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日期:2012/9/14 20:46:51 出处:未知标签:} 作者:lkxxtxs 有657位读者读过
小学语文“以问题为中心”课堂教学模式改革与研究
一、研究目标
1、科研目标:探索出适合小学语文“以问题为中心”课堂教学模式及操作办法。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及新的语文教学理念付诸于实践,便于操作。
2、育人目标:通过改革与研究,使学生知识技能与学习态度能力得到同步发展,特别是创新意识和运用知识解决问题能力方面有明显成效。
3、工作目标:以本课题为突破口,更新教师的教育观念,造就一支勇于研究、精心教学的教师队伍,提高教师施教能力,学会在实践中进行研究与反思。
二、研究假说与理论依据。
1、研究假说。
基于小学语文教学“问题中心”理念,如果我们能通过“以问题为中心,设计课堂教学”的改革与研究,将有利于学生良好学习和自学习惯的培养,为基础知识的学习奠定基础。有利于激发起学生读书的欲望。
2、理论依据。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教学中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要求,注重质疑问难,切磋学问,因此课堂上我们以学生问题的提出为教学的起点,以解决问题和不断发现问题为教学归宿。
以问题为中心设计教学,要求教师和学生都必须积极参与教学活动。教师在其中为学生提供多元的教学情景,丰富的学习材料,引导学生自行探索、获取知识,而且也重视学生从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出发。在学生“最近发展区内”流连,开掘,活动主体双方在解决问题过程中,都具有主观能动性,双为主在教学中体现尤为明显,问题为中心设计教学的全面实施实际上从机制上,可以实现“学生为本”、“学生中心”、“师生双为主”的理念,与多元智能教学观也是一脉相承的。
三、研究内容
以上述理论为依托,根据语文新课程标准及教学原理,捕捉全国教育教学改革新气息,本着语文教学的现况,我们摸索出了:“问题解决”这一教学模式,这一模式能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及新的语文教学理念付诸于实践,便于操作。它教学模式分以下几个环节:
第一环节:问题引线,明确目标;
第二环节:感悟点拨,信息交流;
第三环节:积累内化,迁移训练。
下面就谈一谈:这一模式的操作流程
新授课的第一课时关键是引入,可以是激趣引入,也可以是故事引入,设疑引入,也可创设问题情境引入,以亲人一课为例,教师提出这样问题:“不是亲人为什么称作亲人呢?”这样从文题入手设疑引入的,之后检查自学,这部分内容一定要落实,小组长负起责任来,这是我们常规做法,它有利于学生良好学习和自学习惯的培养,为基础知识的学习奠定基础,有利于激发起学生读书的欲望。
第一环节:问题引线,明确目标。
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只有学生有问题才真正地参与了语文学习活动,学生的思维活动往往是由于当前要解决的问题而引发的。因此课堂上要让学生思考,教师必先教有疑,要疑在关键处,就必须给学生以思维的支点,这个支点就是课的切入点,切入点有的蕴含在文题上。
第二环节:感悟点拨,信息交流。
问题提出后,学生围绕问题自读自悟,读议批画,找重点词句,联系上下文,借助工具书,课外资料,生活实际,自己解决问题,并将自读所得在书上作批注,同时记下自己还未懂的问题,这是静态的自学阶段,学生自读自悟不能解决问题在学习小组上提出,由组内解决,通过寻找合作伙伴进行合作学习,解决疑难,组内解决不了的问题,待汇报阶段提出来,全班讨论解决,这是学生动态互学阶段。在学生自学互学基础上,让学生讲清自己在学习中的选学内容,读懂什么,怎样读懂的,同时其他学生可以补充,也可以提出异议,提出小组尚未解决的问题,教师此时的点拨评价尤为重要,备课时要心中有数。在教学中学生未提及到而是语文重点问题,教师可提出来和学生一道研究,学生提到问题,教师要领学生拾级而上,集中攻破,通过学生的分——组——合,即自学、小组学、全办学这样的信息交流过程为师生、生生的思维碰撞,使创新教育的火花在具体学习互动中闪现,让学生选择喜欢句子读,选择喜欢的方式学也体现了差异化教学这一要求,是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集中体现。
第三环节:积累内化,迁移训练。
朗读是阅读教学中最经常、最重要的训练方式,也是语文语感积累的有效途径。教学中,让学生变换语气有节奏地诵读,采用多种形式的读能唤起形象表达情感,具有训练思维,启发想象力的功能,在读中使学生进入作者描述的情景中去感受、去体验,但读不能无目的地读,读与学一致。
为使读写真正做到结合,练笔是最行之有效的一种方式。通过练笔,可以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拓展学生的思维,因此说练笔是深层次的积累,也是课文内容写作技法的延伸和运用,练笔时教师再迁移运用这样写法,让学生展开想象、联系课文内容及写法,及时练笔,再加上师生的及时点评,将学生想象的触角延伸到课外,培养了学生观察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以求达到阅读与写作,课内与课外、知识与技能、情感与态度的有机结合。
“问题解决”教学层次分明,过程中通过课文重点精华处的自读自悟自练,将全文融会贯通,为学习全篇奠定基础,体现了语文教学重感悟、重积累、重运用、重习惯、重体验、重个性差、重发展这一宗旨。
四、研究意义与阶段成果
课堂教学是教师有目的,有计划组织学生实现有效学习的活动过程,就是说,学习首先一种经历,一种身心活动过程。即然是活动经历,就不能脱离情境,新课程要求教师关注过程和方法,关注教学环境的创设。因此教学中,教师要关注两大环境,努力营造适合每位学习者的情境。这时的课堂教学,就会从统一走向分散,从以教材为主走向以学生发展为主,从以讲授为主走向以指导学习回答疑问为主,这就是以解决问题为中心设计教学,
1、改变师生关系。
要真正地做到以学生为中心,突出学习的互动性,课堂上师生共同研究的应是学生的问题,学生带着自己的疑问积极思维,求解论证,才能真正实现有效学习,才能把教师从“权威地位”、“知识代表”的位置上拉到学生中来,教师把关注的焦点放在每位学生的认知活动与情感体验层面。因此说,以问题为中心设计教学是把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活动做为教师教学的首要职责。
2、提高教研能力,发挥教师主体作用。
以问题为中心教学设计首先就是要以问题出发设计教学,关键之处在于把握学生原有认识与新现象、新事实的矛盾,但对小学生来讲,他们的知识、能力准备不足,反思能力与发现矛盾的能力处于发展初期,课堂上基本不能问到关键处。这样教师就要善于捕捉,从学生的表述中发现问题,精心追问,师生梳理问题,在师生互动中,引导学生在读书中,在讨论中,在查阅资料的过程中解决,从而教师的引导、点拨、讲解、演示作用,得到发挥。
总之,以问题为中心设计教学,是创新学习的重要特征和策略。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以问题为中心设计教学,引导学生主动和富有创造性地学习,形成系统有效的实践操作方式和策略,具有深入研究和探索的必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