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 教学教研>>教育教学>>文章内容

找准点来教课文

发表日期:2014/5/7 11:24:57 出处:未知标签:} 作者:陶红梅 有479位读者读过

 

找准点来教课文

—《钱学森》听课体会
   《钱学森》是一篇六年级的课文,找到课文进行了阅读,我发现课文远不止张主任课上教授的那几句话,但是仅仅是那几句话,也让学生感受到了钱学森浓浓的爱国之情,让学生的情操得到了陶冶,情感得到了共鸣,达到了教学目的。朴实,是整个课堂的感受,没有过多华丽的设计,没有漂亮而空洞的环节。有的,只是反复朗读、感悟、思考,以及思维火花的碰撞和感情层层的深入。
   一篇课文无法面面俱到,找准其中一个点就足以让学生受益匪浅,真正从文本中有所收获。这一课,张主任课上把感悟人物形象和渗透本文的写作特色有机地结合起来。在写作特色这一点上,张主任又抓住了课文对人物语言的描写。即抓住人物的语言引导学生感受人物品质,然后引导学生感受抓住人物语言描写的写作特色。
   以预习导航第三题入手,“文中对钱学森的话描写的有几句?哪几句?”我可以遇见教师在设计预习导航时也是精心的。扎住本文人物语言进行的学习就此开始。
   学习第一句人物语言“我是中国人。我现在所做的一切, 都是在做准备,为的是回到祖国后能为人民多做点事。”张老师问了一个问题“这句话在什么情况说的?”并抓住句子中的关键词“最得意、最得力”,“优厚,优越”“富裕的生活”来感受钱学森在美国富足,有滋有味的生活。这样的生活与钱学森想回到祖国的行为形成反差,在朗读中,让学生初步感受到钱学森的心系祖国。
   学习第二句人物语言“我们日益盼望着的,就是祖国能从黑暗走向光明,这一天终于来到了,祖国现在很穷,但需要我们大家——祖国的而你们共同去创造,我们应当回去的。”张主任抓住“这一天,很穷”问了个问题“穷到什么地步?”,并让学生欣赏中国刚刚解放的图片,祖国的“穷”不言而喻。紧接着要求学生再读“优厚的待遇......优越的工作条件”这里的朗读时间上很紧凑,在时间的紧凑中,当时钱学森在美国和中国的日子形成强烈的对比,使学生的情感也受到冲击。“爱国”这一中心,就在这两句语言的学习中深入到学生的心里。
   最后的总结,“我们从什么来看这个人物的?”——“语言”。“语言就能看出一个人的品质。”回归到了课文的写作特色,我想在这样的课上,学生不仅收获了情感,也收获了实用的写作手法。
   四十分钟的课,要教给学生什么?我想,仔细想清楚这一点,精选课文内容,设置有用的问题,像张主任一样目标明确,脉络清晰,才能大大提高我们课堂的可学习性与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