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 书香校园>>诗教特色>>文章内容

《黄河是怎样变化的》

发表日期:2014/10/30 19:55:02 出处:未知标签:} 作者:陶崇发 有720位读者读过

《黄河是怎样变化的》 
知识目标:  
1、认识8个生字;  
2、掌握“摇篮、生息繁衍、忧患、植被、水土流失”等词语的意思;  
3、指导学生了解黄河的过去和现在,知道黄河变化的原因及其内在联系。  
技能目标:  
1、引导学生理清课文脉络,给课文分段,粗知文章大意;  
2、组织学生搜集有关黄河的资料,培养积累材料的能力;  
3、继续培养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能力。  
情感目标:  
1、引导学生体会课文语言的生动,感悟词句表达的感情;  
2、培养学生的民族忧患意识。  
上述几课的教学目标,老师们看一下,觉得怎么样,我们互动一下。  
上述教学目标的陈述大致存在四方面问题,其一是教学目标定位不当,误将课程目标当成教学目标。如例1中“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想象力。”,这就是课程目标,不是这一节课的目标。因为“想象力的培养”不是一节课所能达到的。当然,更多的目标定位不准主要是因为教师对年段教学目标不清,单元教学重点不明,钻研教材不够造成的。其二是教学主体不明,将教师“教”的行为代替学生“学”的预期结果,如例3中三个教学目标都采用了“培养”一词来表述,例4中知标3、能标、情标全部都是。这样的表述实际上体现的是教师“教”的行为。只要教师教过了,任务也就完成了。至于学生学得怎么样就不在目标设置的视野之内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性这种意识不强。其三是缺乏层次性和可操作性,及教学目标的表述模糊、难以检测,如例2虽然设计了三个教学目标,但他们都是在同一个层面上的,而且大都运用了“理解”“学习”等不可操作的词语。上述课时目标的叙写缺少“默写、说出、列举、辨认、认读、复述、理解、体会”等表现学生外显行为的动词,学生的知识和能力是否达标就不容易检测、指导和调控,评价教学实效的价值就不大。其四,一是在确定三维目标时三围并举,把三维目标分列开来,把三维目标当作“一样粗的三条线”,这是错误的。不能人为割裂成三大块。三维目标在宏观上是等重的,但目标定位要有重点,在不同的学段、不同的课文、不同的班级都应该各有侧重,不需要每一篇课文、每一节课都有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这样的三维目标,并且目标要简单,不能繁杂。  
第一个问题目标定位准确,与钻研文本有关,今天不讨论。第两个存在的问题比较容易改过来,但表述易改,主体意识是否确立,更主要要看教学过程。第四种表述教学目标极其认真,但过于机械,缺乏重点。第三个问题,目标表述缺乏层次性和操作性这个问题纠正比较难,我们先重点探讨。  
教学目标具体表述的案例分析:  
《有这样一个小村庄》  靳家彦的教学目标  
1、会联系课文第一段理解并说出“清澈、郁郁葱葱、清新”等词语的意思,能辨析并说出“清澈”与“清晰”的区别。  
2、能在文中找到描写小村庄的句子;能找出第一段句子中的重点词,画出文中所描述的美丽的小村庄,结合画面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小村庄的美丽。  
3、能独立提出:“这是怎样的一个小村庄”、“这个小村庄后来为什么什么都没有了”“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等问题,从而理解课文。  
4、懂得爱护树木、保护环境、维护生态平衡的重要性,并能将体会到的道理结合生活实际举正例或反例写出来、说出来。  
这个例子主要想告诉大家教学目标的准确和可操作性。四个目标定位准确,可以观察测量。都用了确切的行为动词,如“理解并说出、辨析并说出、找到、画出、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独立提出问题、能举正反例写出和说出”等。这些动词都明确地告知学生的学习结果是会做什么,而且层次清楚,具有很强的操作性。  
教学目标科学表述的一般形式:  
教学目标虽说是教师制定的,但教学目标首先是学生的学习目标,应以学生为主体表述,一般可表述为以下形式: 学生(行为主体)+行为条件+行为动词及表现程度。通俗地说,学生学什么(学习主体及内容),老师怎么教(行为条件)、学生怎么学(行为动作)、学到怎样程度(表现程度)。  
当然,在具体表述中可以灵活一些,不一定死抠这种句式,“学生”可以略去。关键是教学目标的表述要力求明确、具体、可测、可评,努力做到: 1.显性行为动词,用以表述学生形成的可观察、可测量的具体行为,如说出、写出、认出、记住、说明、猜测、作图、解释、区分、辨别、朗读、背诵、概括、修改、独立阅读、写话、作文,等等。 2.对于不好用外显性行为动词表述的目标,可以用内隐性行为动词加上有关说明或实例来表述。如“开始体会到拼音识字的乐趣,乐于拼读。”“乐于拼读”就是“开始体会到”的有关说明。 3.行为条件。指影响学生产生学习结果的限制或范围等。如“在理解语句的过程中,体会句号和逗号的不同用法”,“在理解语句的过程中”就是影响学习结果“体会句号和逗号的不同用法”的特定课堂情境。 4.表现程度。学生对目标所达到的最低表现程度,也就是用以评量学习表现或学习结果所达到的程度。如“正确朗读课文”,“正确”就是“朗读课文”的表现程度。  
下面还是以《黄河是怎样变化的》为例,来讲一下如何改变表述教学目标:  
1、陈述的主体应该是学习者(学生)。因为教学目标的指向是全体学生通过学习后所达成的结果,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因此教学目标应该是学生在学习中的变化或结果,而不是教师的行为。例如《黄河是怎样变化的》一课的技能目标可以这样陈述:1、学习理清课文脉络,给课文分段,粗知文章大意;2、搜集有关黄河的资料,养成积累材料的习惯;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至于“引导”、“培养”、“组织”之类描述教师教学行为的动词可以出现在教学目标中,但不能仅仅出现这些,应突出学生的行为和变化。  
2、陈述要明确具体,可观察,可检测。陈述教学目标是为了使教师把握教什么和怎么教,学生明确学什么和怎么学。如果是公开课,还应该使听课教师能根据教学目标来评价教学过程。因此,教学目标的表述应该是明确具体,可观察,可检测的。比如《黄河是怎样变化的》的情感目标中说:“引导学生体会课文语言的生动,感悟词句表达的感情”不如说“朗读课文,读出语言的生动和词句表达的感情”。后者所用词语是可观察可检测的,如“朗读”、“读出”等。而前者所用的词语“体会”、“感悟”则是模糊、不易操作和检测的。  
3、必须体现“三维”融合,层次清楚。新课程语文教学目标分为三类:认知领域、情感领域和技能领域,因此课堂教学目标的设计也必须体现这三个维度,但是这三者是相互交融、相互渗透的,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因此不能单独分列出“知识与技能目标有哪些”、“情感态度目标有哪些”。此外,工具性是多方面的,人文内涵也是十分丰富的。课文不同,特点不同,学生学习的重点也不同。一般地说,一篇课文教学目标的设计应该有一个主目标或基本目标。例如,《黄河是怎样变化的》一课的主目标就是“抓住黄河的过去和现在(条件、着力点),通过反复有感情地朗读(手段方法),理解课文内容,知道黄河变化的原因及其内在联系。(目标)”  
下面以《苹果里的五角星》(苏教版第八册)为例,讲讲三维目标的融合: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词。(辨析:音:鲜;形:矩(据、距)  练字:都是左右结构,分两类左小右大和左右平分  解词:循规蹈矩、鲜为人知、深有感触)(知识和能力为主)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知识和能力为主)    
3、通过品读语言文字,从对比两种切苹果方法中让学生体会到新角度新发现给人的魅力。读中感受发现苹果里的五角星这个过程的乐趣和“魅力”,并通过朗读表现这种魅力。(过程与方法为主,强调学习语文过程的感情体验)  教学重点    (可略写成:通过朗读表现出换一种角度看问题带来的乐趣和魅力)  
4、通过对课文的品读,并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经历和搜集的资料,具体谈谈“创造力,往小处说,就是换一种                  的方法”,从而让学生归纳出“创造力,从小处说,就是换一个角度思考问题解决问题”。(课文主旨,体现情感态度价值观为主)  教学难点   (可略写成:学生能归纳出,创造力就是换种角度思考解决问题)  
这就是三维融合,并陈述具体,展现过程并习得方法。  
   
