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 德育天地>>文章内容
蹲下身来,走进孩子
发表日期:2014/4/18 13:29:40 出处:未知标签:} 作者:江远畅 有509位读者读过
蹲下身来,走进孩子
【案例背景】
在小学阶段的教育中,处理学生丢钱,“偷”钱问题,一直是困绕教师的一个难题。因为钱都一样,拥有者往往注意的是拥有钱数量的多少,而不会仔细地去观察,钱面的一些细微之处。所以教育者在处理起来颇感棘手。老师往往是通过某某的不明“财产”来源或近期突然“暴富”来发现蛛丝马迹,最终水露石出。而更多的则是采用预防教育,教育丢钱孩子把钱放好或者不要带钱来。这类的“万精油” 、“风油精”对病或许有一定的作用,但不是对症下药,对病者的康复无更大的作用,治标不治本。下面借我们四年级一个班的老师处理百元大钞的案例,进行反思,以吮大家。教育人,古老而又复杂的问题,浅浅涉足,隔鞭搔痒,难免贻笑大方。
【案例描述】
一、 一石激起千层浪。
开学不久,一天上午的第三节课,坐在我身后的老师正在整理学生订阅杂志交来的钱(为方便学生,经教育主管部门批准的,学生自愿订阅),突然发出“咦”的一声疑问,我问怎么了?她回答:这张钱是甲学生交来的,可是却有乙同学的姓名(为了怕收到假钱时没有人认领,故而有相当一部分教师要求学生在上交的钱钞上用铅笔写上小小的名字。)
下课了,老师找来甲同学问,这是怎回事?甲同学吱吱唔唔,说:不知道怎么回事?钱是从书包里拿出来的,并说头天晚上跟奶奶说了订书的事,这钱可能是奶奶给的。
老师又找来了乙同学问:是否带了钱订书。乙同学:带了。老师:怎么还没来交钱。乙同学快速跑回教室拿钱,不久一会儿,乙同学便气喘吁吁地跑回办公室,着急地说:钱不见了。老师:放在哪儿?丢了多少钱?乙同学:书包里,一百四十元。老师:谁给的。乙同学:过年的压岁钱。
孩子走后,打电话询问甲同学的家长,通过巧妙的对话,得知甲同学的新有监护人都没有给甲同学钱订书。情况似乎很明了了,就是甲同学拿了乙同学的钱,其中一百元交给老师订书,四十元,收藏起来。
二、 山穷水尽疑无路。
然而,当再一次把甲同学找来询问时,甲同学还是之前的那种说法,当老师告诉他所有的监护人都通过电话联系上了,都没有给他钱时。这位甲同学竟然回答三个字:不知道。老师有些火冒三丈。老师以为这样桌上钉钉的事还抵赖,太不应该了。于是责问:钱就在你书包里,你怎么会不知道啦?难道这百元大钞会自己走路不成?班上另一位的老师还把他找到一个角落,耐心地说教,开导他一个人犯了错不要紧,关键是如何正确地认识错误,改正错误。可是效果依然不理想,所有的现象都指向甲同学“拿”了钱,而甲同学却矢口否认。哎,“山穷水尽疑无路” 。
三、 柳暗花明又一村。
在事实面前,甲同学把那张百元大钞还给了乙同学。但甲同学没有承认钱是自己“拿”的。另外还有四十元,到哪去了?随着时间的推移,负责处理此事的老师有些沉不住气,还由之前的个别化、秘密地处理转而公开了。在班上把事情的经过详细地描绘了一遍,大家听后议论纷纷,面面相觑。
此时的教师则在讲台前,来回踱步,思考着如何把此事解决。
过了一会儿,老师开口了:同学们,我们大家来作一个大胆的推测,乙同学今早带来了一百四十元,可是在早读课拿书出来读时不小心把钱弄掉了出来,结果被一个同学(以下称之丙同学)捡了一百元,而这位丙同学以为这钱是甲同学的就把钱还到甲同学的书包里,一个同学(以下称丁同学)捡了四十元,这位丁同学把钱还到了同座位的书包里。这位丁同学把捡到的四十元还到了谁的书包里呢?看看你的书包里有没有丁同学还回来的钱,听老师这么一说,同学们凝重的脸色轻松了许多。纷纷倒出书包里的书,还有的把口袋也拉出来,以期证明,自己没有那四十元。
同学们,也许你在发现书包里有四十元钱时,你的头脑中出现了一个念头,把这钱留下来,我相信这位同学可能已开始后悔,可是你没有勇气或者不好意思站起来说钱在你那儿?这样吧,老师想给这位意识到错误的学生一个机会,一个改正的机会。在下班前,把四十元钱悄悄地放到讲台上,就算你改正错误了。
延长班上课铃响了,老师到教室上课,当拉开讲台抽屉时,抽屉里赫然有四十元钱摆放着。老师一愣,随即对这件事作了一个简要的总结:同学们,乙同学丢的一百四十元,到目前为止,已全部找回。老师为乙同学感到开心,而让老师更开心的是,我们班同学通过这件事明白了很多道理,找到曾经就要失去的一些……同学们,老师说得对吗?“对”!随着孩子们响亮而整齐地回答,老师的眼前豁然开朗。真是,“柳暗花明又一村” !
