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 教学教研>>教育教学>>文章内容

不教课文 教课程

发表日期:2014/10/21 10:28:18 出处:未知标签:} 作者:陶红梅 有526位读者读过

不教课文 教课程

                    ——听《孙中山破陋习》有感

王梅

语文课程教什么?很多时候一堂课下来,学生也许只记住了人物,也许只懂得了道理。本月14日听了张冬香主任的课,我更深刻地感受到,语文,不是教课文,而是教课程。

一、教学生如何理解词语

张主任教的是三年级上册的《孙中山破陋习》一课。新课程标准对三、四年级的阶段目标有明确要求“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表达情意的作用。能借助字典、词典和生活积累,理解生词的意义。”张主任以题寻文,让学生说说“破”是什么意思,学生在文中很快找到了“破”的解释是“废除”,张主任及时总结可以“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并板书。继而提问“陋习”是什么意思,她向学生出示了“陋”在字典中的几个解释,有关键字的提点,学生也很快地理解了词意,张主任又总结理解词意时可以“抓住关键字”并板书。

二、教学生语言文字运用

有前辈说过,一节课下来,如果学生“听说读写活动以及文学活动”的能力没有确切的提高,那么我们就不是在教“语言文字的运用”。“语言文字的运用”又如何教?在带孩子品析课文的过程中教予孩子。张主任指导孩子抓住提示语“又是生气,又是心疼”、“叹了口气”进行朗读表演,将“母亲含着眼泪把孙中山推出了房门”和“母亲把孙中山推出房门”两句话让学生比较。学生体会出从提示语中他们可以感受更多的情感。张主任又出示学生的习作:爸爸说:“xxxxxxx,我说:xxxxxxx通篇没有一个提示语,这时大家读得都会笑,再跟课文一对比,学生自然感受到提示语可以让文章情感更丰富,更有声色,在以后的习作中也要进行运用。如此还没有完,张主任还指导学生归纳出提示语可以从“动作、心情、神态......等方面去写。我想,如果每节语文课我们都能让学生从教材提供的课文中学习到这样的文字运用方法,作文又何其难也!

三、教学生查找资料的方法

课程的基本理念指出应让学生“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课文前,张主任让学生分享了搜集的孙中山的资料。有学生从学习辅导书上读了大段的资料,这时,张主任告诉学生,在查找资料时要学会从大段中寻找关键的,自己读得懂的资料。她还出示文中介绍孙中山的段落,红色标出并介绍了什么是“辛亥革命”、“临时大总统”,告诉学生查找资料还应从课文出发,不仅让学生也让我受益匪浅。

我想这一节课下来,学生和我应该是一样的感觉,学到更多的,不是内容,而是方法。这,也是语文课该教给孩子的。不应被课文内容束缚,而应以课程为帆,用课程带动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