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 德育天地>>文章内容

如何提升班队会的有效性

发表日期:2014/1/3 13:08:27 出处:未知标签:} 作者:江远畅 有527位读者读过

一、面对主题班会变革的审思

主题班会是一种以学生为主体、以班主任为主导,围绕某一个主题,有计划、有目的地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且情景化了的道德认知教育,引导学生在认知冲突和思想对话中进行道德交往,激发道德反应,获得道德体验,促进道德发展的德育类集体教育活动。可是由于传统主题班会的表演性、虚假性,它的教育价值已经遭致大多数人的怀疑。很多班会课在教育实际中变成了“训话课”“批斗课”“泛泛空谈课”“下达通知课”“自习课”等等,这样的班会课内容学生耳熟能详,大道理谁都明白,但说归说,做是另外一回事,这样的德育效果微乎其微。哪怕是上级要检查评比的主题班会课,也是常常上成“文艺汇演”“个人才艺展示”“大拼盘主题课(即对主题理解不透导致的所选内容与主题不符,纯粹为了凑数量、磨时间而拼凑成的“大拼盘”)。这就导致了杜威所批评的学校教育的“最大浪费”:“从儿童的观点来看,学校的最大浪费是由于儿童不能把在校外获得的经验完整地、自由地在校内利用;同时另一方面,他在日常生活中又不能应用在学校学习的东西"。[1]学生想知道的、内心有困惑的话题,却往往随着时间一起匆匆流过,没人关注,为学生今后的学习生活埋下隐患。

在课程改革的推动下,各地都在积极致力于主题班会课的改革和创新。但改变的方式各有不同,大致有以下两类:

1.教师强化主题,直接进行教育

既然在传统的主题班会课上,学生的表演只是对班会课的配合,并未深入地获得道德体验,那就干脆不要学生表演,而是让他们专心“体验”,老师则从后台走向“前台”,直接强化主题,进行道德教育。这类班会课在目前的教育现实中占大多数,他们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德育的目的。

当然每个教师对于“德育”的理解不同,采取的方式也有很大差别。比如,认为只要向孩子灌输道德箴言,让他们记住了照着去做,就可以形成好品德,我们把这一主张称之为“美德袋派”;也有人认为,孩子记住了道德箴言,不一定会照着去做,应当从训练行为着手培养孩子的道德人格,我们可以称之为“行为训练派”;有的主张给孩子树立好的道德榜样,孩子在榜样人物的影响下,就会渐渐习得好的品德,我们可以把这一派称为“社会学习派”;还有人主张在孩子什么都不会的时候,就开始培养他好的道德习惯,长此以往便“少成若天性”,等他长大以后,自然会成为有道德的人,我们可以称之为“养成教育派”。以上这些主张在今天的学校和家庭的道德教育中,依然发挥着有效的作用。但是,随着道德教育的深入,人们发现,以上各种道德教育方法都有其局限性。它们最大的弊端就在于把道德看作一成不变的刻板的教条,把孩子看作可以任意灌输和雕刻的被动的器物。这样教育出来的孩子,在封闭的环境里处理简单的道德问题时还可以,遇到复杂的道德情景时,便不知所措了。

这种德育的精神实质是一种说教式或灌输式的道德教育。它强调道德知识的传授、道德理性的形成及道德规范的教化和道德信仰的植入,进而使学生成为被动的道德接受者,忽视了人的主体性和能动性,而且疏忽了道德情感和道德意志的力量,这样的道德教育是冰冷的、没有感情色彩的、自上而下、由外到内的观念训诫和思想诱导。在道德灌输中,学生成了没有选择权的“美德袋”,虽然能够在考试中取得高分,但在道德权威面前,在复杂的社会现实问题面前,学生往往会丧失自己对道德的理解和判断能力。

2.聚焦现实问题,师生共同探讨

相比之下,另一种改变让人感觉深刻有效得多。他提倡道德教育回归生活世界,教师从学生的真实问题中选择有价值的作为主题。而每一个现实问题都能从不同的侧面反映出学生内心的道德困惑和真实的道德体验。老师的作用就是利用生活的原始材料创设情境让学生讲真话、抒真情,引导纠正学生认识上的缺失,修正学生行为上出现的偏差,帮助学生增强道德判断和分析能力,不断发展学生的道德智慧。另一方面,教会学生在生活中扬善抑恶、见贤思齐、见不贤而自省,用良好的道德人格积极参与生活、干预和改造道德生活,不断获取自我生成能力和自我超越能力。诚如杜威所言:“道德同存在的事实性密切相关,而不是同脱离实际的理想目的和责任相关。”[2]当它越是走进生活世界,也越显示出它为了人而存在的亲和力和感召力。这样“发生在学生层面的、并且与之内心产生真实互动的德育,才是真实的德育”[3]。而我们班会课的目标设计也“必须关注学生的现实生活和生存状态,重建他们的生活方式,敢于为学生建构一种新的可能生活。”[4]

基于学生现实问题的道德教育符合道德教育的心理学规律和儿童发展规律,关注学生当下的道德问题和道德困境。它能够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个体选择和个体需要,缓解学生的逆反心理,减少道德空谈和形式主义,避免了“德育目标缺乏针对性和可操作性,从而使实践领域的德育浮在水面上的以虚务虚,难于找到深入探索的切入点”的尴尬。

二、有效德育何以可能?

