是她的主旋律,而每个师生一年来的阅读积累则是其中跳跃的音符。开设赛诗会、故事会、名著聊吧、百家讲坛……是节日活动的主要形式。它将学校师生的经典诵读活动推向高潮,又化作常态。

③假期共读活动。学校要求学生、家长、老师三位一体利用假期共读一本书。每学年由各年级组长在征求组内教师意见的基础上选定几种儿童书籍,由学校一次购买每种50本以供该年级整班学生课余时间共读;一次性购买美绘版《小鹿斑比》,青少版四大名著和《巴黎圣母院》各500本,分别供1—6年级学生暑假共读。每学年的第二学期末,在《七彩故事》教材中安排一课,从组织学生阅读名著中的经典故事开始,激发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学校为各年级学生分别提供一份“名著阅读自测题”,引导同一年级学生暑假在家中带着问题反复仔细地读同一本名著,做到读有收获。新学年开学,学校举办“家庭读书故事“和”亲子读书体会“的评比活动。每学年开学的第一节“七彩故事”课就是阅读汇报课,由教师组织学生交流阅读名著的收获并邀请家长参加,学生、家长、教师一道叙述自己假期阅读的收获和体验,共同分享阅读的快乐。

④“诗词天天诵“活动。我们收集了包括《语文课程标准》指定的75首在内的165首古诗词,制作了十一册诗词画册。“画册”可随身携带,一年级全一册,其它年级每学期一册。每册有15首古诗词及其注释供学生理解诵读。教师、学生每周诵读、熟记一首古诗,查找、交流此诗的诗外故事。

⑤“锣鼓声中的家乡”寻根活动。借助我校编排的兼具民族风格和艺术韵味的“马铺少儿锣鼓”鼓乐舞蹈,引导学生寻找家乡的故事,让他们了解马铺锣鼓、禄口皮毛等家乡历史文化遗产及其中的故事。收集整理家乡故事集、阅读家乡故事,学习马铺少儿锣鼓、吟唱禄口山歌,从而培养学生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

⑥“我运动、我阳光”健体活动。“花样跳绳”为学校体育特色项目,并融入“阳光大课间”。学校提倡运动与故事相伴,把运动故事和跳绳特色列入体育课的教学内容,由体育教师负责各班级学生的传授和练习;每个年级指定一名体育教师编制包含与特色跳绳有关的故事及“教学方案”,由教研组长负责收集,归类整理,逐步形成“花样跳绳”训练教材。让学生在故事中学习运动知识,体验快乐,在运动中成就运动故事。

⑦“生命中的绿色”种养殖活动。我们组织学生认养或种养一种植物,在家在校均可,提倡邀请家长共养,历时一年,学习有关种养方法,了解有关种养故事,记录植物成长过程和种养体验及相关故事。活动循着“识习性、知其事、悟其品、学做人”的思路,引导学生在科学探究中读书,在动手实践中感悟,在交流分享中提升。

5开展“故事农场”为核心的教育科研工作

①开设教师“话吧”。“教师博客群”是我校在“大家语文网”、“ME博客网”上建立的两个教师学习团队。我们要求45周岁以下教师全部参加并撰写“博文”。骨干教师每学期上传“博文”不少于20篇,其他青年教师不少于10篇,45周岁以上教师自愿参与。“网上教研吧”是依托两个网上团队中的学科教研组长的“个人博客”建立的。每次学科教研活动后,教研组长提出一个研讨话题,其他教师采用“跟帖”的方式见仁见智。“教师论坛”则是每次教师例会上的第一个议程。由学校教科室牵头,每次组织1—2名教师畅谈自己的教育心得、育人案例、研究成果等,与大家分享。

②将“故事农场”提倡的自主、合作、探究、体验等学习方式引入到课堂教学的变革中去,鼓励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适时地创设趣味性、启发性的故事情境,以“故事”激活课堂,吸引学生注意力,引发学生思考。在这样的过程中,将“故事农场”的活动与课堂教学改革有机结合,相互促进,使得“自主探究,快乐体验”的课堂教学模式更好的促进每一个孩子的发展。