【案例反思】
一、与时俱进,更新教育理念。
社会在发展,时代在进步,社会上出现了很多新鲜的事物,有得让我嘡目结舌,就拿学生的心里想法来说,有的复杂到让我这个老师不得其解。记得小时候的我和老师谈起话来,对老师可是毕恭毕敬,有一说一,有十说十,而且通常都是低着头红着脸说。一旦犯了错误,老师只要一教育;只要一说认识错误并改正错误就是好孩子;只要一说“浪子回头金不换”,那我就什么都说了。总之一句,老师是长辈。所以叫师长。而今有些孩子在爷爷奶奶辈前是小“皇帝”,和父母则成了朋友,有的甚至成了“生意伙伴”,考了多少分奖励多少钱。如果老师依旧以长者自居,孩子何以能接受?新课标明文规定师生平等,在教学活动中老师是平等中的“首席”,起引领作用,故而是否可以叫师友呢?案例中老师在开始时和甲同学的对话显然不在一个平台上,一个审问,一个被审问,谈话的结果可想而知了。而后老师及时转换教师角色定位,站在孩子立场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结果赢得了一片“好”声!时代变了,孩子变了,我们教师该怎么办?是抱着旧有的教育理念,还是与时俱进,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因材施教,更新教育理念呢?
二、换位思考,给孩子机会。
案例中的那位学生可能是因一念之差,把别人的钱“拿”了来,后被发现,老师三番五次找他谈话,我想孩子肯定意识到错了。但是孩子出于面子,缺少承认错误的勇气,更有可能害怕面对后果,所以选择了逃避,选择了不承认。遇到问题如果常常能换个位子想一想,我以为这样就能更好地实现师生平等。后来是老师用的大胆的经不起细敲的推测,巧妙地把“还钱”演绎成“找钱”,给孩子一个台阶下,给孩子一个改过自新的机会。钱找回来了,问题初步解决。教师是教育者是育人,而不是警察,必须抓住小偷并绳子以法。这就是教师与警察的区别,教师的魅力所在,教学的艺术所在。
三、教书育人,任重道远。
案例中那位孩子在整个事件中会受到教育是不言而喻的,但是此种处理方式会不会让他错误地以为犯了错,是可以抵赖的,是可以保留面子免负责任的?孩子会认真反思、自新吗?出于这些担心,老师打算进行后续教育。进程如下:
1、推荐、提供《笑猫日记》系列丛书给孩子看。《笑猫日记》系列的每一本书都告诉大家一个道理,如《那个黑色的下午》告诉我们:爱在灾难过后愈发丰富,愈发体现爱的力量;《保姆狗的阴谋》告诉大家:嫉妒会让人失去理智,甚至性命;《永远的西瓜小丑》告诫人们要诚实。
2、教师身先士卒看书谈体会,尤其谈一些过去的糗事。引导孩子们也去做。
期望结果:孩子意识到认识错误本身就是一种美德。孩子能在周记里写出错误,反思自己。甚至能在谈读书体会时讲出自己的反思。教书育人,任重道远。
言而总之,蹲下身来,走进孩子,才能教育好孩子。
期愿专家、同仁斧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