“不能肯定什么样的学校德育是最有效的,但可以肯定与学生生活脱离的学校德育是有害的。”[5]面对学生成长过程中的遭遇的种种“困境”,我们选择了直面现实,以主题班会课为抓手,开辟德育的新航道。

1.问题要从学生现实生活中来

从学生现实生活中选材需要教师具备敏锐察觉学生行为习惯和思想动态的能力,同时还要考虑到学生的心理和年龄特点。如对于一年级刚刚入学的小朋友,学习学校的规矩是很重要的,他们年龄小,好动,教育他们守规矩是学校教育的一个难点,很多调皮的学生因不守规矩惹了不少麻烦事,面对这个问题,我们的老师带着学生阅读绘本《大卫,不可以》,故事讲的是大卫在学校学习规矩的故事,那个超级淘气的小捣蛋大卫长大了,该去上学了。和每个男孩一样,他一点儿也不喜欢上学!他欺负女同学,打翻了午餐盒,还用彩色笔把课桌涂了个遍……把整个学校都闹翻了天!但大卫的身边有了其他的小朋友,他必须得学会与别人相处,并且尊重学校里的规矩。在讲故事的同时,把他们带到大卫的生活世界中,让他们站在大卫的角度去体验、感悟大卫的愤怒、困惑、犹豫、喜悦、成就感,让他们自己对大卫的行为方式进行选择。引导他们自主选择正确的行为和态度。其实一年级的孩子中有很多很多的“大卫”,对书中“大卫”的评价和选择就是他们对自己行为的选择。

再比如,一年级的小朋友缺乏生活自理能力,单就丢铅笔来说,半学期时间不到,小朋友在教室里已经捡了半盆的铅笔,而且这些铅笔都无人认领。眼看着大把的铅笔被浪费,孩子们的行为习惯难以纠正,我们的老师开了“我的铅笔哪去了”的主题班会,从“‘孤儿院’里铅笔宝宝的自述”导入,揭示问题,让孩子们交流丢失铅笔的原因,同时补充材料渗透“环保教育”“习惯养成教育”,通过小组交流、榜样示范、游戏操练等方式,学会整理的方法,提高自理能力。进而培养学生爱惜文具,勤俭节约的良好品质。

  2.既要研究问题,也要研究学生

找到主题班会的“主题”是成功的一半,更关键的是让学生成为这个主题唱“主角”的人,这就需要深入地研究学生。如当一年级的班级刚刚建立时,往往没有集体的凝聚力,我们的老师将孩子卷进一个美丽的故事《女巫扫帚排排坐》,用课本剧的形式,让孩子来演这个跌宕起伏的故事,在故事中,老师扮演女巫,孩子们一会儿是小鸟,一会儿是小狗,一会儿是小猫,一会儿又是青蛙,他们融入故事本身,和其中的人物共同遭遇,共同抉择,而且,孩子与这个故事的主角也有同一关系,孩子成了故事里的那个重要人物。他们的感受更加真实、丰富、深刻。就在他们讨论着怎么才能有一把魔法扫帚的过程中,同学之间应该互相帮助的思想已经慢慢植入了孩子们的内心。一年级的孩子,内心纯真,想象力丰富,他们无条件地相信老师说的话,然而如何解释童话,这需要智慧,对高年级的孩子来说,当然可以讨论这是象征,其精神实质是真的,但是具体的事并不是真的。但是对低年级的孩子来说就很微妙了。最好的办法,还是停留在故事本身。我们也会有我们的魔扫帚,和小动物们的不一样,但也许更神奇,更好,因为它是我们共同创造的。但这种思想不必一定要说出来,它是隐含在教师的姿态中的。这种姿态,就是信其真,且相信它对我们当下是有启迪意义的。不破坏故事,不把故事当成道德说教,而总让故事比教条含有更多的东西,更丰富更灵动的东西。

3. 过程设计要为问题解决服务

好的主题需要好的过程来实现。而每一个过程的设计都要为解决问题服务。这一点上,《我的铅笔哪去了?》这堂班会做得很到位。

由“铅笔宝宝的孤儿院”引出问题

观看连环动画图片,听铅笔宝宝自述,寻找丢失铅笔的原因

    补充资料,利用计算的方式帮学生认识到他们丢掉的不只是一支铅笔,更是一种节约的好习惯,同时从环境保护的角度计算,帮学生理解小小铅笔可能带来的环境损失。

   明理导行,用榜样示范、小组交流、游戏演练的方式引导行为,帮助学生学会整理的方法

 

