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研讨记录
发表日期:2013/3/11 12:22:33 出处:未知标签:} 作者:刘义明 有718位读者读过
数学研讨记录
3月7日,我校本学期的数学教研活动在和煦的春风中拉开了序幕!
今天执教的是来自毕业班的两位区数学骨干教师。这两节课给听课老师印象比较深的的是:无论李老师的“转化的策略”,还是耿老师的“圆柱和圆锥的认识”都在引入部分巧妙地创设了情景!李老师通过直观情境让学生想到转化策略,从而化复杂为简单;耿老师通过模拟“幸运52”,让学生自行搭配,一个说形体的特征,一个猜,不仅让学生轻松复习了旧知,还自然过渡到新知,同时对学生的预习情况有了进步了解。
我们都知道,恰当的情境创设有助于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但所创设的情境要具备数学的本质,要能为教学的内容服务,更要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情境中自主发现其中所含的数学问题。因此,在创设问题情境时,一定要保证所设情境能诱发学生的认知冲突,造成学生心理上的悬念,从而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激发学习兴趣,把学生带入一种与问题有关的情境中去,从而进行有效的学习。
如何去创设合理的问题情境呢?又如何利用问题情境的创设去激发学生创新意识呢?大家都来说说吧!
(耿泰和)
Re:课堂教学研讨(一)
lkxxtsh
《圆柱与圆锥的认识》从今天的学习效果来看,操作活动效果较好。
教师让学生在活动中有发现:以活动作为整节课的中心,包括观察感知、触摸感受、猜测验证、操作发现、巩固应用等几个环节。观察圆柱实物,初步感知圆柱特征;触摸比较圆柱的底面和侧面,感受平面和曲面的区别;猜想验证,得到底面特征;操作实践,找找圆柱与圆锥的高;巩固应用,知识能力不断升华。同时,在操作实践中还原数学的本质,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在小组合作中注意方法的多样,使学生获得不同的发展;在互动交流中注入情感的体验,帮助学生享受数学的乐趣。
Re:课堂教学研讨(一)
lkxxtsh
《解决问题的策略》一课中李老师无论是在教学目标的把握上,还是教学环节的设计上,处处体现出设计的巧妙。在课堂上,学生是真正的舞者。教师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让他们去学习,去探究。
李老师通过例1的教学,让学生体会到不规则的图形可以转化成规则的图形。在转化的过程中,只是图形的某一部分位置通过分割、平移或旋转发生了变化,而面积或周长并没有变。初步体验转化策略在解决问题中化繁为简的作用。然后,引导学生回忆运用转化的策略学过的知识、解决过的问题,如:哪些形体用到了转化的策略(圆柱→圆锥、圆→长方形、平行四边形→长方形、梯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哪些计算用到了转化的策略(异分母分数→同分母分数、分数除法→分数乘法、小数乘法→整数乘法、小数除法→整数除法),知识梳理的过程中,引导学生掌握“转化”这一问题的特征——都是由未知转化成已知。这样的归纳总结,上升到策略的高度,增强了学生的策略意识。
在巩固练习这个环节中,李老师先让学生带着问题思考,如何进行转化,然后让学生来说说“为什么这样转化”,引导他们通过课件展示转化过程,体会转化的好处(将相对复杂的图形转化后变得较为简单),深化对转化策略的认识,鼓励学生用不同的方法寻找问题的答案,提高灵活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独立思考是学生学好数学的重要品质之一。一些学生凭借自己的生活经验,已具有了“转化”的意识,在他们读懂题意后,借助课件图片上的清晰表象,自然地会想到用 “转化”的策略来解决问题。让他们尝试解决,既可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学习品质,又可以增加学生对“转化”策略应用的感性认识。
在整堂课的教学中,教学层次清晰。教学中,练习井然有序,呈现形式灵活多样,教学构思独具匠心,师生互动,营造出一种和谐宽松的对话环境,学生充分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多媒体的使用恰到好处,从形象到抽象,让学生体验了各种策略在具体情境中的应用。此时的课堂,俨然是学生学习知识的乐园,快乐的天地!
