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导学课题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发表日期:2014/6/11 14:07:09 出处:未知标签:} 作者:江远畅 有655位读者读过
问题导学课题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课程标准中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靠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围绕这个主题,许多教师在课堂教学这块阵地上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研究,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已成为素质教育的核心。问题解决能力就是“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在数学教育领域的具体体现,是一种重要的数学素质。本课题力图通过教学实践研究,寻找“问题解决”能力培养与课程教材知识体系学习之间的互补与平衡,形成稳定简明的教学理论框架及其操作性较强的数学课堂教学模式,促进学生的数学意识、逻辑推理、信息交流、思维品质等数学素质的提高,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发展个性打下良好基础
“问题导学”是依据所教学生的知识层次、能力层次、智力层次的总体水平,而对范例教学要素探究学习和对问题解决学习进行优化的教学策略。该模式以教材或补充教材为基础,以问题为杠杆,既重视教师指导、点拨、示范的教的过程,更注意学生主体意识、主动学习、能力迁移、自主探究的学的过程;以教为前导,以学为主体,着眼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课堂教学的四维目标,即传授知识(基础目标)、培养能力(主体目标)、发展智力(深化目标)、塑造人格(主体目标),以实现课堂教学形式的根本性转变,赋予中学历史教学蓬勃的生命力。
它的实践意义是:
1、教学结构的改变
众所周知,一块黑板、一支粉笔、一本教材、一本教参,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教师照章讲、学生机械听,没有异议,没有质疑。教师问的问题,都是已经解决的问题,学生接受的知识整齐划一。既没有参与意识,也没有创新思想。而“问题导学”的重点是把以“教”为重心转移到以“学”为重心,让学生围绕老师提出的问题展开逐渐深入的学习、自由学习、协作学习,查询信息资料以获取新的知识,课堂教学氛围生动活泼,从根本上改变了“我说你听”的课堂教学结构,给学生提供广阔的空间,学生由被动的知识获取者成为主动获取知识的参与者,变“让我学”为“我要学”,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2、“问题导学”导——教师改变
在“问题导学”中,教师已由课堂的主宰者变为引导者、参与者和鼓励者。在教授每一单元前,教师要认真研究教材,查阅与教学内容相关的信息,制定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法,设计与教材有关的问题,编制成学案分发给学生:(1)教师对所设置的问题要考虑到趣味性、探究性和层次性,要启发学生学会质疑、敢问、会问、善问,激发学习兴趣,培养探究品格,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2)教师设置问题时要想到可能出现的意想不到的怪异或错误问题,这时不要立刻决断,以简单的对错来判断,要保护他们参与教学的热情,鼓励他们独特的思维,要理解、要允许学生犯错误,对问题有不同的见解,但同时要及时引导,合理评价,发现问题,及时更正。
3、“问题导学”学——学生改变
任何教育理论的提出,有效课堂也好,高效课堂也好,其宗旨都是让学生如何参与课堂教学,成为课堂的主人,“问题导学”也是如此。学生由过去单一机械的知识获取者,成了课堂教学的积极参与者、合作者。他们在教师创设问题的情境下,课前带着问题“看”,发现问题“思”,疑点问题“查”;课堂上带着问题“听”,围绕问题“辨”;课后抓住问题“练”寻找问题“究”,最后一起解决问题。他们从课程开始前就参与了课堂教学,寻找相关知识,积极思考,互相讨论,知识共享,共同营造了一个主动进取、活泼向上、学习兴趣浓厚的氛围。
综上所述,“问题导学”以学生主动参与为前提,自主学习为途径,合作讨论为形式,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构建教师的“导”和学生的“学”的教学程序,重视开发学生智力,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自学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