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司马迁发愤写《史记》教学实录
发表日期:2014/4/3 10:43:37 出处:未知标签:} 作者:陶应平 有524位读者读过
司马迁发愤写《史记》教学实录 |
师:同学们,我们都知道读名人名言能够给我们很大的启发,能使我们有很大的收获。谁来说一句名人名言? 生:热爱书吧,这是知识的源泉。(高尔基) 生:为中华崛起而读书。(周恩来) 生: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鲁迅) 生:读万卷书,行万里路。(陶行知) 师:名人名言是汪洋大海,我们从中受到启迪。今天老师也带来了一条名言,请同学们一起读:(大屏幕出示)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司马迁 师:这句名言是什么意思呢?今天让我们到一篇课文中一起去寻找。请同学们跟老师一起写课题。(师生同写:司马迁发奋写史记) 生:老师,你“发愤”的“愤”写错了,应该是“愤怒”的“愤”。 师:噢,这两个字很容易混淆,老师也混淆了,谢谢你的提醒。(老师将“奋”改为“愤”。) 生:老师,你遗漏了书名号,《史记》是一本书,应该加书名号。 师:噢,你有一双明锐的眼睛,《史记》是一本书,不能遗漏书名号。看来,马虎不得啊!现在,课题写对了,让我们一起来读读课题。 生:齐读课题。 师:请同学们打开课文,很快地浏览一遍课文,找到解释司马迁这句名言的句子,用波浪线划下来。 生:在第三小节:“人总是要死的,有的重于泰山,有的轻于鸿毛。” 师:一起读这句话。请对照司马迁的名言,看看“固”是什么意思? 生:“固”是“总是”的意思。 师:“或”什么意思? 生:“或”是“有的”的意思。 师:让我们再来读读司马迁的名言。 生:齐读: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司马迁 师:司马迁是在什么情况下说这句话的呢?我请一个同学再来读读第三段课文。 生:读第三小节。 师:一起读这个词语——飞来横祸,注意“横”是个多音字,读第四声。“飞来横祸”什么意思? 生:突如其来的大祸。 师:司马迁的“飞来横祸”是什么灾难?书上怎么写的? 生:司马迁因为替—位将军辩护,得罪了汉武帝,入狱受了酷刑。 师:是的。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老师查阅了有关史料,请看这样一段话:(大屏幕出示) 公元前99年,匈奴侵略汉朝。飞将军李广之孙李陵率领五千精兵进军匈奴。寡不敌众,兵尽粮绝,李陵投降了匈奴。汉武帝大怒,想重罚李陵家人。群臣争相附和,大说李陵的罪过。只有司马迁为李陵辩护,说李陵为人正直,其叛逃事出有因,希望皇上能宽容。汉武帝勃然大怒,将司马迁打入大牢。后来,司马迁被处以极其残酷的刑罚——宫刑(古代一种酷刑,阉割生殖器,也称腐刑)。 师:司马迁受了宫刑,当时有人这样评论:“宫刑这种刑罚不但是对肉体的无情摧残,更是人格上的奇耻大辱。作为一身正气的司马迁应该以死抗争,一死了之。而他居然活了下来,这不是苟且偷生吗?”你认为司马迁是苟且偷生吗? 生:不是。司马迁就这样死了可能得到个好名声,但这名声能和《史记》相提并论吗? 生:不是。如果司马迁就这样死了,我们今天还能读到《史记》吗? 生:司马迁活下来,完全是为了《史记》,他是为了造福后人,为子孙后代留下一部史书。 师:“是的。司马迁是为《史记》而活着,书上有一段他的心声,谁能来读一读? 生:人总是要死的,有的重于泰山,有的轻于鸿毛。我如果就这样死了,不是比鸿毛还轻吗?我一定要活下去!我一定要写完这部史书!” 师:注意,这段话中有一个问号,两个感叹号。谁能把这三个标点读出来? 生:自由读这段话。 师:指名读这段话,齐读这段话。 师:死,对司马迁来说太简单了,一死了之,一了百了,可是《史记》怎么办呢?再读。 生:学生再次齐读这段话。 司马迁为什么要写《史记》?请同学们默读课文一、二自然段,找到有关内容用一句话来告诉大家。 (学生回答:受黄河文化的影响,从小受父亲的影响,受父亲临终前的嘱托…… 师:(出示父亲临终前的话)这就是父亲临终前的嘱托。同学们,用心去读读父亲的话吧,想象父子分别的情形,掂量一下父亲临终嘱托的分量。(自由读) 。 师:望着父亲那渐渐合上的双眼,司马迁一定有许多话要对父亲说,他想说什么呢?用这样的形式表达出来。 当司马迁遭受到一场飞来横祸的时候,当入狱受了酷刑的时候,当他的肉体受到摧残的时候,当他悲愤交加、几次想血溅墙头、了此残生的时候,一想到《史记》还没有完成的时候,便打消了去死的念头。