Re:课堂教学研讨(一)
lkxxzj
听了李老师的《解决问题的策略》一课,感觉收获颇多,也让自己感觉到自己还有很长路要走,要努力,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说实话,我很喜欢她的上课风格,课上的如此轻松诙谐、自热大方、富有激情和感染力,真正成了孩子们的引导者,放手让学生讲。
整节课整体构思巧妙,教学主线清晰,其教学主旨注重强调教学过程的互动性,强调课堂活动学生的主体性,强调留给学生发展空间的自主性,立足于让学生怎样有效地学,学什么,在学的过程中完善自身的价值。灵活地运用教学模式,对教学环节合理取舍,有机整合与渗透。在引导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通过学生自学质疑,自主探究,交流展示,促使学生体验、感悟解决问题的策略,不仅领会了方法,而且积累了经验。
李老师的课不像其他人的课挖空心思地耍花样,怎样去吸引听课者的眼球,结果学生掌握的效果并不理想,她的整节课只是以“小组合作、小组交流、小组展示”为主线,围绕“解决问题的策略”为中心,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思路特别清晰,语言朴实、过渡自然,讲解详细,效果很好,值得学习。
Re:课堂教学研讨(一)
lkxxzj
耿老师的《圆柱和圆锥的认识》通过模拟“幸运52”,让学生自行搭配,一个说形体的特征,一个猜,不仅让学生轻松复习了旧知,还自然过渡到新知,同时对学生的预习情况有了进步了解,以轻松愉快的话题把学生带入了新的课题。整节课耿老师讲得井井有条,知识分析透彻,算理演绎清晰,学生听得轻轻松松。
首先对圆柱的认识进行重点引导。 认识圆柱时,由于学生对圆柱已有了一些直观的认识,教学中先让学生从自己在北京天坛拍的照片中找出圆柱和圆锥,(多媒体课件)孩子们看到大屏幕的图时,显的都很兴奋,他们都能找出这些形体中的圆柱体和圆锥体。再让学生举例说说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的形状是圆柱和圆锥。有的孩子虽然没有列出来,适时地进行点拨,让孩子明白生活中的圆柱和圆锥,在此基础上,结合圆柱的直观图,介绍圆柱的底面、侧面和高的含义。并对圆柱的侧面教学作了重点说明,引导孩子沿圆柱的高剪开,展开后是一个长方形,(或正方形)同时还用多媒体动画加以演示,孩子学起来很开心,达到了水到渠成效果,为以后的侧面积和表面积教学作了铺垫。
其次注意学习方法的迁移。圆锥的认识和圆柱的认识在研究内容上有其相似之处。认识圆柱后及时地引导学生进行回顾:“我们是从哪些方面对圆柱的特征进行研究的?”通过交流学生明白了对于圆柱是从面(面的个数、面的特征)、直观图、高(什么是高、高的条数)等几个方面进行研究的。及时设问:“你打算从哪些方面来研究圆锥?”通过交流学生对学习的方法进行了有效地迁移,学习的积极性得到有效地激发。兴趣盎然地投入到观察、研究之中。对于圆锥,不同的同学有了不同的认识。然后,通过适时地交流和组织阅读课本,学生对于圆锥有了较好的认识。
最后注意对比。圆柱和圆锥认识以后,通过表格的形式让学生对于圆柱和圆锥的特征进行了有效的对比。从而使学生对于圆柱和圆锥的面、高有了更深的认识,完善了学生的知识系统。
通过耿老师的教学方法,我深深体会到,数学教学不能光“说”不“做”,能让学生动手的,一定要让学生通过动手直观地去理解。要不,学生记住的,也是一些死答案。对发展他们的能力,毫无帮助。
Re:课堂教学研讨(一)
xyandff
数学情境是学生掌握知识、形成能力、发展心理品质的重要源泉,是沟通现实生活与数学学习、具体问题与抽象概念之间的桥梁。“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恰当地创设问题情境对于改善教学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它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缩短学生与数学的距离,帮助学生形成数学应用意识和创新能力。在新课改不断进行的今天,作为教师,肩负着落实新课标所提出的要求和任务。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建立新的教学策略,努力为学生创设学习情境。有了问题,思维才有方向;有了问题,思维才有了动力;有了问题,思维才有创新。”一个良好的数学问题情境,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诱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引起学生更多的联想,也比较容易调动起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感受和兴趣,从而更加自主参与知识的获取过程、问题的解决过程。创设趣味性的问题情境趣味性的问题情境,就是把数学学习的内容以问题的形式贯穿于生动有趣的情境中。对于小学低年级学生来说,往往比较关注“有趣、好玩、新鲜”的事物。因此,在设计问题情境时,应从学生的实际出发......
Re:课堂教学研讨(一)
lk徐睿
耿老师的课1、注重联系生活实际,加深圆柱和圆锥的认识。由实物抽象出几何形体:圆柱和圆锥体,引导学生对照模型和图形,在头脑中形成圆柱和圆锥的表象,帮助学生形成空间观念。接着让学生举生活实例,你在周围见过哪些这样的物体?
