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 德育天地>>文章内容
季录-------内心的潮湿与修行
发表日期:2014/6/20 14:52:09 出处:未知标签:} 作者:陶红梅 有517位读者读过
有一种寂寞,身边添一个可谈的人,一条知心的狗,或许就可以消减。有一种寂寞,茫茫天地之间“余舟一芥”的无边无际无着落,或许只能各自孤独面对,素颜修行吧。
------龙应台《寂寞》
工作繁忙的状态下,大脑总是会选择以短路的方式来放放空。生活里常常只剩下自己踽踽独行,也就会有大把的时间在这样的晚上留下拙语片字,偶尔也觉得孤单,在周围的人似乎都在奔向幸福大道的时候,我也会静默不知所措,就像被遗忘在角落那个忘了被分到玩具的小朋友。唯有翻翻文字,让自己的内心静下来,不去过度的思量。多年以后,我想我一定会怀念这种一灯一椅的静谧,怀念这份了无牵挂的自由。“有些事,只能一个人做。有些关,只能一个人过。有些路啊,只能一个人走。”很喜欢这句话,正是寂寞,或许才能更加深邃沉练,才能待人生更加豁达、通透。也正如我喜欢的那些细腻的的文字,总是能够刚巧地触及人心中最柔软的地方,哀而不怨。对宇宙的寥廓和生命的短暂,于惆怅中仍抱有一种“孤独面对,素颜修行”的积极和坚定。
------心情题外语
最近很迷一个节目《爸爸去哪儿》,萌童们的各种天真,让我们不免羡慕孩子的世界总是快乐地如此简单。这也让想起了曾经看到的一本书,来自法国的幽默作家让-路易?傅尼叶的《爸爸,我们去哪儿》,他写过写过一些充满想像力和童趣的书阅读他的书,读者会认为他家里一定有特别聪明、天真、可爱的小孩,但是现实中,他却有两个残障的儿子,大儿子叫马蒂约,小儿子叫托马,他们相差两岁。
有人说,残障儿是上天赐予的礼物。
有这么不讨喜的礼物么?真想把上天揪下来打一顿。
比收到这样的礼物更衰的是,连续收到两次。年轻时,傅尼叶对自己的不幸闭口不谈,轻松幽默的谈吐,甚至让了解其处境的朋友心生不满。出版此书时傅尼叶七十岁,马蒂约已去世十多年,托马三十岁仍生活在医疗教育中心。书的前半部分,读者还可以和傅尼叶一起笑,看他拿马蒂约和托马的缺陷打趣,他表现出非常乐观的一面,像个可以把任何不幸放在心外、没心没肺的父亲。而马蒂约和托马则像是开得起任何玩笑的荒诞大师,这时情感的调子是轻松的。但在写到马蒂约之死:
“也许有一天,我们三个还会再相见。我们能认出对方吗?你们会变成什么样子?你们会穿什么衣服?在我的记忆里,你们总是穿着背带裤……”
到这时傅尼叶心中那些复杂的痛苦况味才出现端倪,傅尼叶在怀念马蒂约的时候没有忘记带上托马。托马什么都不知道,连悲伤都不会。哥哥马蒂约在他的生活中消失了,他会有什么感觉?“在那段日子里,我们担心托马会因哥哥的死而伤心,刚开始的时候,他翻箱倒柜,到处乱找,但没过多久就不找了,他的注意力转移到了别的事儿……”不可能在别的书里找到比这更悲哀了句子了。
此后,傅尼叶把自己的痛苦细致而强劲的渲泄出来。他采用经过形式简化而清晰分明的语句,将内心的情感有节制地释放,几乎让人听到内心有个发条在动。他罗列本应从儿子那里得到的幸福,又用一句话将其付之一炬;高高昂起了头,以尖锐而辛辣的自嘲使那些可以让人痛苦的东西变得可笑。句子里的快乐和痛苦、严肃和诙谐交替,就像扭紧的琴弦拉出牵动人心地颤音。结尾更是直言不讳地说出自己惨淡悲凉地结局,至此整本书像一艘漏水的大船,呈现出缓缓沉入海底的庄严。
表里如一的人生活当然更轻松,傅尼叶内心的悲伤和幽默谈吐之间产生了很强的张力,这使他的这本书就像他的命运一样悲壮。我们可以想像他内心那把火,他对幸福强烈的欲求,这种欲求就是他的父爱——就因为他父爱这么强烈,他才感觉到自己那么不幸。他太喜欢小孩了,不然他也不会接连生下两个有残障的儿子之后还有勇气要第三个(第三个是正常的女儿)。他尽量在生活中表现的那么幽默洒脱,就算对最好的朋友也隐藏下内心的悲苦。他一直生活在这种表里不一的生活中,他的书里不乏愤世嫉俗的话,有些甚至有点刻毒。但是他的父爱巨大到让人无法不感动。
无论本书的语调有多么轻松,傅尼叶的不幸也是不能被掩盖的。他也并不想掩盖,只是对它发出鄙视;这样也能解释他为何不仅拒绝同情和怜悯,还要把它们扔到那些对人生痛苦缺乏想像力的鼻尖上。本书并非仅仅停留在感动上,它在让人感慨之后,更教人鼓起生活的勇气。他不是让人如何以新的方式理解痛苦,而是告诉人们如何与缺陷相处。书中的父爱是让人感动的,但傅尼叶的做人方式更有价值,看完这本书,人们会相信与他相处,一切不幸都不再可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