四、小学语文有效教学例谈  
    静观当前小语课堂,新形势下又衍生出新“症状”——“虚,语文训练不落实;闹,学生思考没时间;杂,‘编外’内容占空间;散,支离破碎乱肢解……”可以这么说:语文教学在传统与现代,有效与无效间徘徊, “高耗低效”的现象没有从根本上得到改变。如何使我们的语文教学在传统与现代中优化融合、和谐共生,从无效走向有效?  
    (一)习惯、基础——在重锤敲打中训练养成。  
    识字、写字、组词、了解词意是低年级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也是学生语文素养形成和发展的基石。新课改下的语文课堂,教师注意了有意识地进行识字、写字、组词、了解词意的训导,但缺少必要的练习,语文教学始终在有效与无效之间徘徊。那么,怎样才能改变这种“高耗低效”的局面呢?下面正反两个案例能给我们一些启示。   
  1、只训不练,过眼烟云   
  案例一:《窗前的气球》(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教科书语文二年级上册。)   
  师:下面我们学习生字。   
  (多媒体出示生字:户、亚、角、病、床……)   
  师:哪个小朋友来读一读生字?大家想一想怎么记住这些生字?你能记住哪些生字?用什么方法记?   
  生:我能记住“病”,它是半包围结构的字,“疒”字头,里边放个丙,合起来就是“病”。   
  师:真聪明,那这个字怎么写才漂亮呢?   
  (多媒体演示“病”字书写的注意点)   
  师:记住了病字的字形结构,我们用“病”字组词。   
  (学生组了“病了、病房、传染病”)   
  师:知道什么叫“传染病”吗?   
  生:知道,“传染病”就是会传染人的病。   
  生:“传染病”就是会把病菌传给别人。   
  师:对,“传染病”就是会把病菌传染给别人的病。下面谁说说你还记住了哪个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