他想:(学生齐读名言) 师:司马迁是这样想的,他又是怎样做的呢? 生:“想到这里,他尽力克制自己,把个人的耻辱、痛苦全都埋在心底,重又摊开光洁平滑的竹简,在上面写下了一行行工整的隶字。” 师:请男女同学分读司马迁的想法与做法。 是呀!为了少年的梦想,为了完成父亲的遗愿,他一次又一次勉励自己,我一定要:活下去,一定要:写完这部史书!。 因此他选择了编写《史记》,也就意味着选择了劳累,选择了孤苦,请同学们展开你丰富的想象力来想象一下司马迁写《史记》的情景,用这种句式练习说话 出示: 那是一个风沙满天的清晨, ; 那是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 ; 那是一个寒风凛冽的 ; 那是一个烈日炎炎的 。 师:为了完成父亲的遗愿,为了《史记》,司马迁忍辱负重活了下来。司马迁不停地写作,写了整整13年,才完成了《史记》。司马迁写完《史记》,心血耗尽,与世长辞,你觉得司马迁的死是重于泰山,还是轻于鸿毛? 生:重于泰山,因为他完成了一部前无古人的巨著——《史记》。 生:重于泰山,因为他完成了父亲的遗愿,司马迁死而无憾。 师:司马迁完成的是一部怎样的《史记》呢?谁来读读最后一段。 生:读最后一段。 师:《史记》是一部辉煌巨著, 52万字。(老师展示两卷本的《史记》)。52万字的《史记》是沉甸甸的,是司马迁用生命写成的。为什么说《史记》是司马迁用生命写成的? 生:因为司马迁接受宫刑,在以后的日子里,他完全是为《史记》而活着。 生:司马迁把《史记》看成了自己的生命,《史记》里凝聚着司马迁的生命。 师:后人对司马迁的死记载了,实际上,写完《史记》,生命对于司马迁已经没有多少意义了。他活着就是为了写《史记》。再读最后一段。 生:齐读最后一段。 师:鲁迅先生这样评价司马迁的《史记》,一起读:(大屏幕出示) 史家之绝唱 无韵之离骚 ——鲁迅 知道《离骚》是谁的作品吗? 生:屈原写的。 师:《离骚》是屈原的作品,是非常了不起的作品。鲁迅将《史记》与《离骚》相提并论,是对司马迁极高的评价。史家的绝顶之作,不压韵的《离骚》。《史记》有很高的历史价值、文学价值、思想价值。让我们再一起读读鲁迅对《史记》的评价。 生:齐读鲁迅的评价。 师:同学们,学完司马迁写《史记》这篇课文,我相信你一定有许多话想说。请你用一两句凝练的话写出你此时此刻的感受,并属上你的大名。(音乐响起,学生写感受,大约4分钟。) 司马迁遭受飞来横祸,写出了辉煌巨著,这跟题目中的哪一个词有很大的关系? 发愤,什么是发愤? (发愤就是态度坚决的完成某一件事,发愤就是坚持不懈的精神,发愤就是有滴水穿石的精神……) 师:是呀,正是因为司马迁发愤,他才写成了一部前无古人的著作。 环境越是艰难困苦,就愈需要坚强的毅力和信心,在人类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无数的英雄人物把困难挫折当作是一笔财富。他们用行动来诠释着发愤是什么? 可以说发愤是屈原遭到放逐后写成的《离骚》;发愤是左丘明眼睛瞎后写成的《国语》;发愤是谈迁在《国榷》原稿被盗后重新写成的新《国榷》。 出示:发愤是海伦 发愤是阿炳 发愤是 这无数个发愤谛造了无数个英雄,无数个英雄的人生经历凝成了无数句震耳发愤的话语,给我们以启迪,催我们奋进。 《史记》是中华文化的瑰宝,今天有许多耳熟能详的成语都出自司马迁的《史记》,让我们来读读这些成语:(大屏幕出示) 破釜沉舟 四面楚歌 卧薪尝胆 唇亡齿寒 毛遂自荐 完璧归赵 负荆请罪 背水一战 狡兔三窟 论功行赏 霸王别姬 一言九鼎 师:每一个成语都是一个精彩的故事。司马迁的《史记》是古文,同学们现在还看不懂。我这里有一套学生版的《史记》,很适合同学们阅读。(推荐学生版《史记》) 师:司马迁以生命的代价换来了《史记》的诞生,他的著作竖立起了一块历史的丰碑,司马迁因《史记》而流芳百世! 总结全文:同学们,今天我们认识了一位历史伟人,他叫——生接:司马迁。师:了解了一部辉煌巨著,叫做——生接:《史记》。老师相信在学习的过程中,司马迁的形象一定已在你心中悄然立起,而且越来越丰满、厚重。《史记》这部书也变得不再那么遥远、陌生。 课的最后老师想用这样一段话与大家共勉: 苦难给一般人带来的是叹息、伤心、沉沦,但对于生活的强者来说,苦难是一笔财富,让我们坚强地面对苦难,笑对人生,执著追求,活出自己生命的价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