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 德育天地>>文章内容
浅析家庭环境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
发表日期:2014/3/26 13:20:13 出处:未知标签:} 作者:陶红梅 有1089位读者读过
浅析家庭环境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
摘要:家庭是社会生活的基本单位, 也是个体社会化的起点。在儿童早期,家庭几乎是儿童发展的全部环境,即便到学龄前期,家庭仍然是儿童活动的主要场所,儿童大部分活动都是在家庭中,在父母的主导下进行的。因此,家庭环境在儿童的早期心理发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分析不同的家庭环境在儿童成长过程中的影响作用,以期能为儿童的健康成长做出贡献。
关键词:家庭环境 儿童 心理发展
家庭是儿童早期生活的基本环境,在家庭里,儿童的认知、情绪、情感、意志等方面得到发展,同时也是在家庭里,儿童掌握了基本的社会生活知识及技能、道德行为规范等,很多研究表明,儿童的早期家庭生活体验,将深刻地影响其一生。家庭环境中的各个因素都会直接或者间接地影响着儿童的心理发展和个性形成,总的来说,本文主要从三个方面来具体分析家庭环境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
一、家庭结构
家庭结构是指家庭诸成员不同的层次和序列的组合,包括家庭有哪些成员、成员多少、成员的辈分、家庭成员是否齐全和家庭成员规模的大小等等。家庭结构是家庭环境的重要因素,对儿童的教育及心理发展有重要的影响。改革开放近30年来,我国家庭发生极大的变化,出现大量的留守儿童、单亲家庭和独生子女等,这些变化不仅带来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也对儿童的心理发展带来很大的影响。
(1)隔代教育家庭
近年来,随着人们工作的需要,很多的家庭出现一种特殊形式——隔代教育,父母外出务工或者由于工作比较忙无法照看孩子,儿童与爷爷奶奶或者外公外婆生活在一起,这样就难免导致这些儿童表现出一些心理上的问题,尤其是年龄小的孩子和女生。具体来说,比较突出的心理问题主要有情绪问题、交往问题和自卑心理等,普遍存在着严重的亲情饥渴,在遇到问题时往往选择自己处理,尤其是在失败、孤寂的时候,不愿意与爷爷奶奶交流。
同时,在隔代教育中,出于补偿心理,爷爷奶奶对待孙子是溺爱、顺从多于要求, 在遇到孩子提出的一些不合理要求时也尽力去满足,这柄保护伞强化了孩子的一些不良习惯,容易使孩子养成任性、自私、拒绝等个性特点。
所以,综合来看,隔代教育中儿童的心理就容易走向极端,要么自卑心理严重,性格孤僻内向,胆小怕事,要么自觉性极差、任性、缺乏热情和同情心,这些对儿童的健康成长都是极为不利的。
(2)独生子女家庭
我国实行计划生育政策后,还形成了独生子女的特殊社会现象,由于独生子女物质条件较好,家庭教育抓得早,家庭中典型的教养方式是溺爱和过分保护。所以也使独生子女形成了与非独生子女显著不同的特点,其中突出的优势是:普遍具有较广泛的兴趣爱好,思想开放,主动性、自主性强,社会交往也活跃,喜欢表现自己,但也存在一些问题:任性、依赖性强、自私、不合群、胆小。这些问题的出现,往往是因为由于孩子的单一性, 独生子女家庭往往把家庭所有的爱都倾注在孩子身上, 家庭的一切活动围着孩子转, 怕孩子受伤害,怕孩子受委屈, 事事顺孩子的心意, 甚至放弃原则去迎合孩子,容易使孩子错误地认为自己是家庭的中心, 其他成员都应为其服务, 并服从于他的意志, 从而导致其养成自私、任性、霸道以及人际关系紧张等不良的个性特点。很多研究表明, 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比较存在显著性差异, 独生子女比非独生子女更容易出现心理和行为问题。
(3)单亲家庭
由于离婚率逐年增加,我国单亲家庭的比率也随之增加。家庭缺损势必导致家庭功能的缺损,从而影响家庭中子女的身心发展。在单亲家庭中, 由于离异或丧偶, 父亲( 母亲) 对家庭生活悲观失望、心灰意冷, 对待孩子要么不闻不问、放任自流, 使孩子从小失去父母的爱和家庭的温暖;要么把自己全部的爱和希望寄托在孩子身上,对孩子过分娇惯、溺爱, 不重视孩子心理的健康发展。研究发现:单亲家庭儿童比一般家庭儿童更易出现心理和行为问题。单亲男孩出现问题偏向于外向性, 即男孩在心理上感到有压力和自卑时, 更容易表现出违纪和敌意的行为, 如撒谎、逃学、打架斗殴等;女孩则偏向于内向性, 以逃避和转移的形式缓解内心的压力, 表现为幼稚行为、依赖大人、不与同龄儿童相处、寂寞不合群。而刘苓等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法,探讨单亲母亲家庭和单亲父亲家庭的两种不同结构的单亲家庭特征及其儿童心理特征,表明单亲父亲家庭的亲密度、情感表达、成功性、道德宗教观显著低于单亲母亲家庭。研究结果提示单亲父亲家庭的精神环境比单亲母亲家庭的精神环境更差,更需要改善。
