折形状
发表日期:2014/3/27 13:50:22 出处:未知标签:} 作者:江远畅 有555位读者读过
一、激趣导入
师:老师想用这张纸将一支笔托起,可是这样操作总是做不到(教师用平展的纸演示)。大家有没有简单的办法用这张纸托起这支笔呢?
生:把纸折成拱形。
生:把纸折成波浪形。
生:把纸折成三角形、四边形、圆形。
师:谁愿来试试?
(一学生把纸折成圆筒,把笔牢牢地支起,大家给予了掌声。)
师:为什么现在这张纸可以承受这支笔的重量呢?
(这一问,难度较大,旁观者会担心学生难以回答。)
生:因为改变了纸的形状。
生:纸变了形状,有了支撑的,所以能把笔支起来。
师:大家讲得很有水平。今天我们就专门来研究把纸变了形状后的承受力情况。(教师板书课题:折形状)
二、探究纸的不同形状的承受力
师:刚才我们只是简单的改变了纸的形状,就增加了它的承受力,那么要想增加纸的承受力,我们就得想办法改变纸的形状。接下来你们折你们想折的形状。
(学生折叠,教师巡视指导。)
师:哪位同学愿把折叠的展示给大家看?
生:我折的是三角形纸筒。
生:我折的是方形的纸筒。
生:我折的是六边形纸筒。
生:我折的是圆形纸筒。
生:我折的是波浪形。
……
师:把高低、粗细不同的纸筒放在一起可以比吗?
(点评:教师这一问很关键,它关系到科学实验的对比实验的条件问题,只有条件相当,才有可比性。这是教学生进行科学对比实验时,必须注意的。)
生:不可以。
师:折这四种形状的纸筒时要注意些什么?
(点评:教师这一问很重要,控制了课堂的走向,否则接下来学生会折出各种形状来,既耽误了时间,又破坏了学生实验的严谨性。)
生:,纸筒要样高,不能有的横折,有的竖折。
生:纸筒的接头要样多,纸筒折得越小越牢固。
生:纸要样厚,否则就不公平。
师:大家讲得很好。由于课堂时间有限,我们现在来重点研究一下三角形纸筒、四边形纸筒、六边形纸筒、圆柱形纸筒,这四种形状的纸筒,看哪种承受力最大?(教师展示四种形状)
师:我们把纸折成这几种形状,目的是为了增加它们的承受力,那么你认为这四种形状谁的承受力最大呢?你能把四种形状按承受力的大小进行排序吗?你为什么要这样排序呢?各小组讨论一下,并作好记录。
(点评:这就是预测,这是科学研究的一种重要方法和过程。)
师:请各小组汇报一下。
生:我们认为圆柱形纸筒第一,三角形纸筒第二,四边形纸筒第三,六边形纸筒第四。
生:我们认为,三角形纸筒第一,,六边形纸筒第二,圆柱形纸筒第三,四边形纸筒第四。
生:我们认为六边形纸筒第一,三角形纸筒第二,四边形纸筒第三,圆柱形纸筒第四。
生:我们认为四边形纸筒第一,三角形纸筒第二,圆柱形纸筒第三,六边形纸筒第四。
(教师把学生的预测分别记入表格。)
(点评: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记入下表,教师不作任何评论。因为预测不需要有一定的准确性,现在作任何的评说都是白搭,应让结果来评判。教师只是将学生的猜测如实地填入下表就行了。)
纸筒形状 |
预测承受力(排序) |
实际承受力(本数) |
三角形纸筒 |
2122 |
1 |
四边形纸筒 |
3431 |
2 |
六边形纸筒 |
4214 |
3 |
圆柱形纸筒 |
1343 |
4 |
师:要想知道大家说得对不对,怎么办?
生:做实验!(大家齐声而响亮地回答。)
师:对,只有通过实验才能验证我们的预测。你们能说说准备怎么做这个实
验吗?
(点评:教师这个问题提得很关键,关系到实验要注意的一些标准问题,从而避免实验时出现的不必要的差错。)
生:向纸筒上加的重物要一个标准,要样大,样重。
师:我让大家准备的一个版本的字典行不行?
生:行!
生:我觉得在往上放字典时一定要小心轻放,如果从高处掉下来,一下就砸扁了。
生:我认为还要放正,歪了不行。
师:已经被压坏的纸筒能不能再实验?
