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问题导学”之我见
发表日期:2014/3/28 10:02:43 出处:未知标签:} 作者:陶崇发 有513位读者读过
“问题导学”之我见
——听《最佳路径》有感
近年来,我校一直践行着课堂教学改革。经过一段时间的研究,“问题导学”成为我校的课堂教学的一种主体模式。
所谓“问题导学”,我个人理解是以问题为引领,启发学生思维,引发学生讨论,进而对课文内容学习、思考,激发学生自主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达到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问题导学”关键在“问题”。下面就卞良燕老师执教的《最佳路径》谈谈我个人的理解。
问题由谁提出。是老师,还是学生?本节课,卞老师是由学生交流“导学案”提出问题。教师将学生问题进行罗列:1、为什么被评为最佳路径?2、格罗培斯为什么要求很高?3、格罗培斯为什么大伤脑筋?4、什么是最佳路径?5、为什么老太太最先卖完葡萄?纵观学生的问题,比较零散,关键问题“格罗培斯怎样设计最佳路径?”还未提出。卞老师在基础上,加以提炼,总结出两大问题。即分别是1、格罗培斯是怎样设计出最佳路径的?2、为什么被评为最佳路径?我个人认为,问题由谁提出并不重要,关键是问题能否引发学生思考,能否抓住课文重点。卞老师的这两个问题基本达到这一要求。
问题不宜过多。一节课,问题不能多,在2-3个问题较为合适。问题多了,学生思考、讨论的质量是必会下降。卞老师的这两大问题抓得比较准,可以看出课前对教材研究的很透彻。
问题讨论的时机安排要合理。“小组合作”是“问题导学”的一个组成部分。什么时候安排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合作什么问题,这也是影响小组合作质量的一个重要因素。卞老师本节课安排学生在课的结尾讨论“格罗培斯设计的迪斯尼乐园路径被评为最佳路径的原因。”我个人觉得,讨论的时机把握得不恰当,讨论的时间不够充足,讨论的质量也大打折扣。
学生讨论思考过程中遇到困难,教师要能发挥主导作用。本节课,卞老师先让学生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但一连几个学生概括都不理想。此时教师应给学生以引导和启发,如结合课题,出示相应填空题,让学生根据提示来完成概括,效果会更好。
“问题导学”我觉得就是要变原来的教师“教”,为学生“学”,将“学”提到了更重要的位置。这一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的引领者。当然,“问题导学”,在我校才刚刚开始,出现问题,并不是问题,关键是如何去研究问题,解决问题。“问题导学”任重而道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