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 教学教研>>教育教学>>文章内容

用语文的手段解决语文的问题——听两节《哪吒闹海》有感

发表日期:2012/10/16 15:31:33 出处:未知标签:} 作者:lkxxzdx 有645位读者读过

用语文的手段解决语文的问题

          ——听两节《哪吒闹海》有感

禄口小学  张冬香

今天上午听了两节三年级的《哪吒闹海》,授课者一位是经验丰富的“沙场”老将,一位是初出茅庐的教坛新人,两节课,各有各的风格,各有各的长处,在此我就不一一评说,我只想谈谈听完这两节课后我脑海中冒出的这个念头——用语文的手段解决语文的问题。

什么是语文的手段?听,说,读,写即是语文的最基本的手段。语文教学不同于其他任何学科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语文学科学习的直接对象是语言的形式,是语言本身。要学习语言,就得充分地深入地去读,去思,在读中去理解语言的内涵,领会语言的韵味,体会语言的感情,感悟语言的哲理,揣摩语言的规律,从而掌握语言这一表情达意的工具。而阅读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在充分读书的基础上,理解、感悟、品味、揣摩语言,体会感情,认识世界,认识人生,提高阅读能力,并学习语言的表达方式。

刘老师的课很好地体现了这样的理念。他的课上,让学生想象龙宫里哪些东西乱了;想象龙王看到此情此景会说些什么;看图说说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夜叉;想象夜叉看到一个娃娃心里会想些什么;想象龙王嗷嗷直叫会叫些什么……在学生想象说话的同时,教师有机地穿插朗读指导,学生自然而然地体会到文本中人物的内心,再通过朗读表现自己的感悟。这些环节的设计,不仅培养了学生的想象能力、语言表达能力,而且帮助学生立足文本,从文本出发,又回归文本,扣住的是文本的语言文字。这样的例子还有刘老师引领学生对夜叉“钻”、三太子“跳”这两个动作的关注,教师让学生谈谈从“钻”、“跳”的动作,你感受到什么?学生抓住这两个动词,想象当时夜叉、三太子的心理,体会人物的情感,最后通过朗读来表达。我们一直说要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怎么培养啊?就得落实到平时的语文教学中。其实说的能力的培养完全可以像这样贯穿在日常课堂教学中,设计一些创造性的语言训练,既有利于学生理解感悟文本,又能促进学生自身语言的发展、思维的发展。而朗读能力是一切学习能力的基础,在读中识字、学词、造句、构篇,任何一个年段都不能忽视朗读的训练,读的能力提高了,其他能力也会随之提高。

在朱老师的课中,大量运用视频帮助学生理解文本,我觉得这种方法是不可取的。语文是工具性与人文性兼具的学科,语文教学的目的就是培养学生理解和使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并感知祖国语言的博大精深,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和爱国主义情感。不管强调工具性还是强调人文性,语文教学的根本要素都在于教会学生理解、体会和运用语言文字。语文教学的特点就在于引导学生阅读、理解、领悟文字的意思、情感,并在此基础上运用语言文字表达自己的情感、体验。而这些讲究视听冲击的视频课件,却忽视了学生对文本的阅读。众所周知,语文是一门特殊的学科,其媒介是语言,语文教学主要是通过语言去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能力的提高是离不开对文字本身的感悟的。用影视替代学生的文本的阅读,用图片代替学生的想象,显然是与语文教学的初衷背道而驰的。语文学习需要对文本进行品味,对情感进行体验,这是无法用一两个或一组画面来固定的,如果忽略语文学科的特殊性,而试图将有着丰富想象空间的语文直观化,图像化,那就把语文课上死了。如一味以直观形象的画面代替文本阅读,必然会弱化学生的语言感受能力,阅读能力和想象能力,甚至造成学生思维水平的停滞不前。当然,这样的直观视频、画面也不是完全不能用,要用得巧,也能成为点睛之笔。程旭萍老师的那节《变色龙》最后让学生观看的一小段视频,就运用得非常恰当,深化了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感受了作者描写的精妙。

最后,我想结合自己的课堂实际谈谈。《理想的风筝》一课中,描写刘老师写板书的一段非常感人:“逢到要写板书的时候,他用圆木棍撑地,右腿离地,身体急速地一转,便转向黑板,写完了粗壮的粉笔字,又以拐杖为圆心,再转向讲台。一个年过半百的老师,一天不知要这样跳跃旋转多少次。而他每转一次,就引起同学们一阵激动的心跳。”我听过一节课,那位老师为了让学生感受刘老师的艰辛,让学生上台表演,学生在讲台和黑板之间金鸡独立地旋转,结果引来哄堂大笑,老师斥责“这怎么能笑呢?”你说这样的环节设计有何意义?孩子们怎能不笑?这种教学环节的设计表现出教师认为学语文就是学习课文,理解了课文内容就完成了阅读任务。实际上,语文教学不同于其他任何学科的一个重要特征是语文学科学习的直接对象是语言的形式,是语言本身。一句话,要在语言实践中提高语言实践的能力,就要用语文的手段解决语文的问题。基于这样的认识,在教学《理想的风筝》一课时,我让学生默读第5小节,读完后问学生“哪个字拨动了你的心弦?”(转)出现几次?(急速地一转、转向黑板、转向讲台、跳跃旋转、每转一次)然后我让学生闭上眼睛,听我配乐朗诵,一边听一边想象这些旋转的画面“逢到要写板书的时候,他用圆木棍撑地,右腿离地,身体急速地一转,便转向黑板,写完了粗壮的粉笔字,又以拐杖为圆心,再转向讲台。一个年过半百的老师,一天不知要这样跳跃旋转多少次。而他每转一次,就引起同学们一阵激动的心跳。”听完后让学生谈谈自己的感受。接着我引导学生想象说话:

也许,他人生中第一次这样的旋转是失败的,他跌倒了,

也许,他曾经不止一次地跌倒在讲台与黑板之间,

也许——(学生接着说下去)

孩子们一开始说得比较拘谨,但渐渐地越说越好:

也许,他的胳膊在跌倒时也摔破了,

也许,他拄拐杖的那只手已经磨破了,

马上就有学生接着说,

也许,磨破的手还没完全长好就又破了,

也许,那手心里全是老茧……

这时,我语锋一转:

但是,

他从来没有想过——(放弃)

从来没有想过——(离开他的讲台)(离开孩子们)

我看到,就连平时最调皮的孩子此时眼眶里也溢满了泪水,我自己也是哽咽难语。最后,伴着音乐,我让学生自己去朗读这段文字,将情感宣泄到朗读中。在这个教学片段中,学生通过聆听、思考、想象、说话、朗读等一系列语文的手段感悟到了刘老师的艰辛与坚定,一个坚强的、热爱学生的伟大老师形象定格在学生心中。这种用语文的手段来感悟理解文本,不仅能够深度体会人物情感,而且能够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语文教学是语言的学问,我们的教学方法应该是语文的,应该用语文的手段去解决语文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