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 德育天地>>文章内容

感动和行动的距离

发表日期:2013/3/12 8:25:52 出处:未知标签:} 作者:禄口小学班主任 有773位读者读过

有时候,我们需要这样的感动,来唤醒心中的良知,洗涤我们的灵魂;有时候,我们需要这样的人物,来叩问自己的德行,引领我们在向善的路上走下去

工作到最后一刻的林俊德、捐献肝肾的12岁女孩何玥、最美女教师张丽莉、背着妈妈上班的陈斌强、残疾医生夫妇周月华和艾起……这一个个光辉的名字和事迹,一瞬间传开了。

一年一度的《感动中国》不仅仅是一个电视节目,更是一个洗涤人性的精神食粮。它的目的绝不是赚取国人的眼泪,让大家感动一把这么无力。它一定是想在每个年头年尾反复提醒我们,即使工作与生活的压力巨大、日夜忙碌的辛劳俱增、自古以来优秀的传统美德似乎逐渐消失,我们身边还是很多好人,他们勤劳、勇敢、善良、坚强,他们总会在不经意触动我们,使我们明白自我内心对善的追求、对爱的渴望、对美的向往

看完10位人物的事迹,如果有的仅仅是感动,再无其他,这必将是一种悲哀。能够被感动,源于灵魂和心灵的不麻木,但感动并不一定能直接导致个体行为上的改变和社会道德水准的提高,换句话说,在感动与行动之间,存在一个距离。而《感动中国》的评选更希望我们每个人能将这一份感动变成实际的行动,让“你和你们”“我和我们”都加入到这“向善”的洪流中去。然而如何将感动和行动之间的距离缩短,这才是问题的关键所在。“”和“善”的传递,也许从来就不是人们一直以来所认为的那样简单,否则何以解释我们每每会被感动却还总是频频发现身边的假恶丑呢?缩短距离,必须承认个体的劣根性和不完美,检讨我们自身是不是让太多的利益遮蔽了爱他人的情怀?缩短距离,必须着手于个体精神建设,同时还要盯紧社会环境的引导和政府职责的追问如果个人的爱心与善行,填补的是政府职责的缺,那么感动之前,更应该对制度的追问和反思否则,该管的没管,再多的感动,也必然是徒劳。缩短距离,就在于每一个人在做好自我本职工作之外,再多做一点的奉献;也在于即使不能行善,也决不向一切恶势力妥协的坚持

生活中有太多的浮华与诱惑,当物质的追求让人迷失,当金钱与权力左右你的言行……我们必须学会停下脚步,叩问自己,告诉自己:身体和灵魂必须有一个在向善的路上!任何时候,和眼泪相比,行动总是更加有力!

                                                                       (卞良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