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意,一场情感的追寻
发表日期:2014/9/22 19:22:33 出处:未知标签:} 作者:耿泰和 有582位读者读过
王崧舟老师在提出诗意语文的时候,曾经讲过:“诗意语文只能成为一个动词。”诗意无法成为名词,因为并没有一个叫诗意语文的停靠或者终点站存在。她只是一个过程,在教育的不断行进体验中,我们会慢慢体会其中一些感动,一些快乐,一些纯粹的情感,然后成就自己的诗意教育。
(一)追寻课文中原本的感情
拿到一篇文章,不管童话也好,小说也好,总离不开文章几个特定的要素。人物、故事、以及其发生的背景,教师就能很简单地操控其中的人物性格、心情。
比如在上《雪儿》一课时,当小女孩将雪儿轻轻捧起,放飞窗外;当雪儿依依不舍,在窗台转着圈咕咕直叫时。他们之前的情感又岂能以伤感二字概全。文章语调委婉,隐隐透出一种哀伤的情感,却又充满希望。作者抓住角度,以多平面的塑造成就了有血肉的雪儿和小主人。可是,在分析人物心情的时候,我总是太快就能得出答案。悲伤、不舍,太简单就能摸到了。
我真的感受到了吗?感受到雪儿的悲伤了吗?感受到小女孩的不舍了吗?黑板上的“不舍”和“伤感”二字,是由心传到指尖写出来的吗?
孩子们会写下和老师同样温度的字。果然还是孩子们的作业提醒了我。因为没有投入情感,所以不能奢望孩子作业反馈的成功。
先有“意会”才有语文课堂的“润物细无声”。语文教育中的诗意,要从教师追寻并感受课文中最真切的感情开始。
(二)一个人的“言传”,多数人的“意会”
“意会”是不可能靠眼神交流的。教师感受到了的情感,只能通过“言传”告诉孩子们。通过教师在课堂上的表达,把孩子们一起带进教师的情感中,然后,产生他们自己的情感。
教师的“言传”,并不仅仅指讲话,事实上,表达上可以有很多种形式。可以选择用嘴说,可以选择用肢体动作说明,可以选择借助媒体,充分调动孩子们的五官感受,他们的理解感受也会更加全面。
比如在教学“骄阳似火”一词时,我先让孩子们看几组夏天的图片,然后让孩子们用一个字概括几幅图带来的感受。“热”。从字面上看,本文学的词表达的热又和普通的热有何不同。孩子们自然会举出他的经历中“最热”的经历。其实,在这个时候,学生就已经在学习自己理解这个词了,或者说,他们开始自己自主地感受“骄阳似火”,在我看来,这就是一种意会。
文章中的感情也是如此。让学生代入到自己的生活中,他才能做到意会。能够自己真切地感受到文章中的情感,才能自由地读书。
开心的时候,笑出声;愤怒地时候咬牙切齿;伤心的时候眼睛闪闪;紧张的时候双眉紧蹙;尴尬的时候双颊通红。语文需要这样赤子般的情感,成就诗意。
(三)永不停止,追求的脚步
丰富自己的阅读,丰富自己的阅历,是追求诗意语文路途上不得规避的两个问题。
学生们需要学着自己读书,自己感受。《七彩阅读》中有许多精彩的故事,个性丰富的人物。相信自己追求的过程中,更是别有一番趣味。孩子们可以学着运用自己的经历,去理解,去感受。永远不要停下追求的脚步,终有一天,学生们会成就自己的诗意人生。
诗意,是一场永远没有终点的寻寻觅觅,绑住情感,也许就距离她更近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