二、家庭物质环境
家庭物质环境主要是指家庭的经济状况,指家庭收入多少,生活水平的高低,家庭经济来源及生活方式等,一般来说,家庭收入高,物质条件好,子女教育有保障,智力投资可能也会相应增多,否则,子女受教育的物质条件就会受到限制。
国外研究认为,家庭经济状况差的儿童缺少认知刺激和相关的经历,会影响儿童的健康成长。Santos等发现,幼儿时期的家庭社会经济状况不良、母亲缺乏教育、家庭缺少父亲、家庭及邻居卫生条件差与儿童5岁时的认知能力呈负相关。国内很多研究也表明, 经济上的贫困往往会产生或多或少的心理和精神压力, 引起种种紧张和不安, 带来诸多心理矛盾和冲突, 进而影响心理健康水平,影响儿童正常成长。由于经济的贫困, 儿童经常因为生活而忧虑和困扰, 容易产生自卑、焦虑、抑郁、悲观等不良情绪, 同时导致人际交往不良等问题。杨志恒、刘海燕等人的研究都支持这一结论。
经济状况的不同导致人们生活在不同水平的社区,家庭经济状况好,可以从物质上为儿童发展提供保障,满足儿童发展所需的物质条件,从而会有利于儿童的发展。不过,家庭经济状况对儿童的发展所起的作用是否完全积极主要也在于父母如何对待、如何安排家庭的经济生活。如果父母科学地安排经济收入,使家庭生活过的平静和谐,或是物质生活尽管相对艰苦一些,孩子也会觉得幸福温暖的,会有利于儿童身心健康的成长。但是如果家庭收入支配不科学,没有什么计划,即使收入较高,对儿童也不会有什么积极的影响,甚至会产生消极的影响,使儿童养成奢侈、消费的不良品德。
三、教养方式
教养方式是指父母在抚养、教育儿童的活动中通常使用的方式和形式, 是父母各种教养行为的特征概括, 是一种具有相对稳定性的行为风格。父母通过教养方式, 把社会价值观、行为方式、态度体系及社会道德规范传递给子女,对儿童各方面发展的影响是综合的、多方面的。国内外心理学家对此都有较多的研究,也都肯定了儿童的成长发展与父母的教养方式有密切的关系。
1、父母不同的教养态度
母亲对子女多关爱,多与其沟通,多对其进行安慰和鼓励,即母亲情感温暖,可以减少子女心理问题的发生及程度。马伟娜等研究发现,母亲情感温暖有助于子女解决问题,过度保护和父母对子女拒绝否认则会导致子女产生自责的个性特点;父亲对子女严厉惩罚和偏爱会使子女丧失对父母的依赖和信任,放弃求助而沉迷于幻想中,父亲对子女过度保护和溺爱则会使子女行为退缩。
2.父母教养方式的一致性对子女心理发展的影响较大
父母行为方式的一致性给个体学习以明确示范。如果父母教养方式不一致, 则导致子女无所适从, 从而引发怀疑、否认、焦虑等不良情绪的产生, 影响儿童心理的健康发展, 所以,父母双方建立永恒、协调的态度是至关重要的。但是,在统一的基础上执行一个“唱红脸”、一个“唱黑脸”的对立互补也有益于校正养育方式存在的偏激之处, 促进儿童的心理健康发展。
3.父母的文化素质
父母文化素质是指父母通过文化、学习所掌握的人类精神财富的多少和所表现出来的理论知识水准。父母文化素质高低是影响子女成长的重要因素,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父母的理想、情操、道德水平、思想境界、教育能力及处理家庭问题的能力。
文化程度高的父母更多地采用民主制的教养方式, 不过分干涉孩子的生活, 多进行情感上的沟通与交流;文化程度低的父母缺乏相应的教育知识,不是信奉“棍棒底下出孝子”的独裁制, 就是无论对错一切以孩子为中心。姜肇琴等人的研究支持这一结论:父母文化水平的高低与儿童行为问题的发生有负性相关倾向, 即父母受教育的程度愈高, 儿童行为问题的检出率愈低。而且与母亲相比较,父亲的文化程度是影响儿童行为问题的主要因素。李霞等研究表明:父亲的文化程度是小学的, 儿童行为问题发生率为50.0%;父亲文化程度是大学和中学的, 儿童行为问题发生率分别为10.9%和10.3%。这可能与我国传统家庭模式有关,家庭整体素质的主要决定因素是父亲的文化程度。
综上所述。不同的家庭结构、不同的家庭物质环境和教养方式,都是影响儿童心理发展的重要因素。儿童的成长离不开家庭,几乎所有的品质都是首先在家庭中萌芽的。因此,为了孩子的健康发展,父母应努力追求合理、积极的教养方式,了解不同的家庭环境对儿童发展的影响,为儿童的心理发展创设良好的家庭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