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市教育系统优秀共产党员张景彪同志先进事迹
发表日期:2014/4/30 13:54:34 出处:未知标签:} 作者:潘斌 有1642位读者读过
善于创造奇迹的人
——南京市教育系统优秀共产党员张景彪同志先进事迹
2006年,南京市东山外国语学校首届毕业生中考取得辉煌成绩:人均总分602分,名列南京市前三名;同年,学校高起点创办了东外高中部,上学期期末高一年级参加了南京市统一抽考,人均总分名列全市第一,创造了东外奇迹!
短短四年,东外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办学水平得到了政府、社会和家长的广泛认可,已成为一所学生热爱,家长信赖,政府放心,社会声誉卓越的学校,这些令人惊叹的成绩的取得,该校的领头雁——党支部书记、校长张景彪同志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张景彪同志自1982年工作以来,不断变换人生角色,一次次创造了奇迹!
一、扬威数学赛场——“金牌教练”
1982年,张景彪从晓庄师范毕业,被分配到汤山中心小学任教数学,他勤于思索,勇于实践,大胆创新,他尝试情境教学法,让学生“玩中学”,轻松愉快地学数学。 1989年,张景彪全身心地投入数学课外兴趣小组辅导中去。1990年起,他的学生开始在全国小学数学竞赛中崭露头角,频频获奖;1991年,他辅导的学生在第三届全国“华罗庚金杯”少年数学邀请赛决赛中获得一等奖,成为南京队夺取团体冠的两名主力队员之一,他的另外三名学生则分获二、三等奖。28岁的张景彪赢得了“金牌教练”的赞誉,被评为全国优秀教师。
二、振兴作厂中学——“中山门外的一块地方名牌,老百姓心中的金牌”
1993年,他又被调到当时的后进学校---汤山作厂中学担任副校长,后担任校长。为改造这所学校,他提出了朴实无华的“样子工程”---领导要像个领导的样子,教师要像个教师的样子,学生要像个学生的样子;并确立了当时许多人不敢想的奋斗目标---把作厂中学办成农村初级中学的名校。他以抓教师队伍建设为突破口,短短三年就取得了斐然的办学实绩,自1996年起,每年中考学校都有一大批学生升入省、市重点中学,并有6名学生分获历年全区中考的“状元”和“榜眼”,在全区初中综合排名中,一直名列三甲!学校被誉为“中山门外的一块地方名牌,老百姓心中的金牌”,每年都吸引南京市区近百人慕名转入该校借读,作厂中学也被评为省、市德育先进学校,省示范初中及市模范学校。张景彪成功打造了一所农村名校,显示了其不寻常的治校能力。
三、创造东外奇迹——“走进东外 迈向成功”
2003年6月,江宁区决定创办东山外国语学校,当时学校出于“三无”状态(无校舍、无师资、无学生)。张景彪临危受命,被调到该校具体负责筹办事宜,他历经千辛万苦,仅用两个月的时间,就确保了新学期的如期开学。
建校四年,在张景彪的带领下,东外就成为了品牌学校,再一次创造了奇迹,他是这样做的:
(一)、严于律己 争做表率
平时严于律己,努力做到“正”、“廉”、“严”、“实”四字要求,“正”就是作风正派,办事公正;“廉”就是廉洁自律,不以权谋私;“严”就是严格要求自己,严格要求教师,办事严谨认真;“实”就是从实际出发,办实事,讲实效,牢固树立为学生服务,为教师服务,为学校服务的思想。工作以来,坚持早到校,晚离校,坚持早6:00晚22:00作息时间。把“严于律己”作为应具有的最根本的心理品质,去实现对自己的要求。以他对教育事业、对学校发展的赤诚之心感染并带动全校教师,执著追求,当好表率,树立学校的良好形象,打响东外品牌。
(二)、加强学习 苦练内功
他坚持不懈地吸取新知识、新思想、新观念,利用各种机会表达自己的思想,使读书、思考成为他生命中不可缺少的习惯。
作为一所新创办学校,每年都新进了大批优秀教师,如何整合教师队伍,形成合力,是他经常考虑的问题,他知道:校长对学校的领导首先是思想的领导!在经过深思熟虑后,他提出了东外的员工精神:同心同德、尽心尽责、自尊自强、共存共荣和东外员工队伍建设的奋斗目标:鹰一样的个人,雁一样的团队。今天,东外的员工精神和员工队伍已在全区耳熟能详,它们已内化为全校教职工的目标和为自觉行动!
他清醒地意识到:学校的竞争归根到底是教育质量的竞争;是惠及千家万户高升学率的竞争;是办学特色的竞争,东外的发展证明:质量就是生命力,优势就是竞争力,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是学校发展的最终目标。因此,他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作为日常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及时发现学校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时督促相关部门予以解决。
(三)、自加压力,创新发展,高起点创办东外高中部
2006年,上级领导决定高起点、高标准东外创办高中部,他意识到这将是东外发展的又一次重大机遇和挑战。学校在办理相关程序的同时,严把教师招聘关,扎实有效地做好高中部教师招聘工作。
随着竞争惨烈的招生大战全面打响后,他充分挖掘我校高中部的优势,适时出台了精心准备的《选择东外高中的八大理由》的宣传材料。随后,他跑遍了全区每一所初中进行针对性宣传,与家长面对面交流,打消他们的疑虑,坚定他们让孩子上东外高中的信念,确保了优质生源,为高起点创办东外高中部打下了坚实基础!