生:不能。
师:大家讲得很好,下面各组进行实验,注意作好记录。
(学生实验异常活跃,他们认真地做着每一个实验,不时发出欢呼声和惊叹声,他们一边做实验,一边做好记录;教师巡视、指导。)
师:各小组汇报一下本组实验的情况。
生:我们组实验的结果是三角形纸筒顶三本,四边形纸筒顶三本,六边形纸筒顶四本,圆柱形纸筒顶七本。
生:我们组实验的结果是三角形纸筒顶二本,四边形纸筒顶四本,六边形纸筒顶五本,圆柱形纸筒顶六本。
生:我们组实验的结果是三角形纸筒顶二本,四边形纸筒顶三本,六边形纸筒顶四本,圆柱形纸筒顶六本。
生:我们组实验的结果是三角形纸筒顶一本,四边形纸筒顶三本,六边形纸筒顶四本,圆柱形纸筒顶五本。
师:我给你们把数据记到EXCEL表格中。
(教师对学生实验产生的数据,如实记入屏幕上打出的EXCEL表格中,然后
一点平均值,它们的平均值便一目了然,分别是2本,3.25本,4.25本,6本。)
(点评:教师对学生实验产生的数据,如实记入屏幕上打出的EXCEL表格中,然后一点平均值,它们的平均值便出来了,不作任何评说,十分正确。一方面运用了现代化教学手段,让学生领略它的快速与神奇;另一方面让事实说话,事实胜于雄辩。)
师:通过以上数据你发现什么?
生:我发现三角形纸筒顶得最少,承受力最小,四边形纸筒顶第二,六边形纸筒顶第三,圆柱形纸筒顶得最多,承受力最大。
师:那我把它们实际承受能力的名次填到上表中。
师:根据以上数据你认为八边形的纸筒的承受力有多大?
(点评:教师的这一问,意在让学生寻求规律,使教学向纵深发展。)
生:应该比六边形纸筒承受力大。
师:十六边形的纸筒的承受力有大大?
生:应该比八边形的纸筒的承受力大。
师:为什么?
生:从我们实验中可以看出来,边数越多的承受力越大。
师:那圆柱形纸筒为什么顶得最多?
生:最多的边形就组成了圆,所以圆柱形纸筒顶的最多。
师:你讲得真好,掌声鼓励!(同学们报以热烈的掌声。)
三、了解各种形状在生活中的运用
师:刚才我们研究的几种形状在生活中经常可以见到,在实际生活中,物体的形状还有很多,老师这儿有一种物体,大家猜猜看,它会是什么样的形状?(出示鸡蛋),鸡蛋牢固吗?
(点评:教师的这一环节,转变了学生思维的局限,拓展了学生的视野。)
生:牢固。
师:现在老师这儿有四个蛋壳,你认为它的承受力有多大?
生:能顶三十本字典。
生:能顶四十本字典。
师:我们来试试。
(演示蛋壳的承受力,学生活跃异常。)
师:在日常生活中有哪些运用?
生:拱桥,屋顶等。
师:我们来看一些建筑物体的图片。想想它们为什么这样设计?
(播放古今中外的建筑物体的图片,让学生观赏。)
四、总结全课
师:通过本节课学习,你知道什么?
生:改变物体的形状,可以使物体承受更大的力。
师:课后同学们注意观察我们周围的各种各样物体,看看哪些地方运用了我们所学的科学知识?
课后短评:
这是一节市级精品课的参评课,执教者是新工房小学的吴继革老师。吴继革老师在教这节课时间是6月7日,《折形状》(苏教版)一课早已被任课教师上过了,再上这节课会令人担心:一是担心学生上过了而不听,纪律难以维持;二是担心教师没有更多的内容可教而致教学无法进行。带着审视和怀疑的态度,我认真地听了这节课,结果却令人刮目相看,感到效果非常好。
其一,教师善教,学生乐学。
教师在教学中,循循善诱,环环紧扣,稳步推进,没有什么罗嗦的语言,没有什么无效教学环节。
全体学生并不因为已学过,产生厌学情绪,而是学习精力集中,参与面广,积极参与讨论,积极发言,积极参与动手实验,认真记录实验结果,课堂气氛异常活跃,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得到很好的调动。因为有以往的课作基础,发言和实验的质量很高,学习的效果很好。
其二,一节真正的科学课。
科学课并不是要教师讲得好,而是要通过一些有效的方法,向学生证实事物的本质属性,让学生心服口服才是。
本节课,教师利用短暂的40分钟,引导学生选取了有代表性的三角形纸筒、四边形纸筒、六边形纸筒、圆柱形纸筒进行研究,看哪种承受力最大?在研究的过程中,从学生的猜测到实验的结果,教师始终不置可否,让事实说话,学生从最终的统计数据得出的结论中,得到了他们所要学的东西,起到了“此处无声胜有声”的作用。教师到此并未结束,而是进一步总结 推演出规律:边数越多,支撑力越大,圆形是边数的最大化,所以它支撑力最大。
其三,大众化的过程
有的作课的,动辄运用了一大堆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什么录象光盘放了一节又一节,动画演了一节又一节,搞得轰轰烈烈,花花绿绿,其实有许多是多余的,并不实用,只能说是搞花架子。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不是不要,而是要运用恰当。本节课在这方面,可以说是运用得恰到好处,没有那些繁文缛节。从全课看,过程简洁明了,朴素而易操作,大众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