  整堂课下来,学生的思想在静悄悄地发生变化,最后交流感受时,很多学生都说自己学会了整理文具的方法,也懂得了要爱惜文具,养成勤俭节约的好习惯。很好地实现了教学目标。

    4.教育过程是师生对话与心灵沟通的过程

    “唯有发生在学生层面的、并且与之内心产生真实互动的德育,才是真实的德育;而真实的德育其实是一种‘静悄悄’的过程。”[6]在班会课上,往往需要面对的是学生生活中不好的行为习惯,在教育的过程中要能深入学生的内心,与其进行心灵沟通,让学生自然地改变想法,进而改变言行。一年级的孩子,由于年龄小,加上都是独生子女,在家习惯了处处以自己为中心,所以在学校不懂得如何处理同学之间的关系。学生发生矛盾时,很多是由家长或老师出面来解决。为了让孩子们懂得同学之间友好相处需要彼此谦让、互相帮助、共同分享等品质,因此设计了“我们都是好朋友”这个主题班会。课上老师设置了学校生活中孩子们经常产生矛盾的几个情境,让学生认识到好朋友相处过程中容易犯的一些错误,从而引导他们学会避免这些错误。通过引导学生换位思考,分享绘本故事《椅子树》,故事讲到:巨人埃特的花园里,有一棵很奇怪的树,它把脖子抬得高高的,只长着稀疏的几片叶子,开着少少的没有香味的花,到深夜才结果子。这是因为它害怕鸟儿来筑巢,讨厌蜜蜂、蝴蝶来吸花蜜,怕动物来吃果子,不想和人们分享树荫。所以,大家都不喜欢它,它也觉得很孤单。直到有一天,巨人埃特到花园里散步,他觉得这棵胖墩墩的树很像椅子,便坐在树上休息:“呵,你坐起来还真舒服哇!”因为这句赞美的话,怪树心里有了从来没过的快乐,从此它改变了骄傲、自私的心态。它努力伸展枝叶,开出持久繁盛的花朵,热情地欢迎、保护花园里的小动物。巨人喜欢来这里遮树荫、赏花、吟诗和歌唱,小鸟喜欢来筑巢,松鼠喜欢来嬉戏,啄木鸟喜欢来为它看病,蚯蚓喜欢为它松土,大家心情开朗……它成了花园里最美丽最快乐的树,名字叫“椅子树”。炎炎夏日,大家在椅子树的茂盛的树荫下,吹着凉风,安静地睡着了,多么祥和温馨!”

    伴着美轮美奂的图片和入情入境的音乐,学生体验到之前椅子树的孤单是因为自私,之后他的美丽是缘于欣赏、分享和互助。在课堂教学中,老师有意识地让几个曾经犯错误的孩子参与改正错误后的情境表演,于潜移默化之中引导言行。最后在“友谊卡”的互动填写活动中,很多学生也写出了自己的心声,我觉得好朋友之间相处需要共享、谦让、礼貌等。而这一切的发生都是那么的自然、那么的安静。

    5. 课后延伸是教育效果的深化与巩固

    好的行为需要成为一种习惯,才能够持续地对学生产生影响,好的班会课的效果需要深化和巩固,才能强化上课的效果。

    如在《我们都是好朋友》一课中,老师设计了填写“友谊卡”的互动环节,课上只是开始,课下才真正重要,老师要求学生在一个星期内,尝试改变自己曾经的不良言行,努力交到更多的好朋友,然后请好朋友在友谊卡上留下名字,最后,把全班的友谊卡贴成一棵“最最美丽的椅子树”,这就激励孩子们在现实生活中运用学到的知识去提升自己,交到更多的好朋友,这一切都必然是自愿的,因为每个孩子都需要友谊。正如马兰霞老师所说的:“如果,你懂得——没有他们对待自我生命的真诚,没有他们完全出于自愿的对于自我生命体验的严肃检视,没有他们真诚地愿意从一个成熟生命里吸取成长动力的愿望,那么,主题班会无论怎样精细策划、巧妙安排,都只是游离于学生心灵过程的风景。[7]

    三、结语

    基于学生现实问题的主题班会给我们的班级管理打开了一扇窗,一阵阵清风吹来,带走了传统班会课的乏味,带走了“规范教育、限制教育、压抑教育”的痛苦,带来了新鲜的空气,带来了惬意的心情,带来了成长的喜悦。看着学生从生命成长中面临的现实的道德困境中解脱出来,并体验道德成长的快乐,学生的道德成长和追求个体幸福合而为一,我们看到了实现班会有效教育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