(四)、努力使学校成为师生的家园和乐园
1、关注教育细节
管理中他追求完美,“要么不做,要么做好”是他的一句口头禅,基于这样的教育思想和管理理念,他把学校工作的重点放在了对教育细节的关注上,同时把创新融入教育教学管理和学校发展之中,从而促进了学校工作的全面提升,焕发出勃勃的生机。
2、竭力改善办学条件
学校创办至今,办学条件简陋,他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多方奔走联系,对校园进行改造,不断改善办学条件,2006年每个班级都配备了多媒体教学设备,实现了现代化教学。
3、关注学生全面、和谐发展
学校坚持以“一切为了学生的终身发展”为办学宗旨,关注学生全面、和谐发展,学校开来,学校精心规划,分步实施,强化管理,狠抓学生养成教育,实践着办学理念和办学宗旨,让普通的变的优秀,让优秀的更加优秀,使学生在东外的校园里学习得更好、生活得更好、发展得更好,使校园成为他们成长的乐园,家长们一致发出了“走进东外迈向成功”的感叹!。
4.努力营造和谐奋进的工作环境
培养高素质的学生,要有高素质的教师,在学校管理中,他力求做到把“尊重教师当作最重要的事情”,营造出一种大家庭的和谐氛围和干事创业的工作环境,充分体现“教师为本”的思想。同时。引领老师们把目光放在自身业务素质的提高上,放在对教育事业的追求上,把职业当事业,从而劲往一处使,形成团队的凝聚力。
学校开办以来,不断完善激励机制,信任每一个教职工,依靠每一个教职工,激发大家的创造力,充分调动大家的积极性,给教师创设成才、成功的平台,关心教师诸如子女入学等实际困难,体现人文关怀,激发教师的成就感、事业感。目前,学校形成了愉悦、宽松、积极向上的干事创业的工作环境。
此外,学校不断深化分配制度改革,推进人事制度改革向纵深发展。建立重能力、重实绩、重贡献,多劳多得,优劳优酬的分配激励机制,启动校内结构工资制,用活民办机制优势,不断优化教师队伍,
目前,学校已调整、充实、建立了一支精干高效、素质精良的领导班子队伍,一支特别能吃苦、特别善管理的班主任队伍和一支敬业精业、德艺双馨的教师队伍。
(五)、东外辉煌成绩令人瞩目
2006年,东外首届毕业生中考取得辉煌成绩:人均总分602分,名列全市前三名,所有学科成绩均在全区名列第一,同年,学校高起点创办了东外高中部,上学期期末高一年级参加了南京市统一抽考,人均总分名列全市第一,张校长又一次成为创造奇迹的校长!
东外开办以来,学生们在学科中竞赛屡获大奖;学生作品发表,捷报频传;文体竞赛好戏连台,特别是健美操比赛、校园青春健身操大赛均获得南京市一等奖。学校先后获得江宁区学校安全工作先进单位、区“第三届教科研先进集体”;区第四届“师德先进群体” 等荣誉 ;学校党支部被局党委表彰为“先进基层党组织”; 学校综合教研组通过区级青年文明号检查验收;团总支被评为区先进团支部;英语和数学教研组被评为区先进教研组;学校申报的课题——《建设创新型教师团队的策略研究》,被确定为江苏省“十一五”教育规划首批立项课题;《江苏教育研究》杂志2006年第8期对我校教育教学成绩进行了全方位报道。
面对东外奇迹,在全区教育干部会议上,江宁区教育局主要领导曾这样说:“东外之所以办得好,我看有一条理由就够了,那就是东外有一个好校长!”
(六)、工作第一、学校第一、家庭第三
进入东外工作以来,张校长努力为学校的发展、壮大工作着,身体力行,以校为家,把学校的工作看得比家庭的事更重,只要没有特殊情况,基本都在学校,他没有感受到多少的双休日、假期。为了更好了解掌握教育教学一手资料,经常深入课堂听课。平时主动做好与家长的沟通联系,通过接待家长来访、校长信箱、问卷调查、举办家长开放日等活动形式,让家长了解东外、支持东外,并对家长提出的意见及时整改。
张校长的儿子在南京高中读书三年,他没有去看过一次;父亲身患重病住院手术,他也只能晚上才能抽空去看望一下,他常常感慨自己是一个不称职的父亲、一个不合格的儿子!但他却在教育的百花园里创造了一个个奇迹!书写着精彩的人生!
从扬威数学赛场到振兴作厂中学,再到成功创办东外,打响东外品牌,张景彪不断变换着人生角色,续写着一页页精彩的篇章,也一次次获得了殊荣,先后被评为南京市普教系统优秀教育工作者,南京市优秀大、中专毕业生,荣获全国园丁奖,1991年被评为全国优秀教师,1993年和1996年连续两届被评为南京市中青年拔尖人才。
2007年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