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 教学教研>>教育科研>>研究团队>>文章内容

课改的光亮

发表日期:2014/5/23 21:14:08 出处:未知标签:} 作者:zfx 有580位读者读过

课改的光亮

                           江宁区禄口小学    宋雅文

五月,一片疏离的阳光,满眼柔和的色调,微湿的风伴着泥土的清香,新绿色的背景中挤兑出零星斑驳的各种颜色,刚发芽的枝条在淡蓝色天空下尽情的舒展着柔弱的筋骨,等待着季节和成长的洗礼。

今天,我有幸聆听了百家湖小学的王林校长来给我们带来的关于课前预习的讲座,王林校长的讲座着实精彩,先前参加低语课题组有幸亲近过王大师,他对语文独到且真切的认识着实让人敬佩,从他身上我们能真实地感受到语文的温度与味道。前不久,我刚去百小听过百家湖小学杨芳老师执教的《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一课,课堂里扎实地体现着百小的课改精神,孩子的眼睛里闪烁的光芒、高涨的热情让我们欣喜地看到了语文课堂应该生长的方向。

小组讨论、扎实交流

我们学校也一直在搞课改,采取的就是现在时下所大力倡导的小组合作模式, “小组合作学习”这一教学模式的应用给课堂教学注入了活力,它不仅可以使师生之间、学生之间更有效地进行语言交际;而且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团队精神,进而促使学生相互学习,共同提高,有力地促进了课堂效率的提高。但是实施以来,也遇到了一些问题,小组成员接到学习任务后,不知道先干什么,或对某一个问题无话可说。组合作学习确实大大增加学生的参与机会,并能发挥出更多自主性,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但优等生参与自由发言和小组汇报的次数明显多于学习困难的学生。合作学习时,不少同学在小组活动中无所事事,或做与小组活动无关的事情,学习成绩好的自然成了各组名副其实的代言人,而学习困难和性格内向的学生则只是其陪衬。百家湖小学一直以来致力于多支点探究语文教学,小组合作成为他们课堂中主要的交流手段,在他们的课堂展示里,我们发现很多时候老是师只是一个“陪衬”。孩子们更多地成为课堂的主体,并且在多重训练里,孩子们已经很好地掌握了交流讨论的规则,说话语言完整、讨论交流有序开展,分工明确,我想这些都为我们提供了惊喜的学习榜样。

1.师:默读整首诗,想想每句诗的意思,不理解的地方用“?”标记。

2.小组合作:(PPT:出示合作要求)

组长安排组员依次说诗题及每句诗的意思;在说的过程中,如果遇到困难,组内成员提供帮助;组长记录组内不能解决的疑问。

提示:注意倾听,及时补充 ;由2号成员汇报。

在孩子的补充发言里,一位孩子回答,“我可以说得更好。”这是何等的自信,何等的勇气,只有在日常扎实的言语训练,小组合作的训练之下,孩子才能从心底孕生出我能行的自我感受。我想,小组合作是很简单的四个字,良好地开展可以为我们的课堂教学带来清新之风,可是这好的背后需要的是我们老师扎扎实实,有指向有系统的指导。如我自己从事二年级的教学,孩子年纪还小,于是我们班的小组合作里,我让大家背诵小组合作歌,孩子们兴趣很高,在歌谣里也就无形之间告诉了孩子规则,在配合老师的指导,相较之下效果会更好些。

预与不预

常言道:“温故而知新。”习,既包括预习、练习,又包括复习。那么,充分的预习又是指什么呢-良好的预习不仅可以使我们能提前了解教材的内容,提高学习兴趣,而且又明确自己哪些地方尚有不明白的地方,还有利于教师在课上针对知识的反馈,加以指导更正。

预习可以在课外或在课上进行,学生依照“预习学案”,进行自主学习,完成上面的自主学习问题,同时生成整理新问题。自学中,学生能解决的问题自己解决,,解决不了的问题可以在合作小组内讨论寻求解决。鼓励学生通过圈点标记深入钻研,教师指导自学,同时根据掌握的自学情况进行二次备课。目的是通过自主学习解决自己完全能解决的问题,培养自主学习习惯、能力,为课堂上的展示做充分准备,为教师下一步的引导点拨提供起点。

教师了解学生的学习进程,掌握学生自学中存在的疑难问题和不足之处。在一本书上曾经看到,课堂上让中等生尤其后进生用板演或口答的形式对所预习知识进行概括。最大限度地暴露学生预习后存在的疑难问题,一方面顺带检查学生是否真正自己去预习了。若后进生做对,答对了,说明全班学生都会了,教师就不必要再进行详解了;若后进生答错了,引导中等偏上的学生分析,讲清错的原因,引导更正、归纳。这不仅对后进生有帮助,而且使尖子生理解更加深刻了。    

学生依照“预习学案”的设计,进行拓展提高,以达到巩固、总结、检测所学内容的目的。达标检测题目的设置要求有层次有梯度,能体现知识能力重点,以供不同层次的学生选择使用。教师或小组长现场批阅学生练习,收集反馈信息,当堂矫正补救。教师同时引导学生小结梳理知识框架、规律、方法,并对合作小组当堂学习情况进行总结评价。

我们江宁语文教研的主题“清晰目标、明确重点、以学定教”扎实地记在心里,没有明确的目标就没有没有课堂的有效,有了目标才可以有方向。无论何种形式的课改,我们的最终落脚点就是学生,只有切实地打破固有的观念,将学生的主体性性牢牢稳固,关注他们的感受、感情、兴趣点,让孩子乐学、好学、善学。这样,我们的课改才有意义,我们才能真正地让孩子亲近语文、爱上语文。

我想,只有在一个追寻本真的土壤里,都努力让儿童保持童心,养成善性,坚持真理,释放潜在能力,合乎规范而自由健康地成长,希冀经过保存、带领、升华儿童善良率真、多问乐学等本性,为儿童发展打下坚实基础。“本真”的幽香扑面而来,沁人心脾。教学的魅力在于智慧火花的不断碰撞,在于老师真真切切地在乎孩子们在这节课里获得了什么,只有心怀学生,才能主动去创设、积极去捕捉、有效去开掘,才能让我们的课堂更加“本真”,教会学生学会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