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 德育天地>>文章内容
[转载]德育小故事 (十三)
发表日期:2014/6/6 0:09:07 出处:未知标签:} 作者:陶应平 有463位读者读过
“爱之链”的故事
一个小学生讲道:
我们的“爱之链”活动是在班主任周老师的倡导下开始的。在活动发起会上,她表情庄重而且充满感情地说:“世界是美丽的,生活是美好的。然而,所有的美丽都是用爱营造出来的。假如生活没有爱的存在,假如我们没有足够的爱心,那么生活将不再美好,世界也不复美丽!请大家多献出一些爱心,让我们用爱把生活装点得更美丽吧!”于是,我们每个人在周老师那里领到一些卡片,每张卡片上写着:“我们帮助您;也请您在别人需要帮助的时候去帮助他们。”我们不断地把卡片传递出去,我们班里也涌现出许多帮助残疾人、辅助孤苦老人的事迹,我们觉得生活无比充实,心里总有一种特别的满足。
一次我去书店,下楼时不慎摔了一跤,脚崴得肿痛难忍。一位叔叔迅速跑过来,把我送进医院。他为我挂号、拿药,并用电话通知了我的父母。当我父母赶到医院向他表示感谢时,他却微笑着从衣袋里拿出一张与我们送的一模一样的卡片!我含着热泪接过那张卡片。周老师知道后说:“我们付出爱与我们得到爱的时候同是一种幸福,让我们为了更多人的幸福把这条‘爱之链’连接得更长些吧!
——周老师循循善诱的教导,在我们幼小的心灵里播下爱的种子,她爱我们,又教会我们去爱别人。
想像力是怎样丧失的
一个老人搞了个别开生面的测试:用粉笔在黑板上画了一个圆圈,请测试者回答这是什么。
在小学一年级,小朋友们异常活跃地回答:“句号”、“月亮”、“烧饼”、“乒乓球”、“老师生气的眼睛”、“我家门上的猫眼”……
问到初中同学时,一位尖子生举手回答:“是零”,一位学习后进的学生喊道:“是英文字母O”,他却遭到老师的批评;
当问到大学生时,他们哄堂大笑,拒绝回答这个只有傻瓜才会回答的问题;
当问到机关干部时,他们面面相觑,用求救的眼光瞟着在场的领导。领导沉默良久,说:“没经过研究,我怎么能随便回答你的问题呢?”
某日看电视里的《东方儿童》节目。主持人问天真的孩子:“花儿为什么有很多种颜色?”孩子的回答个个透着可爱的童稚。有的说要是花儿只有一种颜色太阳就不喜欢了;有的说要是花儿只有一种颜色蜜蜂就不想吃了
……最后这些回答都被判作是错误的。当节目主持人一本正经地说出正确答案——因为花儿中有胡萝卜素云云……整个节目顿时失去童趣,直到最后主持人也没有对孩子们的想象力给予褒奖,这使我很为说出“要是花儿只有一种颜色太阳就不喜欢了”的孩子担心,担心他那无比宝贵的想象力,会被我们这些自以为是的大人用一个“胡萝卜素”就轻而易举地涂抹掉。从某种角度说,正是“正确答案”蚕食着我们的想象力。我们只是急于将现成的答案告诉我们的孩子。其实象“胡萝卜素”之类的常识性东西,他们迟早有一天会知道的。实在没有必要以牺牲孩子的想象力来作为了解常识的代价。我们有责任尊重和保护孩子的想象力。
小学语文老师考学生:“雪融化了是什么?”一个学生回答:“雪化了是云。”另一个学生说:“雪化了是彩虹。”还有学生说“雪化了是春天。”
老师说:“错。答案是泥水。”
有这么一道考题:秋天到了,树叶
。学生写“树叶红了”、“树叶绿了”、“树叶飞舞”等都为错,因为书上是“树叶黄了”
用“活泼”造句,只能造“小朋友活泼”,“小鱼在河里活泼地游来游去”、“小河里的水很活泼”都是不对的。