2、动手实践,探索对圆柱的特征。认识圆柱时,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比较、交流等活动,进一步探索圆柱的特征。在此基础上,结合圆柱的直观图,介绍圆柱的底面、侧面和高的含义。
3、运用迁移的方法学习圆锥的特征。圆锥的认识和圆柱的认识在研究内容上有其相似之处。认识圆柱后我及时地引导学生进行回顾:圆柱是从面(面的个数、面的特征)、高(什么是高、高的条数)等几个方面进行研究的。引导学生利用圆柱的学习方法去自主学习交流圆锥的特征。然后,通过适时地交流和组织,学生对于圆锥有了较好的认识。
4、加强对比、沟通联系。圆柱和圆锥认识以后,让学生对于圆柱和圆锥的特征进行了有效的对比。从而使学生对于圆柱和圆锥的面、高有了更深的认识,完善了学生的知识系统。
Re:课堂教学研讨(一)
禄口萍乡
李老师《解决问题的策略》一课,让我对高年级的数学课堂有了更形象、深入的理解,知道了原来高年级的课堂也可以如此活泼有趣,高年级的教学也可以如此巧妙生动,让我感觉高年级的课堂不再是沉闷的,而是师生互动的课堂。
一、 引入巧妙,针对性强。在课的开始,李老师直接通过算式转化的简便计算,引出学生的转化意识,从而告知这节课学习的内容“解决问题的策略——转化策略”,为新知的学习做好铺垫,引入巧妙直接,针对性强。
二、 教学步骤环环相扣,步步推进。李老师为新知的学习做了铺垫后,通过例题中不规则图形的转化,使学生体会到将不规则图形转化成规则图形对解决问题的神奇力量,从而知道要学会运用转化的策略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给雪学生渗透了转化的策略后,通过让学生回忆学过的运用了转化策略的知识,既帮助学生总结巩固了前面学习的知识,又使学生进一步感受转化策略的重要性,体会了转化策略的运用方法,培养了学生运用转化策略的思想。在学生初步掌握了转化策略后,李老师通过出示一系列的练习,让学生在实际问题中体会转化策略的运用。通过让学生小组讨论、指名交流每个问题中转化策略的运用,让学生真正体会到转化策略的好处。整个教学环节中,通过情景引入到转化策略的学习到转化策略的总结再到转化策略的运用,设计完整,教学缜密,学生学的也很投入。
三、 教师引导,学生主体,师生配合的很好。不管是在新知的学习还是转化策略的运用中,老师都只是充当引导者的角色,引出问题,让学生思考。课堂中,每个问题提出后,老师留给了学生充足的时间,既有学生的独立思考,又有小组间的讨论交流,在回答问题时,李老师不同学生的不同思考方法充分得到展示,让学生成为了真正的学习者。
李老师的这堂课在平常之中透露着自己的独特性,让我学到很多,我也要努力学习、尝试。
Re:课堂教学研讨(一)
禄口萍乡
每次听耿老师的课,都能感觉耿老师对课堂的别有用心,不管是教学环节的设计还是语言的设计,在平淡的知识学习中透露着独具一格的教学风格,《圆柱和圆锥的认识》一课也是如此,有很多地方值得我学习。
1、对教学情境的独特设计。耿老师这节课的情境引入将电视里的“幸运52”带到了课堂,通过现场玩幸运52,一下子将课堂的气氛带动起来了,学生的积极性一下子就激发出来了,同时在游戏中自然的将新知的学习引出来了。这么有趣又好玩的情景引入,学生的学习兴趣怎么可能不被激发出来呢,学生的注意力自然就集中了。可见,好的情境引入使课堂不再单调。
2、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自由。在耿老师的课堂上,很注重学生的参与,因为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在具体探究圆柱和圆锥的特征时,耿老师充分让学生动手操作,让学生小组间合作交流,在摸一摸物体和讨论问题的过程中让学生自己发现圆柱和圆锥的特征。同时,通过为学生呈现各种包含圆柱或圆锥的图片,让学生自己寻找圆柱和圆锥,加深了学生对圆柱和圆锥的认识。整个探究学习的过程,都是让学生自己独立思考探究,给学生虫族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学的自由轻松,课堂氛围不再压抑。
3、讲解细致,深入总结。让学生自主发现交流了圆柱和圆锥的特征后,耿老师又对圆柱和圆锥进行了详细的讲解。因为圆柱和圆锥属于立体图形,实物看起来很直观,但是要画下来研究就有很多地方要注意,其中还有很多知识点,所以耿老师就通过课件出示抽象出的圆柱和圆锥,给学生仔细的分析了每一部分的名称、该用虚线表示的地方和高的找法,让学生从直观的认识深入到抽象的思维,加深了对圆柱和圆锥的认识。最后,耿老师又通过对圆柱和圆锥特征的比较总结,让学生进一步掌握圆柱和圆锥的特征,真正认识了圆柱和圆锥。
耿老师这节课的效果很不错,既让学生充分的操作实践,在操作中感受数学的奇妙,又将数学充分的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了,让学生在知识的学习中感受了生活的乐趣。