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在爱的阳光沐浴下转化教育“学困生”
发表日期:2014/10/31 16:22:34 出处:未知标签:} 作者:伍凤娟 有555位读者读过
在爱的阳光沐浴下转化教育“学困生”
张玉芳
时间过得真快,转眼愉快的暑假结束了,我们又迎来了新的学期,按照学校的惯例,有的年级又重新分班,学生重新组合,老师们接手了新的学生,学生的成绩表现参差不齐,学困生是老师们谈论最多的字眼儿。是的,多年的教学经验让我真真切切的体会到,要想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转化学困生势在必行。那么,如何改变这些学困生,让他们快乐健康地成长,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呢?今天与大家一起交流分享。
(一)了解是转化的基础。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教师要学会打有准备的仗,要全面了解学生的长处和不足,长其善而救其失,鼓励学生共同进步。教育者只有正确认识“学困生”,研究他们,了解“困”的原因及症结所在,理解学生心情,并为其保密,才能因地制宜,因势利导,因材施教,对症下药,才能拉近师生距离,架起信任的桥梁,引导学生进行自我教育,才能让迟开的“花朵”沐浴阳光雨露,健康快乐地成长。
“诚心换诚心,黄土变成金”。美国心里学家罗杰斯认为:“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真诚的理解和信任的师生关系。”教师对“学困生”不冷落歧视,多亲近,多交谈,多发现,多关心,多理解,多表扬,多帮助,敞开心扉走进对方心灵深处,就容易发现孩子的闪光点,就能使他们感受到不是悲苦无助,感受到老师是自己的益友,感受到教师的期待,就能使“学困生”在心理上得到满足,唤起自尊心、树立自信心、激发上进心,感受到温暖与快乐,愿意把教师的要求变成自己内心的愿望,乐于接受老师的教育。
(二)爱,是转化“学困生”的金钥匙。
“学困生”是学习生活中的弱者。他们在学校得不到同情与温暖,就只得到社会上去找安慰寻乐趣,会受到社会上不三不四的人的影响和拉拢。如果老师漠然置之,不能主动热情的接近、爱戴他们,就会在客观上把它们推向反面。人民教师应从“弱苗多施肥”的农谚中得到启示,借鉴农民的做法,更多的关注、理解、爱护、帮助“学困生”,倾注更多的爱,把温暖的阳光洒在“学困生” 身上,照遍他的全身心,让他们快乐成长。
1.用一颗赤诚的爱心去感化“学困生”冰冷的心。爱,是打开学生心扉的钥匙,是治疗学生心灵创伤的良药,可以使浪子回头。爱是一种最有效的教育手段,教师爱的情感可以温暖一颗颗冰冷的心。学生学习兴趣、积极性以及学习中克服困难的努力程度,常常随老师的感情而转移,转化“学困生”应从建立感情入手。“亲其师,信其道”。教师用爱的甘露滋润孩子们的心田,树立本性可移的信念,真心喜欢“学困生”,才能引起师生情感“共鸣”,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心灵的桥梁要用情感去架设,要用尊重、信任、体贴、关怀去充实。每个孩子都是活生生的有感情的人,只要付出爱心,枯草也会发芽;只要有一缕阳光,他们就会灿烂。
2.用炽热的爱心去点燃“学困生”心灵之火。爱,是一种力量,一种品质,是教育成功的秘诀,是一位老师必备的素养。陶行知先生曾说过:“谁不爱学生,谁就不能教育好学生。”用爱浇灌“学困生”,给予朋友之情,母亲之爱,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增强他们的自信心、自尊心、上进心,对学习和生活充满信心和勇气,他们才能受到鼓舞,感到温暖,才能点燃一颗颗纯洁的灵魂,点燃他们追求上进、成为优秀生的希望之火。
(三)帮助是转化的必经之路路。
“学困生”学习、表现上都有诸多困难,克服困难,教师必须给予热情的帮助。帮助要从关怀、爱护、鼓励出发,使学生逐日体会进步。教师要耐心帮助他们提高思想认识,像朋友一样用心走进学生,用心创造让学生亲近的机会,使学生体会到老师对他的爱,体会到“敞开自己的心,自己会更美丽、世界会更美丽”。教师要及时、长久地关怀、帮助“学困生”摆脱困境,否则,差距会加速发展,越来越大。
1. 帮助“学困生”找到了自己的价值,树立自信心。教师要帮助“学困生”找到发挥作用、体验成功、得到表扬的机会。一次小小的表扬,播撒在孩子心田里的,却是无比灿烂的阳光,激发出的,是催人奋进的无比巨大的动力。。
2.帮助“学困生”搞好学习。教师课前要预测“学困生”学习上可能产生的问题,并加以照顾,课内课外要耐心辅导“学困生”学习;教师要帮助他们克服学习上的困难,加强学习方法上的指导,进行学习目的和学习态度教育。
3.帮助“学困生”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教师要注重培养他们注意听讲、独立思考、认真作业、用心读书的良好习惯。
(四)赏识是转化的催化剂,用一颗平常心去善待“学困生”。
对待“学困生”,要相信其可以转化为中等生或优等生的潜力,做到:体贴“学困生”,动之以情,关心帮助;教育“学困生”,晓之以理,正确引导;要求“学困生”,以身作则,导之以行;挽救“学困生”,耐心教育,持之以恒。
教师、家长、同学都要善待“学困生”,学会喜欢他们,欣赏他们。要善于捕捉、挖掘并放大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及时发现某方面的特长或优势,把握教育的良机,及时加以引导,给予肯定与表扬,满足其自尊和正常的心理需要,使他们产生欣慰、幸福的内心体验,增强荣誉感、自信心、上进心,提高学习的兴趣与内在动力,为转化创造契机。
“要做育苗大师,不做拔草专家”。法国教育家卢梭曾经说过:“表扬学生微小的进步,要比嘲笑其显著的恶迹高明得多”。教师要让“学困生”抬起头来做人,树立起“天生我才必有用,人人都是成功者”的信心。爱心与赏识可以转变“学困生”,给“学困生”带来无限的安慰与快乐!
(五)树立全新的、激励的评价观念。
教师要以辩证、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对“学困生”的评价,要客观、公正,坚持激励性。既不能“一俊遮百丑”,也不能“一坏百坏,一无是处”。不以分数论英雄,要全力消除分数对学困生的压力,使他们轻松地在一个新的起点上奔跑。要注重对“学困生”学习过程的评价,运用延缓评价的方法,实现评价多样化,把自尊心、自信心这份人生无以替代的最珍贵的厚礼送给学生。
在学困生的转化工作中,教师除了倾注爱心,发现闪光点,因材施教,抓好反复教育外,还要注重学困生非智力因素与智力因素的的培养,运用恰当而有效的方法。在教育教学中真正做到“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发展”,让他们感受集体的温暖,师爱的温暖,让他们尽早的成为真正的优秀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