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 校务公开>>教育教学>>文章内容

熟用“读”字诀,巧用“说”法宝

发表日期:2013/11/12 5:04:00 出处:未知标签:} 作者:陶崇发 有728位读者读过

熟用“读”字诀,巧用“说”法宝

——听两“陶”老师上课有感

11月7日的第二三节课,分别听了陶勇老师执教的《在大海中永生》和陶象胜老师执教的《高尔基和他的儿子》,不同的课堂,不同的教法,不同的呈现,同样的精彩。下面是我的一些听课感受:

  陶勇老师巧用"读”,以读促悟,以读感情。上课的开始,陶勇老师指名读《春天的故事》,引出带领中国走进春天的邓小平。二读挽联,现在的孩子对邓小平所知甚少,借助挽联来感知邓小平同志对当时人的影响。三读资料,有了前面的铺垫,孩子很想知道邓小平是怎样的一个人,出示邓小平的资料水到渠成。四读文章,本节课是第一课时,主要解读第一部分。在读课文时,陶老师让学生带着感情去读,读出对邓小平的思念,对邓小平同志离世的哀悼。五读理解,课文的脉络理出来后,学生读读;重点句子的理解,学生读读,比如“最后的篇章”的理解;这样的读,就巩固了学生对课文的学习。六读字词,字词是基础知识,夯实了基础,才成就高度,别说,学生在读字词是还真有故事,“悼”这个易读错的字在背错读两次后,终于被学生掌握。这样,整个课堂,“读”贯穿始终。不过,这节课,个人认为学生的合作探究少了点,教师的引导痕迹有些重,比如理文章脉络时,指名回答后,陶老师说了句“老师的答案和你们不一样”就出示了自己的答案,个人觉得可以让学生在交流思考一下,因为根据课文内容,学生应该可以理出脉络“飞向大海――撒向大海――告别大海”。

  陶象胜老师执教的《高尔基和他的儿子》则我另一种截然不同的感受,那就是“说”的妙用。从课时安排看,这是第二课时,多的是对课文的理解,学生对课文理解了没有,“说”底见真章。教师根据课文脉络“栽花——赏花——写信”,逐步出示课文内容。在栽花片段里,陶老师让学生说儿子为什么要栽花,引出儿子对父亲的爱。最令我称道的陶老师至此没有打住,而是让学生说说自己会怎样表达对父母的爱。“捶背”、“倒水”、“洗碗”等答案也令听者露出欣慰的笑容。这种拓展,深深渗透着德育,渗透着人文。接下来的环节中,陶老师仍然让学生不停的说着,说想象,说感受……学生的这种主角身份,想不理解课文都难。

    教无定法,能促进学生发展的就是好方法。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更加用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