“故事农场”作为一个新生的文化概念在我校的深入实践需要有良好的教育科研作为支撑。为此,一方面我校将集合全校教师的力量、动用社区、社会等可用的资源为教育教学服务,积极开展“故事农场”的实践探索;另一方面,我们也将积极开展省十二五规划普教立项课题《乡村小学课外阅读课程建设的研究》的研究工作,在研究中,探究“故事农场”构建的理论指导与实践操作的有效途径,同时,聘请相关专家、借助共建学校共同参与“故事农场”文化的实践探索与教育科研工作,为“故事农场”文化的建设提供科学的指导。将学校特色文化建设引向深入,提升特色构建的品质。

五、“故事农场”特色文化建设进度:

第一个阶段:准备阶段((2014.1-2014.12))

主要运用文献研究法等搜集国内外与本特色研究相关的内容、观点、方法,及时形成文献综述,为特色研究定位奠定基础。同时邀请专家进行指导、论证,为特色研究提供具有指导性和前瞻性的信息和参考,确保特色研究的前瞻性。

(1)成立小组,明确分工

成立项目领导小组和禄口小学“故事”校本课程建设研究室,周牛宝校长为组长,分管领导归口管理,教务处、德育处协同抓,骨干教师全员参加,明确每位成员的职责。

(2)组织学习,指导研究

通过资料研究,将本研究所需的相关理论及新课程的理论知识汇编成册,组织课题组成员学习。

(3)确定主题、制定方案

由校长室牵头,组织召开特色文化建设会议,初步确定研究方向,议定题目,制定建设实施方案。在初步制定研究方案后,再邀请专家对选题和方案进行研讨,提出修改的指导意见,进一步完善方案。

第二个阶段:建设阶段(2015.1-2016.12)

(1)2015.2----2015.5:

主要工作:课堂教学改革;师资队伍的培养;筹划学生故事社团的建立;硬件设施的改善;校本课程的初步谋划;

主要负责人: 周牛宝 朱万成 马小燕  刘义明 陶勇

成果:学生故事社团建立方案、完成故事校园文化建设方案、着手“七彩故事”文化园建设。

(2)2015.6----2015.12

主要工作:继续进行故事课堂教学的改革;师资队伍的培养和提高;开设“七彩故事”校本课程;学生故事社团活动开展;,继续进行“七彩故事”文化园建设。

主要负责人: 朱万成  刘义明   陶勇   张福新

成果:教师论文集、校本课程教案集、校本课程实施标准、七彩故事校本教材、马铺锣鼓校本教材 、花样跳绳校本教材。

(3)2016.1-2016.6

主要工作:继续进行课堂教学的改革;师资队伍的培养和提高;学生社团有计划地开展活动;校本教材的实践、修改。

主要负责人: 马小燕   张冬香  刘义明  张福新  

成果: 优秀课课例、教学案例、 社团活动集锦、故事文化园建设基本完成。

第三阶段:总结研究阶段(2017.1-2017.12) 

从各个层面对校本课程建设工作进行总结评估,汇总、整理研究成果。并将研究成果上升到理论的高度,使之具有普遍的实践意义。形成禄口小学 “故事农场”品牌。

六、“故事农场”特色文化建设保障:

我校重视校园特色建设,从政策、经费、队伍建设等方面倾斜,全力支持学校办学内涵的提升工程。

1. 组织保障

学校成立领导小组,由周牛宝校长为组长,全面领导特色建设工作,成立了以校长室领导下,德育室、教科室为主导的特色课程开发小组,召集了全校的区带头人、区骨干教师为主体课程开发团队,齐心合力,共同研究。

2. 资源保障

学校不断完善硬件设施,为课程建设提供条件。学校将创建数字化校园,加强实验室、图书馆、教师办公设施的建设,建立校园故事长廊、经典诵读墙。借助共建学校资源进行特色建设。

3. 机制保障

学校将认真制定《江宁区禄口小学特色文化建设实施方案》,并制定《建设规划》,完善建设工作流程体系和工作规范体系,提高工作效率,明确责任,强化落实,全面做好各项工作,确保课程建设工作获得成功。对相关工作和人员进行专项评比与奖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