——对教育而言,读书的最终目的并不是获取知识,而是训练思维,点燃学生头脑中创新思维的火把。
一个小学生讲道:
我们的“爱之链”活动是在班主任周老师的倡导下开始的。在活动发起会上,她表情庄重而且充满感情地说:“世界是美丽的,生活是美好的。然而,所有的美丽都是用爱营造出来的。假如生活没有爱的存在,假如我们没有足够的爱心,那么生活将不再美好,世界也不复美丽!请大家多献出一些爱心,让我们用爱把生活装点得更美丽吧!”于是,我们每个人在周老师那里领到一些卡片,每张卡片上写着:“我们帮助您;也请您在别人需要帮助的时候去帮助他们。”我们不断地把卡片传递出去,我们班里也涌现出许多帮助残疾人、辅助孤苦老人的事迹,我们觉得生活无比充实,心里总有一种特别的满足。
一次我去书店,下楼时不慎摔了一跤,脚崴得肿痛难忍。一位叔叔迅速跑过来,把我送进医院。他为我挂号、拿药,并用电话通知了我的父母。当我父母赶到医院向他表示感谢时,他却微笑着从衣袋里拿出一张与我们送的一模一样的卡片!我含着热泪接过那张卡片。周老师知道后说:“我们付出爱与我们得到爱的时候同是一种幸福,让我们为了更多人的幸福把这条‘爱之链’连接得更长些吧!
——周老师循循善诱的教导,在我们幼小的心灵里播下爱的种子,她爱我们,又教会我们去爱别人。
想像力是怎样丧失的
一个老人搞了个别开生面的测试:用粉笔在黑板上画了一个圆圈,请测试者回答这是什么。
在小学一年级,小朋友们异常活跃地回答:“句号”、“月亮”、“烧饼”、“乒乓球”、“老师生气的眼睛”、“我家门上的猫眼”……
问到初中同学时,一位尖子生举手回答:“是零”,一位学习后进的学生喊道:“是英文字母O”,他却遭到老师的批评;
当问到大学生时,他们哄堂大笑,拒绝回答这个只有傻瓜才会回答的问题;
当问到机关干部时,他们面面相觑,用求救的眼光瞟着在场的领导。领导沉默良久,说:“没经过研究,我怎么能随便回答你的问题呢?”
某日看电视里的《东方儿童》节目。主持人问天真的孩子:“花儿为什么有很多种颜色?”孩子的回答个个透着可爱的童稚。有的说要是花儿只有一种颜色太阳就不喜欢了;有的说要是花儿只有一种颜色蜜蜂就不想吃了
……最后这些回答都被判作是错误的。当节目主持人一本正经地说出正确答案——因为花儿中有胡萝卜素云云……整个节目顿时失去童趣,直到最后主持人也没有对孩子们的想象力给予褒奖,这使我很为说出“要是花儿只有一种颜色太阳就不喜欢了”的孩子担心,担心他那无比宝贵的想象力,会被我们这些自以为是的大人用一个“胡萝卜素”就轻而易举地涂抹掉。从某种角度说,正是“正确答案”蚕食着我们的想象力。我们只是急于将现成的答案告诉我们的孩子。其实象“胡萝卜素”之类的常识性东西,他们迟早有一天会知道的。实在没有必要以牺牲孩子的想象力来作为了解常识的代价。我们有责任尊重和保护孩子的想象力。
小学语文老师考学生:“雪融化了是什么?”一个学生回答:“雪化了是云。”另一个学生说:“雪化了是彩虹。”还有学生说“雪化了是春天。”
老师说:“错。答案是泥水。”
有这么一道考题:秋天到了,树叶
。学生写“树叶红了”、“树叶绿了”、“树叶飞舞”等都为错,因为书上是“树叶黄了”
用“活泼”造句,只能造“小朋友活泼”,“小鱼在河里活泼地游来游去”、“小河里的水很活泼”都是不对的。
——对教育而言,读书的最终目的并不是获取知识,而是训练思维,点燃学生头脑中创新思维的火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